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數字激進主義”【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學者專欄>>張立偉>>媒介研究

警惕“數字激進主義”【3】

張立偉

2012年11月26日15:1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保守創新發展新媒體

單憑保守夠用麼?不!保守的價值在抑制激進。不能從一個極端跳到哪一個極端,要尋找兩個極端的中道。這已由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提出,他說成功者都是“保守的創新者”,既不魯莽冒險,又不停滯不前。⑩這不正是中國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的主流?展開說,它是循環往復的四步曲。

第一步:多元試錯。新媒體未來不明確,我們隻有多方嘗試,然后優勝劣汰。這是生物進化的基本方法,也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關鍵詞是“試錯”,即使不能看清前景,也要想辦法做些事,如果一件事失敗了,就再試一件。無論如何不要呆著不動,當前形勢再好也不能呆著臉不動,那會讓保守進入“路徑鎖定”,鎖死了就是抱殘守缺。大變局一來,可能無法應對而瞬間崩潰。試錯,意味著接受必有的失敗,就是來試試哪些行不通,哪些會走入死胡同。試錯,又意味著嘗試許多小玩藝,邁出許多小步伐。要小不要大!大到“互聯網第一”的失敗你承受不起,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你失去的不是鎖鏈而是巨額財產!小,包括金錢和時間,嘗試都要成本不高、費時不長,以大投入、長時期來“講一個未來的故事”,是為了明天屠殺今天。

第二步:及時扶優。試錯不僅關注失敗,更要關注意外的成功——這是機遇的本義,它是偶然、碰巧、恰好的時候“遇”上的,搭便車對上眼了。發展新媒體究竟有哪些意外成功是個大題目,QQ、微博、手機報已被實踐証明有效,現在再說一種。部分媒體網站已經公司化運營,較早的如2006年成立公司的杭州“19樓”。虧本的生意沒人做,這逼著網站與母媒體拉開距離另探新路,不做新聞做社區,把自己定位為“真實、豐富、溫暖的網上城市”。這一差異化定位成功,網站與母媒體雙贏。

文化體制改革,媒體網站要轉企改制,這對雙方都是機遇。母媒體創造條件,放手讓網站二次創業,改變老輸血網站仍然疲軟無力的窮酸。網站則由媒體內設部門改制為企業,我曾撰文論述“報紙網站主打游擊戰”。既游且擊,又擊又游,找一塊細分市場,控制一個有生存資源、生存優勢的適合自己的小生態環境。目前成功的已有5種:人群細分小生境、行業細分小生境、產品專營小生境、收費關卡小生境、同盟作戰小生境。○11母媒體扶持網站打游擊戰,是當前最緊迫的扶優。

第三步:果斷汰劣。把投注到無效或低效領域的資源釋放出來。電子版是大失誤,我已一論、二論“撤掉電子版、拯救紙媒”,這種一針見血的說法不受歡迎,但誰都不能否認,撤掉電子版已成為紙媒的大面積實踐。我不敢貪天之功,我早在微博上說明:“撤掉電子版,業界是先知先覺,我是后知后覺”,我只是把業界實踐構建為概念和命題。界定要撤的對象:網上免費暴晒紙媒所有內容﹔論述撤掉三途徑:收費、拖延和殘缺。○12歐美的撤掉途徑是收費,美國已有約1/3的報紙設立付費牆,這算不算大面積實踐?

我們真關心西方,美國哪些報紙設付費牆都是新聞,卻對中國紙媒撤電子版視而不見。隻看一個領域,新聞專業期刊,其電子版早已撤完——我正是看它們撤才激起論述的靈感。請你馬上試試,進入“中國記者”雜志網站。老網站(http://chinesejournalist.xinhuanet.com)能全文閱讀幾篇新文章,但想看更多,點進去卻沒有文章,隻有一幅青翠逼人的迎賓廣告:歡迎訂閱紙制品《中國記者》。新網站(http://www.zgjznet.com)9月份的雜志是9月10日上網,新文章都是半身美人,看到動人處,來一句:“全文詳見《中國記者》2012年第9期,各地郵局及本刊編輯部均可訂閱。”——中國紙媒撤電子版的實踐始於期刊,途徑是殘缺和拖延。

新浪認証為“香港鳳凰周刊雜志社主編師永剛”2011年12月26日微博:“本刊的內容其實早就不再上網了。隻特供某幾篇文章,現在看來雜志內容上網對於實體雜志的銷售是有重大影響的。”還有一個領域:中國地市報,也走在撤電子版的前沿,部分上網總要拖后幾天。撤電子版當然不是“來人啊,拉下去砍了”那樣簡單,傳媒人哪能那樣粗魯?把自己搞得像個山大王。其撤掉三途徑:收費、拖延和殘缺,會互補也會矛盾,還有不少曲折。但中外紙媒的大面積實踐,表明堅冰已經打破,航路已經開通,各國的革命道路要靠各國人民自己選擇。

第四步:創造模仿。以上三步,類似小白鼠走迷宮。面對迷宮,它沒有足夠的理性判斷能力,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和信息,隻有不斷試錯,小家伙終於走出來了!數字化就是仍在迅速發展的巨大迷宮,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它,我們的理性能力不夠,信息與知識也不夠,因而不能先驗地、數字優先地“計劃”傳統媒體的根本轉型,我們隻有經驗地、保守創新地走。

但人不同於小白鼠,人會向同伴學習。多元試錯是對作為“整體”的傳統媒體而言,對整體為真之事,對整體的部分不一定為真,每家傳媒自己試錯代價太大,學習就行。別人走通了的,你跟著走又增加新東西,這就是創造性模仿。手機報是多地實踐証明走通了的贏利品類,但僅僅模仿已很難出頭。工人日報社副總編輯、中工網總裁秦少相說:我們為億萬職工量身打造了《中工手機報》,向職工特別是困難職工和農民工提供最需要、最關心的職業、職場、維權、培訓、教育等資訊和服務。《中工手機報》並不以全、快、新為追求目標,而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職工需求為目標來開發。○13——這是在細分手機報市場,這就是創造性。

我不主張手機報當前贏利不多就放棄,因為開發成功的新品類極難,倒主張把手機報像塑料那樣開發。塑料是成功的新品類,接下來,有人造出塑料桶、盆、紙、袋子……有袋子,還要有扎袋子的繩,先有軟繩,后又在鐵絲上包一層塑料,作成硬繩……塑料的開發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所謂創造性,就是開發別人尚少涉足的方面。

以上四步曲,循環往復交織滲透。再說一次,我是后知后覺,四步曲來自中國傳媒發展新媒體的實踐。經常見人大談英美報業如何發展新媒體,以反襯中國落后。老實說,在互聯網第一的數字激進主義方面,他們沒有多少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倒有不少我們應該避免的教訓。

當然,我們對英美同行的數字化探索保持足夠的尊重。我們尊重別人是對的,更對的是不能不尊重自己。對中國傳媒以保守創新為主流發展新媒體,各大傳統媒體仍在平穩增長的事實視而不見。反之,這個無情事實的巨大體量,至少要求我們下全稱判斷,像“傳統媒體必然消亡”、“紙媒衰落是不爭的事實”等,多一點慎重,多一點實事求是。

重要的是“求是”,這個事實呼喚理論創新,尋找“包含在事實中的邏輯”,讓個案升華為通則,以便更好處理新老媒體的關系。傳統媒體的保守創新,其目標用兩句中國話概括:一方面是天長地久、薪火相傳﹔另一方面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有人問畢加索誰是最值得注意的新銳畫家,畢加索說:畢加索!

原載《中國記者》2012年11期

注 釋:

①The Guardian’s future Unguarded, Economist, september 22th, 2012。中譯見ECO中文網http://www.ecocn.org/thread-83078-1-1.html

②蕭功秦:《超越左右激進主義——走出中國轉型的困境》,11頁,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③王正鵬:《報紙突圍——數字時代傳統媒體變身記》,39∼40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

④海艷娟:《英國衛報傳媒集團近年來首遭運營虧損》,《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06-22﹔《〈衛報〉年蝕4億(引者按:3300萬英鎊約4.2億港元),擬停印裁員》,香港《文匯報》2011-06-18

⑤約翰•帕夫利克:《新聞業與新媒介》,163∼164頁,新華出版社,2005

⑥美國報業數字化分析參閱張立偉:《五年數字化轉型反思》,《新聞記者》2012(6)

⑦休•塞西爾:《保守主義》,3頁,商務印書館,1986

⑧呂尚彬:《漸進性演變,還是激進性變革——我國報業數字化演變軌跡的思考》,《中國報業》2012(8)

⑨尹明華:《文化產業坐標中的傳媒角色》,《新聞戰線》2012(1)

⑩彼得•杜拉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180頁,海南出版社,2000

11張立偉:《報紙網站主打游擊戰》,《新聞戰線》2012(12)

12張立偉:《撤掉電子版 拯救紙媒》,《中國記者》2011(10)﹔《紙媒防御戰的第一塊盾牌——二論撤掉電子版拯救紙媒》《中國記者》2012(2)。重看當時論述:“多年電子版的普遍形態,一是把報刊編輯成型正式上網﹔二是免費調閱﹔三是與紙媒同步更新﹔一句話:網上免費暴晒紙媒所有內容。這形態包含撤掉的三條途徑:收費、拖延和殘缺。”——連標點都不用改,真不忍心還說它是“拙作”,文章本天成,午后陽光燦爛……

13《新媒體實踐領軍人思考輯錄》,《中國記者》2011(9)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