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報內容同質化及應對措施--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上

手機報內容同質化及應對措施

韋宇龍

2012年12月03日11:2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自2004年《中國婦女報》推出第一家手機報以來,短短幾年間,手機報在全國異軍突起,截至2012年10月,中國移動10658000(彩信端口)平台上已有187份手機報產品,內容涵蓋新聞、娛樂、體育、財經等領域。但綜觀這些手機報不難發現,盡管它們名稱各異,但內容大同小異,且其中超過60%的信息在報紙、網站上重復出現過。筆者作為手機報的實踐者和參與者,在此淺談手機報內容同質化現象,並提出應對對策,以期與業內研究者共同分析研究,為手機報的革新與發展探討出路。

【關鍵詞】手機報﹔同質化﹔第五媒體﹔內容瓶頸

隨著手機上網服務的高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各種手機客戶端逐漸為大眾所接受,手機網民獲取信息的習慣和方式也逐漸發生了改變。除了被動接收彩信手機報外,越來越多的年輕讀者主動選擇Wap網站、手機客戶端等獲取多樣化的新聞資訊。不過,與有著近十年歷史的彩信手機報相比,Wap網站、手機客戶端仍處在探索發展階段。目前來看,國內已開通服務的手機報,彩信模式仍然佔據主流。

手機報同質化的表現及原因

形式上,手機報的線性閱讀特點導致其編排形式單一。由於彩信手機報具有線性閱讀的特性(讀者需要按照先后順序逐幀閱讀新聞),為了迅速抓住讀者眼球,吸引其讀完單期手機報的全部內容,全國手機報在形式上基本都採取了“封面+導讀(概覽目錄)+內容”的布局﹔在編排上,則約定俗成地按照新聞的重要性進行排列,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手機報表現形式的單一。另外,在每一期手機報的開頭和結尾,則習慣性地配發一些實用服務資訊,如天氣、彩票等。此外,因手機終端形態各異,為提高用戶接收率,目前彩信報基本都是以“文字+圖片”的形式下發。同時,由於技術方面的原因,手機報內文刊發的圖片位置也相對固定,隻能出現在每一幀新聞文字內容的上面,而不能像紙媒或網絡一樣,實現圖讓文、文疊圖等多種圖文鑲嵌的編排方式。內容表現形式的單一性和欄目設置的局限性,使得手機報的框架模式很容易被克隆,從而加劇了手機報之間的同質化。

內容上,手機報是對紙媒、網站資源的二次加工整合。首先,目前我國手機報絕大多數是以各類新聞資訊的大綜合為主,且多數手機報只是將紙媒的內容資源和網站資源進行二次加工、整合縮減,是紙媒內容的拷貝、精簡版。如此,便使得手機報與網站以及紙媒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如果讀者既看報紙又上網,再來閱讀手機報,就形成信息的二次消費,從而大大降低了手機報內容的使用價值,讀者對手機報的依存度也會相應減小。

其次,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閱讀新聞時都希望能花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手機報正是現代生活中的信息快餐,讀者大多習慣利用“碎片時間”①來閱讀它,這就決定了手機報的每一則新聞必須短小精悍,這樣一來,不同手機報針對每天發生的重大熱點新聞事件編輯而成的稿件,大多以“導語式新聞”(對新聞做簡要精確的概述)的形式出現,這也必然造成手機報內容的相似度畸高。當然,在內容上,各手機報如果想要做到“差異化”發布,刊發深度分析類稿件不失為一計良策,但目前大多數手機報為保証時效性,一般每日發送兩期(早報和晚報)。如果要求以深讀的形式發稿,不僅編輯、發布的成本很高,讀者的閱讀成本也會提高。因為受硬件設施的局限,目前手機報容量有限(一般要求在50~70K,3000~7000字),加之一般手機屏幕的尺寸有限,如果想用手機閱讀一篇完整的深度報道,往往需要翻上十幾幀(屏)甚至更多,十分不便。

當然,除了信息來源雷同、信息表現形式相似之外,缺少獨立的採編人員也是造成手機報內容同質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作為新興的“第五媒體”,手機報的發展仍處在探索階段,在人力、財力的投入以及團隊建設方面仍不夠完善,記者力量相對薄弱,自採稿件不多,獨家的個性化稿件更是少之又少。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