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我國電視行業制播分離現狀分析【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我國電視行業制播分離現狀分析【2】

董雪

2012年11月27日16:2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四、我國電視業制播分離的模式與現狀

到目前為止,學界確實仍未對制播分離的定義最終達成共識,因此在自2009年起的新一輪廣電體制改革過程中,多種運營模式都被廣泛歸納到制播分離的范疇。下文將借鑒袁琳、楊狀振對制播分離的分類方式,以電視台為主體,從“體制內分離”和“體制外分離”的維度切入,結合一些個案來進行具體分析。

1.體制內分離——從“上海模式”談起

體制內分離的嘗試一直在進行,可以說,多年來行政力量的干預和政策的實施多是圍繞著體制內分離進行的,這一模式在2009年廣電總局印發《關於認真做好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改革的意見》后又廣為推行,是當前我國制播分離改革的重點。上海文廣的整體“轉企改制”,無疑是對這種方式最為恰切的闡釋。

依據改革方案,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更名為上海廣播電視台,繼續實行事業體制,原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播出資源和涉及“新聞制作”的部門都置入電視台,並把握重大事項的決策權、資產配置的控制權、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免權、宣傳內容的編輯權、各類節目的審查權和播出權﹔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出資成立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其英文縮寫沿襲原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SMG”,是上海廣播電視台台屬、台控、台管的控股企業集團公司,集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新媒體運營服務以及傳媒相關業務於一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便是所謂的“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的改革實踐可以從進行資源整合及優化、加快資本運作力度,以及開展跨地域的合作幾個角度來談。2010年,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對旗下業務板塊進行資源整合,初步形成以百視通新媒體、第一財經、東方娛樂、東方購物、炫動傳播為主的五大產業經營板塊, 2011年加快旗下資源整合步伐,形成新媒體、金融與商業信息服務、娛樂、電子商務、動漫少兒的產業板塊 ,並以上述五個公司主體分類吸收、合並集團內部的同類業務,避免不同子公司間出現資源和業務的重復交叉的狀況 ﹔在資本運作方面,SMG旗下百視通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於2011年底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以及CMC(由SMG牽頭在國內成立的第一支國家級文化產業私募基金即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收購新聞集團旗下星空衛視四個頻道,都算是制播分離改革中的“大動作”﹔就跨地域合作而言,2010年第一財經頻道以寧夏衛視為播出平台,為其制作高品質的專業財經節目 ,以及星尚傳媒與新疆兵團衛視合作播出的《左右時尚》,也均是典型案例。

“上海模式”推行兩年多以來,的確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10年SMG的經營收入達到113億元,同比增長50.7%,2011年集團經營總收入則達到152億元,由此來看,整體制播分離改革的推行,確有其合理性存在。

2.體制外分離——看《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之道

體制外的制播分離通常涉及到兩個主體,一個是電視台,另一個是節目制作公司。但是兩者之間的合作關系並不唯一,大體可以從委托制作和節目外購兩個角度來談。

委托制作是指電視台參與投資、參與選題甄選,委托獨立制作公司制作節目,電視台獨享版權或者與節目制作公司共同分享版權。 ﹔節目外購是指“獨立制作公司投資,自己確定選題並制作節目,電視台向其選購節目,雙方是單純的買賣交易關系。” 其實,民營電視制作機構獨立運行的模式最接近完全意義上的制播分離,雖然它並非當前制播分離改革的主流,但是由於對市場因素的准確把握,卻常常“水到渠成”,運行得最為成功。今夏熱播的《中國好聲音》採用的就是制播分離的模式,其播出平台為浙江衛視,引進版權及制作團隊則是燦星制作。

首先有必要就燦星制作的發展做一個簡單梳理。燦星制作是星空華文下屬的制作公司,現任總裁田明原是SMG副總裁兼東方衛視總監,領導創辦了《中國達人秀》、《舞林大會》、《加油!好男兒》等節目。 2011年5月,田明轉到星空華文傳媒有限公司出任CEO,帶走了以金磊為首的原SMG制作團隊填充進入燦星,從“體制內”走向“體制外”。金磊團隊“轉會”到星空后,便接洽了《The Voice》的荷蘭版權方並自行制作完成中國版。

《中國好聲音》被田明稱為“中國電視歷史上真正意義的首次制播分離,”因為它“創立了一個中國電視制作合作模式的先河。”此前多數節目制作公司的盈利主要靠賺取一定的節目制作費用,廣告收益隻屬於處強勢地位的電視台,因此制作公司“節流”通常很重要,資金不充足,節目質量也就難以得到保証。

《中國好聲音》和浙江衛視的合作則是國內第一家投資分成的合作模式,打破了電視台廣告壟斷的地位——所有的節目投入、版權費和制作費都由燦星制作承擔,如果虧損,制作公司承擔,若是盈利,便和電視台分成廣告費, 加之8000萬元的高昂售價,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鑒於制作成本、節目品質、收視率、廣告價格及雙方最終收益幾個要素間可能存有的正相關性,這樣的合作模式隻能“開源”,以高昂的制作費用保証節目質量。

事實証明,這樣的合作模式大獲成功,在未經宣傳造勢的情況下,《中國好聲音》第二期收視率達到2.8,成為同時段第一﹔第三期收視率再度沖到3.093,依然保持第一,播出三期就已經收回前期耗費的巨額制作成本。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