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用:選秀節目與媒體相互作用的傳播學思考
3.1 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信息的碎片化趨勢
隨著Web2.0、手機短信、數字電視、視頻網站、微博平台的發展,使得媒介加速了信息碎片化的進程。技術的發展為信息的傳播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傳媒平台的發展為信息的傳播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3]。在《中國好聲音》一路走來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其傳播渠道比以往豐富的多,其信息產生的速度和數量都以幾何級的增長。傳統的媒介是被專業人士所壟斷的,而小部分的人信息有限,在新媒體時代,媒體恆威一個平台,為信息傳播提供了雙向的通道,一方面,個人的才華和思想在媒介上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節目制造的話題也在越來越多的媒體上播放,人們想表達自己意見變得越來越方便會計。媒介便多了一項功能,為碎片信息提供整合服務。例如騰訊新聞就將在比賽期間網友的吐糟整理制作成了長微博,各大門戶網站在比賽后將比賽的花絮、選手的比賽經過、導師的精彩語錄整理造成專題。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要。
一檔選秀節目帶來傳媒功能的變化也讓我們看到傳媒發展更多的可能,今天的傳媒受眾可以看到媒體為他們制作的不同的內容,在未來,3G技術更有可能把量身打造的文化產品直接送給每個人,作為組成社會的碎片,有個有了更多的信息的自主選擇能力,媒體的社會功能逐漸從控制信息轉向了資源服務。
3.2 全媒體融合加速了信息的傳播
傳統媒體的出現開拓了人們的眼界和知識結構,而互聯網的出現更使得信息的主體想全球化大大前進,有了互聯網,有了全球信息中心、商業中心,網絡公共圖書版。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人們的質疑和抱怨會更加的直接,指責的言辭也會更加的尖銳。在傳播正確信息的同時,也會傳播相當數量的負面信息,新媒體時代的謠言傳播的筆任何時刻都要快,信息負載的情況下,也需要具有較高公信力的傳統媒體進行信息篩選。新媒體的條件下,產品可以向全方位發展,需要把內容和服務有機的結合起來,構建起用戶和媒體之間牢固的關系,為節目提供了新的平台,為多元化產品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的興起從技術、資本和信息民主化到最后階段開始的,對全球化的形成做出了較為卓越的貢獻,新媒體的出現解決了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讓信息的傳播不再有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多級傳播增強了信息的傳播效果。節目與新媒體的互動讓節目與觀眾進行了多級互動,觀眾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觀看節目,還可以和節目組進行互動。節目組可以通過新媒體了解觀眾喜好,對外界的傳言進行答疑解惑,也對一些謠言進行了官方正面回復,強化了節目傳播效果。
四、 展望:全媒體時代的媒介融合,提高電視節目質量
媒介作為信息的同時,還是整合資源的平台。在媒介經營角度來說,好聲音在多個領域的影響力都可圈可點。伴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帶來,媒介與傳統電視節目的良性互動成為媒介發展新突破。在全媒體時代,報紙不是簡單的販賣版面的機構,電視不是提供廣告的播出平台,網絡也不只是提供情緒宣泄的出口,而是聚合資源、凝聚影響力、創新信息傳播、和傳媒產業共同發展的平台。在新梅的發展下,全媒體融合能夠不僅能夠促進電視媒介品牌的發展,也能夠促進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完善,晚上媒介功能,強化媒介經營能力,為受眾帶來更豐富的節目以及精神大餐。構建電視選秀節目與媒介良性互動機制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傳統媒體可借助新媒體形式和手段,開發出更精彩的內容。網絡媒體優勢之一就是不受時間限制,這讓在節目播出時間不能收看節目的受眾有可能隨時享受電視媒體的視覺沖擊,當前,已經有不少電視商家看重這個特點,開發出了電視的點播功能,即便是錯過了電視節目,仍然可以隨時點看。這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除了時間差異的功能以外,選秀節目還可以借助網絡媒體的優秀節目素材,開發出更豐富更精彩的內容。
(2)結合新的媒介形態,節目制作者要創新節目制作形式。可以從節目制作的獨立性、聯動性、多向性、綜合性四方面入手。尋找以往選秀節目的沒有觸及的區域,通過一連串的節目環節設計,讓節目亮點更加豐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豐富節目的選題,例如好聲音的今年的主題就是勵志,不看年齡、不看長相,隻看聲音,隻要有好聲音,就有實現夢想的機會。這是區別於以往選秀節目的亮點。
(3)協調好內力利益形成合理發展新媒體。對於傳統電死媒體來說,新媒體是一項全新的事業,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人才進行探索,在短期內不會看到巨大的利益,電視媒體制作人需要耐住利益欲望,對傳統節目制作形式的利潤和新媒體融合節目的利潤進行客觀對待,協調好之間的戰略關系,抽出一定的力量研發與新媒體融合的節目制作方式,為制作高水准的原創電視節目而努力。(作者系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新聞091班學生)
參考文獻:
[1]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劉斌.電子雜志的媒介生態學分析[D].西北大學.2007.
[3]袁軍.新聞媒介通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4] (美)巴蘭(Raran S.J.) / (美)戴維斯(Davis D.K.)[譯] 曹書樂.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何道寬.媒介環境學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7(5).
[6]鄒小雨.對電視選秀節目的思考[J].視聽縱橫.2010(4)
[7] 繆慕怡.需求滿足表象下大眾傳媒專業哈的負效應[J].青年記者.2010(9).
[8] 謝耘耕 . 裘一娜.引進外部創新能源提升電視媒體創新能力[J].媒體時代.2011(10).
[9]王慶起.品牌欄目對電視媒介發展的作用[J].聲屏世界.2011(1).
[10]王希.范以錦.不是至尊,何以為王——融媒時代內容價值分析[J].南方傳媒研究.2012(36)
[11]金社.社會化媒體沖擊下的媒體經營[J]南方傳媒研究.2012(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