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傳媒院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現狀
傳媒產業的變革不是一國現象,而是一個全球性現象。傳媒產業的變革給新聞學專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危機,全球各地的新聞教育機構和新聞研究機構幾乎都敏感地認識到了這一危機,他們或積極採取措施,改造本校新聞教育的發展思路﹔或通過各種方式,呼吁全球各地教育機構加快對傳統新聞學的改造。
2008年8月6日至9日,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在芝加哥大學召開年會,年會的主題是“新聞與傳播學科和行業的轉變”。AEJMC主席查爾斯•A.塞弗在致辭中呼吁與會代表認真評價新聞傳播領域和新聞傳播學科現狀,並表示要組織一個專門小組來探討新聞教育的處境。﹝1﹞141正是在傳媒產業發展的壓力下,美國很多高校紛紛將新聞學院更名為傳媒學院。2008年4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經過大學委員會的批准,正式將新聞學院更名為傳媒學院,更名后“學院提出將努力給予學生扎實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背景,為學生提供廣告、新聞和媒介研究等方面廣泛的職業競爭力”﹝1﹞146。2009年10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中國傳播學年會上,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鐘蔚文教授從新聞傳播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新聞傳播專業的變革。10月31日至11月1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為慶祝建院80周年,舉辦了全球知名新聞學院院長論壇,在本次論壇上,台灣文化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楊志弘教授直接對新聞傳播教育的轉型,提出了大膽的設想。他指出,在目前的業態下,媒體融合越來越深,死守傳統新聞學專業沒有出路,新聞學教育必須跟上時代步伐,積極轉型。
從學界反饋的信息來看,國外和港台的媒體高度市場化,因此報紙在市場中受到的沖擊,很快能夠傳遞到新聞教育機構。西方主要國家的新聞教育機構都感到了來自市場的無情壓力,正在積極探索新聞學專業變革之路。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的相關專業突出了新聞傳播專業的技術性、審美性,算是國內相關專業中走得比較“超前”的學校。
新聞學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學科,它必須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國際上來看,歐美等高校對新聞學專業的改造還將繼續下去,並且肯定會取得一些有價值的建設成果。從國內來看,港台高校也已經對新聞學專業大動手術,相信不久的將來,港台新聞學專業會有一個新面貌。最近幾年,隨著新聞學國際交往、國內交流的增多,一些海外學者、港台學者的呼吁,已經引起了國內一些新聞院校的重視,相信在不長的時間內,國內高校會相繼對本校的新聞學專業進行一次改造。從時代發展的高度來看,新聞學專業隻有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才能真正解決專業教育的合法性危機。
我國傳統新聞學專業需要改革的重點領域
重新規劃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近年來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的去向和社會需要來看,傳統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新聞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作出較大的調整。從市場需要來看,新聞學專業除了為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機構培養採編人才之外,至少還應該培養以下一些專門人才:
(1)為社會機構(如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培養懂新聞業務、編輯技術和公關技巧的新聞人才。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都擁有了自己的信息傳播渠道,稍大一點的機構都有自己的網站或其他信息發布平台。因此,很多社會機構招聘新聞專業畢業生,希望他們既懂網絡編輯技術,又有新聞採編技能、網絡管理技能和媒體公關技能,能夠承擔這些機構的新聞宣傳和社會公關任務。
(2)為政府培養既能夠從事政府信息發布(如報刊編輯、網絡編輯、網頁制作和網站管理)工作,又能夠為政府進行國際傳播、危機公關的新聞人才。隨著公民社會的崛起,各級政府加快了信息公開制度的建設,因此,各級政府需要能夠兼任多種媒體業務的新聞人才。同時,隨著國際交往越來越頻繁和突發事件的增多,各級政府急切需要更多的能夠從事國際傳播和危機公關的新聞傳播人才。
(3)為電信部門培養既懂內容採集、制作、編輯、管理,又懂必要的網絡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隨著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新媒體業務的開通,電信部門感覺他們不缺技術、不缺資金,缺的是內容制作人才。近年,電信部門成了消化新聞專業畢業生的一個重要渠道,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進入電信部門工作的明顯增多。
(4)為社會上各類商業網站培養具有新聞傳播能力、內容制作能力、網絡編輯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增多,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絡傳播機構,它們需要吸納大量的產業后備軍,這將成為新聞學專業人才消化的最大渠道。
加快調整新聞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傳媒產業最新的發展變化,對新聞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加多元化的要求。為此,新聞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需要作出較大的調整,才能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聞傳播人才。從發展的趨勢來看,我國高校新聞學專業除了政策規定的公共課教學外,還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板塊的課程。
(1)人文藝術類課程。人文藝術科學直接研究人的需要、意志、情感和願望,強調尊重人的價值和精神表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詹姆斯•凱裡認為新聞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他指出新聞教育和新聞行業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和法制。因此,我國新聞學專業必須根據不同學校的特色,增加人文和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如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包括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鑒賞等)。
(2)社會科學類課程。社會科學強調人的社會性、關系性、組織性和協作性,“社會科學的價值目標是探求社會運動規律、改造社會現實狀況和構建和諧合理的社會世界”﹝5﹞。新聞傳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給公眾繪制“社會地圖”,幫助公眾認識、把握和改造客觀世界,因此,新聞學專業人才必須學習相關的社會科學類課程。鑒於此,我國的新聞學專業教學一定要增加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法學等課程,並且要求學生必須從這些課程中選修足夠的學分。
(3)傳媒技術類課程。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出現,新聞傳播已經進入了“公民新聞時代”,即公民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直接來生產內容。鑒於此,現在很多網站遇到突發事件時,不是組織採訪,而是在第一時間打開技術平台,讓公眾自己給網站發文字、圖片和視頻。傳媒行業最新的變化要求新聞學專業教學必須增加網絡技術類課程、新媒體編輯類課程,學生不僅要學會判斷內容的價值,而且要學會內容的編輯與制作,學會必要的軟件和硬件使用技術。
(4)傳統新聞課程的改造。當前的課程改革必須壓縮“報學課程”,保留下來的課程也必須根據時代需要重新設計教學內容。
(5)改革實踐課程。今后,新聞學專業實踐課教學一定要注重出“成品”,像美國一些高校(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成立各種工作室,按照傳媒機構的實際運作來進行實踐課教學。密蘇裡新聞學院主持全國廣播公司(NBC)在當地的電視台,學院將“到電視台工作”作為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抓緊改造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新聞學專業的變革對其教師隊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現在開始進入大學校園的都是90后大學生,他們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的,他們的“集體知識量”遠遠超過老師的知識量。因此,在新聞學專業變革過程中,一個最大的阻力是教師知識結構的轉型問題。各地新聞院校應該加緊研究解決辦法,努力改變教師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新一代大學生對新聞傳播知識的需要。
(本文為江蘇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課程《新聞理論》的部分建設成果,南京師范大學教改項目“傳媒產業的轉型與新聞學專業的變革”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高金萍.面臨轉變:美國新聞傳播教育大勢﹝M﹞//鄭保衛.新時期中國新聞學學科建設30年.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8:142.
﹝2﹞美國《讀者文摘》申請破產保護﹝J﹞.中國傳媒觀察,2009(9):4.
﹝3﹞218年歷史的《觀察家報》或將關閉﹝J﹞.中國傳媒觀察,2009(9):6.
﹝4﹞法國中文報紙《歐洲日報》宣布永久停刊﹝J﹞.中國傳媒觀察,2009(9):7.
﹝5﹞劉潔.新聞學學科定位解析﹝M﹞//鄭保衛.新時期中國新聞學學科建設30年.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8:36.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