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產業的轉型與新聞學專業的改革--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0月下

傳媒產業的轉型與新聞學專業的改革

駱正林

2012年11月27日13:51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融合的趨勢越來越強。媒介融合帶來了媒介產業內部的革命性變革,也給傳統的新聞學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國新聞學教育目前主要是為傳統媒體培養編輯、記者,但是傳媒產業變化的趨勢,要求新聞教學單位必須考慮到社會對新聞人才的多元需求,進行較大的調整。從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方面來看,新聞專業的課程必須包括人文藝術類課程、社會科學類課程、傳媒技術類課程和傳統新聞課程四個板塊,並根據各個教學單位的特色需要,在它們之間形成合理的課程結構。

【關鍵詞】傳媒產業轉型﹔新聞專業改革﹔課程體系調整

傳媒產業的變化帶來了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媒介融合給傳統新聞學教育帶來了生存危機。從全球范圍來看,歐美國家、我國港台地區的新聞教育單位對危機的感受比較直接,他們都在採取積極的措施,對傳統新聞專業進行改造。面對傳媒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我國新聞學專業教學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積極對傳統新聞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國一些高校對時代發展的感悟不夠,有的高校甚至還在逆勢上行,盲目擴招。

當前世界范圍內傳媒產業的發展現狀

當前傳媒產業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1)文字、聲音、圖像等傳播符號的邊界正在消失,單一符號的傳播媒體逐漸勢弱,三種傳播符號之間不斷雜交、組合,產生出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媒介形態發生了根本變化。(2)媒介的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媒介的中心權威受到挑戰,政府管理媒體的難度越來越大﹔同時社會團體擁有的媒體越來越多,民間智慧通過新媒體正在呈現出群體化、實體化的特征,網絡世界與實體世界的聯系更緊密。(3)媒體內容更加顯示出即時性、多元化和互動性的特征,內容的稀缺不再成為問題,任何稀缺都是暫時的,稀缺之后緊接著的是多余的生產。同時內容的生產和消費的邊界消失,新聞傳播的門檻越來越低,普通公民可以向媒體輸送內容或素材,並可以將媒體上的內容作為素材組合成自己的產品,媒體內容更加體現個性化。(4)媒體的盈利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消費者也可以分享媒體的利潤,如博客既是網站的內容,也是博主的媒體。(5)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降低了新聞發布的門檻,普通公民可以通過手機、網絡直接傳遞信息﹔另一方面新聞職業的門檻越來越高,它要求專業新聞隊伍的素養必須高於普通人,能夠為社會提供更精致的內容或更周到的服務,這樣才能在公民新聞時代維護職業傳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報紙自誕生以來已經風光了500年,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平面媒體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國內外多項調查顯示,在網絡環境下成長的新一代“新聞受眾”,越來越傾向於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而報紙的讀者基本上是過去的“老讀者”,他們選擇報紙的主要理由是:他們在報紙鼎盛時期已經形成了讀報習慣,現在讀報相當大程度上是慣性行為的延續。新增“新聞受眾”很少加入讀報行列,意味著報紙的市場前景會更加暗淡,全球各地很多報紙因為無法經營而陸續關門。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國際著名報紙的發行量和廣告收入銳減,紛紛傳聞要停刊紙質版。著名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干脆選擇“退市”,專心經營網絡上的“電子版”。2008年美國麥克拉奇集團聲稱將西北地區的5家報紙一次性裁員1400人。﹝1﹞2009年8月24日,美國《讀者文摘》雜志出版商讀者文摘有限公司,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條,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2﹞據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8月2日報道,英國擁有218年歷史的《觀察家報》面臨倒閉危險,該報母公司衛報傳媒集團(Guardian Media Group)透露該報虧損額達到3680萬英鎊,與上年相比,虧損額增加了近40%。﹝3﹞法國中文報紙《歐洲日報》於2009年8月31日起永久性停刊。﹝4﹞同時我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也時有報紙倒閉的新聞,一些媒體轉而經營“電子報紙”。我國的報紙基本上都是由各級政府和政府職能部門創辦的,報紙的國有身份使他們在感受傳媒市場的格局變化時有一定的滯后期。但可以肯定地說,在未來5—10年內,中國傳媒市場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報紙在傳媒結構中所佔的份額會越來越少。

新形勢下我國傳統新聞專業改革的目標

我國現有的新聞學專業的主要任務是為報社培養編輯、記者,電台、電視台的編輯、記者的培養,則由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承擔。報紙在傳媒市場中所佔份額的快速減少,動搖了傳統新聞學專業存在的合法性基礎。面對無情的市場力量,新聞院校必須加快新聞學專業改革步伐,才能在網絡傳播環境下重新煥發生機。因為新聞傳播行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所以我們不能指望對新聞學專業原有培養方案做枝節性的修補,而是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對新聞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的再設計,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出現了多元化:一是社會機構(如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可以擁有自己的媒體(主要是網站),他們需要懂新聞業務、編輯技術和公關技巧的新聞專業人才。二是政府面對公民社會的崛起,需要加快信息公開制度的建設,需要對公共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需要在國際傳播中營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所以各級政府需要新聞學專業為他們培養網站編輯、制作和管理人才,政府危機處理人才,國際公關人才等。三是在網絡技術平台上衍生出大量的新媒體,如網絡新聞頻道、網絡視頻、網絡電視、電子報紙、博客等等,各類商業網站急需懂得編輯技術、經營管理知識的人才。四是電信部門正在進行產業轉型,逐漸從服務提供商向內容提供商轉變,並將手機電視、手機報紙作為電信的增值業務,因此,電信部門正在大力吸納既懂內容制作,又懂編輯技術的新聞專業人才。五是隨著手機、網絡的普及,公民參與新聞報道的機會越來越多,專業新聞工作者必須提高信息的權威性,加大深度報道和新聞分析的力度,才能高於非專業新聞傳播者,這在無形中抬高了傳統媒體職業新聞傳播的門檻,要求新聞專業培養的人才有更加扎實的理論功底。社會發展提出的這些需要,迫使新聞學教育必須調整過去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標准,用新媒體時代的新聞思維來改造傳統的新聞學專業。

研究國內外新聞學專業變革的現狀和思路,編制新聞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傳統新聞學專業的主要任務是為報紙培養編輯、記者,專業課程主要是圍繞報紙的採訪、寫作、編輯和發行等業務流程而設置的。面對現實的挑戰,國外很多新聞院校已經開始著手調整陳舊的課程體系,重新編制一個適應新聞事業發展需要的新的課程體系。同時,我國港台地區也在調整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都相應地減少了報紙課程的教學,更多地增加了新媒體的編輯、制作課程。因此,我國新聞院校要充分調研歐美、港台以及國內新聞學專業變革的現狀和思路,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一個符合我國國情和媒體發展需要的新聞學專業課程體系。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