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生態危機下環境報道的議程設置【4】--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上

試論生態危機下環境報道的議程設置【4】

哈艷秋 黃東紅

2012年11月29日16:5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環境報道議程設置的持續性構建

建立持續性報道機制,注意培育受眾的生態文明觀念。大眾傳播時代,新聞報道的焦點往往是很少駐留並很快轉入下一主體。媒體報道的森林覆蓋面積縮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擴大、水資源枯竭、瀕危物種增加、天然濕地大量消失、人工林樹種單一、耕地退化、生物入侵、全球變暖、海洋生產力下降等方面的環境、生態危機信息並沒有給受眾足夠多的時間來思考和行動,媒體的關注點就迅速轉移了。因此,隻有建立起持續性的報道機制,媒體才能有效地培育出受眾的生態文明觀念。

明確環境報道理念,倡導環境倫理。任何新聞報道都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和解釋依據。例如,社會新聞往往暗含各種社會理論。對於環境報道而言,除了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對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理解。正如上文所說的,農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激素,使得土壤板結、生物多樣性下降。不要做那些吃祖宗飯,斷子孫糧的蠢事,讓生產者、制造者、政府管理者都要樹立環境倫理的意識,不要因眼前的利益釀成大錯。我國環境新聞理論如何看待這些涉及環境倫理的環境事件,並沒有定論。這就需要學界、業界、教育界有相當高的環境倫理自覺意識,不斷厘清環境報道的新聞理念。

建立常態報道模式,加強日常公眾環境觀念引導。目前,我國媒體熱衷報道的環境新聞大多是“水污染”“有毒金屬滲漏”“垃圾焚燒”等一系列觸目驚心的話題,而政府、企業、NGO組織(非政府環保組織)乃至個人為改善環境所作的努力很難被媒體深入報道。換言之,我國媒體對公眾環境觀念的引導往往是通過各種揭露報道。這些負面報道往往觸目驚心,雖然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但僅依靠突發事件來宣傳生態觀念過於片面。

改變媒介話語機制,重視受眾對環境監測保護的參與報道。環境報道中,各種“水污染”“泥石流”事件往往只是因為其“突發性”作為吸引眼球的內容加以報道,后續報道也往往只是關注上級政府對相關責任人的或罰款、或免職等信息。大眾媒介的議題構建方式,讓受眾也迅速地轉移了視線,並且暗含了這樣一種話語機制,即環境事件中個體的行為是微不足道的,必須由更高級別的政府出面才能改變當前的環境現狀。大眾媒介對環境新聞的挖掘不夠,消減了受眾的行動力。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膨脹,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做好環境報道也顯得越發重要。環境報道一方面對各種環境事件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堅持立場,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另一方面,中國的環境報道也承擔著輿論引導、環境意識培養、環境倫理道德的倡導等重任,把重視環境問題提高到更高的程度,成為公民的自覺意識和行動。環境報道向公眾傳達的信息是多方面的,環境問題不僅僅是政府、企業的事,普通民眾也應承擔重要責任,環境報道不是隻關注環境事件,而是要關注整個環境的變化。報道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環境報道思維、觀念、話語都要有新的突破,相信不遠的將來,中國的環境報道會走向成熟。(哈艷秋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東紅為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

參考文獻:

[1]劉濤.環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1938-2007):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J].新聞大學,2009(4).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