重新認識多屏時代的電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2年第5期

重新認識多屏時代的電視

錢彬

2012年11月13日15:59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4月20日—26日,筆者參加常州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研修班,赴新加坡學習考察。在新期間,我們考察了新傳媒和報業控股兩大主要新聞機構。其中,新傳媒集團在某種意義上承擔著新加坡國家廣播電視台的功能,但是,新加坡的傳媒市場格局和地理位置,又決定了它是一家高度市場化的城市廣播電視台。這兩種特性,使得筆者在對新傳媒集團的參觀考察和座談交流中,尋找到與我國電視媒體生存發展的共同之處。

一、衰老的電視?

“電視的地位正在發生逆轉。雖然它仍被擺放在客廳中央,但已不再是榮耀的家庭核心。”這是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8日一則報道的開始語,這則報道后來被眾多國內媒體所轉載。

報道稱,年青一代有更多的渠道獲取及時資訊,有更多的方式看到視頻作品,也有更多的意願參與互動而不是單向接受。這一切都讓電視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媒體愈發沒落。

這種沒落感,新加坡的電視同行們似乎感受更直觀。4月23日,新傳媒集團電視頻道與品牌管理高級經理李弘深先生在《新加坡媒體產業發展策略與趨勢》專題講座中,援引了新加坡近十年電視受眾群的變化來說明“電視的老化”。以新加坡市場份額最高的8頻道為例,目前55歲以上的受眾佔比41.3%,比十年前增加了66%,而這一年齡段的人群在社會人群中的佔比實際增加了41%。66%和41%這兩個數字的差距說明,電視觀眾比社會人口老化得更快。

電視的危機,中國電視人的認識也不膚淺。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11年度數據顯示,高收入觀眾看電視的時間明顯低於低收入者。可能的解釋是,除電視外,高收入觀眾擁有更多替代性文化消費途徑和方式。對於電視的依賴,農村受眾遠高於城市。近年來,觀眾平均每段收視時長連續下降,頻繁換台使得觀眾停留在單一頻道前的連續時間越來越短。電視似乎再也無法回到黃金年代,資訊獲取的渠道越發多元,更多的優質影視劇集在網上召喚著年輕人,互動和隨時點播的特性把忙碌的都市白領從電視機前拉向電腦屏幕,“盡管電視機仍會存在,但是它越來越像一個無助的顯示器 ”。

這是一個共性的問題。美國5大電視網的觀眾平均年齡在2008年第一次達到50歲,而廣告主最重視的年齡層是18—49歲。觀眾的平均年齡已經偏離了標准范圍。瓦格納公司分析老齡化的原因是:“傳統的電視對於年輕人來說,已經不一定是了解世界的第一手段了”。2011年,德國經濟雜志《資本》委托IBM商業調查研究所針對500名德國人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14—39歲的人中,平均每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隻有94分鐘。59%的被調查者把網絡作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必要時才會看電視。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