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新媒體:傳統媒體的傳播力量延伸
媒介的本質功能就是傳播,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消息,這一點在新媒體上也得到了體現。進入微博時代,人人都可能成為消息的發布者,也是消息的傳播者。新媒體包括是在今年衍伸出的名詞,在新的技術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電視、手機短信、網絡博客、微博等等。近年來,新媒體在傳播事業的發展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在選秀節目中,新媒體也承擔著重要的作用。
門戶網站引爆節目信息熱潮,根據騰訊專題的統計數據,全國網絡媒體刊登的關於“好聲音”的稿件數量將近200萬篇,僅僅騰訊娛樂,發稿綜述就將近3000篇。而《中國好聲音》的節目組建立了官方網站,其訪問量與日俱增。光在其官網上新聞就有210條,新聞專題30多組。而其發布的視頻、圖片消息數量則更加客觀。網絡媒體傳播的除了文字新聞,還有豐富的視頻新聞、圖片新聞等等。網編無盡的咨詢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24小時開放式的互動傳播體系讓受眾對節目的興趣得到進一步延伸,滿足了其參與需求。此外,網絡媒體還分流了一部分電視觀眾,根據藝恩咨詢公司的統計 [1],截止到2012年十月,《中國好聲音》的網絡點擊量超過了13億。各大視頻網站中國好聲音的點擊量如圖1所示:
圖1 截止到10月8日,《中國好聲音》的網絡視頻點擊總量達到13億
不少網友不僅僅是在節目首播的時候選擇利用網絡媒體觀看節目,還會在節目結束后,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視頻反復觀看。這也顯示出,網友對節目以及參賽選手的喜愛。
微博作為此次選秀節目中也是重要的傳播渠道之一,微博話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主創單位的官方微博和參賽選手以及導師的個人微博引發的話題關注,還有一個方面是網友自發進行的微博討論。據統計,截止好聲音的決賽結束,騰訊微博上關於《中國好聲音》的話題綜述以及超過了11億條。在新浪微博客戶端,關於節目的話題量也達到了4720萬條。微博作為多級開放活動媒體,成為選秀節目中最熱門、信息量最多、互動性最強、傳播效率最高的傳播渠道。
二、選秀:電視媒體品牌發展的助推器
2.1 選秀節目促使傳統媒體的不斷升級
在選秀節目最早的互動是2005年《超級女聲》開動的手機短信投票,促使了通信公司研發了手機彩鈴、彩信、選手及時咨詢等多項增值服務。是較早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對電視節目升級的推動主要表現在:
1.創意推動電視節目形式的創新
《中國好聲音》的之所以能在第一期就引爆微博話題,甚至引來眾多業界自身認識以及新聞傳播學者關注的原因是其創新的選秀方式,隻注重聲音,是否繼續留在舞台上,隻靠聲音來評判。這顛覆了國內以往選秀節目的評判標准。其次是其轉身代表獲得導師認可的方式,當有兩位以上的導師轉過身來的時候,選手可以選擇導師,這讓選手也有選擇權。選手此時和導師一樣平等。節目也多了很多亮點。吸引了更多的觀眾。
2.促進電視節目視覺效果和形象化的表達手段
節目包裝和節目形象是電視節目的外包裝,其視覺效果給觀眾帶來的第一印象往往能決定是否能留住觀眾。選秀的節目由於是音樂類綜藝節目,其舞台設計、美光、音響效果要求自然更高。《中國好聲音》的舞台設計精美,舞台效果絢麗、其燈光、畫面以及音響效果都是當前國內電視節目中較為前列的。雖然相對於國外原版節目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就是有這樣的差距才能讓我們看到電視節目還有進步的空間,還有更多創意的表達手段。
2.2 選秀節目加速傳統媒介的專業化發展
傳媒產業是和科技發展緊密相連的產業,選秀節目以其大膽的改革、創新的節目形態、創意的營銷思維不斷推動媒體向更高層次發展,向專業化轉型。
根據咨詢公司的數據統計顯示, [2]這檔選秀節目的觀眾體現除了明顯的分類,喜愛看綜藝節目主力是年輕人,網絡視頻觀眾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5-30歲的本科學歷未婚男性用戶是節目的主要網絡視頻收看用戶,收看群體的收入則集中在2000-6000元。如圖2所示
圖2 《中國好聲音》觀眾收入類型
媒體還根據新媒體時代特點,對節目進行了深度挖掘,微博上關於節目的制作的長微博每天都有幾千條,愛奇藝很快確定了“深度挖掘”節目的策略,迅速制作了一檔與節目想陰沉的衍生產品,利用網絡平台與觀眾互動,針對網上的各種傳言和疑問進行答疑解惑。在7天時間就制作出來的《中國好聲音之酷我真聲音》隻在愛奇藝網絡平台上播出,又有獨家網絡版權的愛奇藝收到了觀眾的極大的追捧。作為形式是電視欄目“網台互動”的優秀典范,也是以后視頻網站和電視台合作模式的新開端。相信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不會因為新媒體的出現而沒落,而新媒體也不會因為傳統媒體積累了大量的資源而發展緩慢,在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將走向更專業的發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