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媒體發展的驅動力【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社交網絡媒體發展的驅動力【2】

黃 璜

2012年12月06日14:4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社交網絡媒體發展的微觀支撐力

網絡文化的深入人心。博客文化的開放性。“博客”(英文名為blog)是一種網絡上的流水記錄形式,20世紀90年代誕生於美國,2002年是中國博客的“元年”,其標志是“博客中國”的建立,著名的網絡評論家王俊秀和方興東共同撰文提出中文博客一詞。博客文化最大的特色首先體現為它的開放性,這一點正好繼承並發揚了互聯網的開放本質,甚至將其推至一個全新的境界。博客用最簡潔的語言可以表述為:源代碼的開放——此亦是“博客革命的力量之源”,因為它給原有媒體傳播格局帶來了解構和顛覆性的沖擊。在國內第一本全面介紹博客文化的書籍《博客》一書中,總結出人類歷史文明的兩大傳播模式——“大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所謂的“大教堂模式”即指文明的傳播需要有一個中介,這個角色便由巫師、僧侶、詩人甚至軟件工程師來承擔﹔“集市模式”則指每一個自由個體對生命的頓悟和對世界的自我主張。美國學者馬克•波斯特提出的“二媒時代”也同是此論調,第一媒介時代是由文化精英、知識分子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文化傳播和發布﹔而第二媒介時代則是消滅了中心,散點的可逆的交流。博客作為內容、媒體、知識、思想的開放源代碼出現,與傳統意義上的內容提供商不同,博客的版權不是copyright,而是CC(carbon copy,中文譯為:抄送)公共版權,意味著隻要不用作商業用途,網絡的內容可以被復制和自由延展,網絡思想和外延都更加開闊[4]。

網絡社區民主文化。網絡社區(英文名為BBS),是源於電腦中介傳播建構而成的虛擬空間,是一種社會集合體,它的發生來自於虛擬空間上有足夠的人、足夠的情感,與人際關系在網絡上長期發展[5]。網絡社區可以被看作是公共領域的一個典型體現。因為這個話語空間具有虛擬性、隱匿性、開放性、互動性、獨立性、快捷性等特征[6]。網絡的使用者即網民能夠在這一虛擬空間裡自由接受與自己立場一致的信息或排斥與自己立場相悖的信息,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和願望,可以根據不同的興趣、專業或關注對象而利用討論的形式結成新的“群體”,新成員要想加入這一群體,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或身份檢查,且出入自由。可見,網絡使用者通過網絡能更輕易地獲得更多資訊,又能輕鬆加入討論,這使得他們能夠自由地行使政治社會權利,進而推動民主進程。網絡社區自由開放的環境將從根本上改變一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人的認知模式,即使他們沒有接受系統的民主意識的教育,但“自由發表言論”就為民主化思維造就了溫床。當這一代人成長起來並成為社會主流群體后,互聯網對於社會民主化的作用自然而然會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

受眾意識的自我提高。伴隨著互聯網以及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受眾的自我意識也相繼提高。在社交網站的傳播過程中,受眾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受眾與傳播者的角色轉化更加頻繁。個體在傳送信息時是傳播者,而在接收信息時又在扮演受眾的角色,而后受眾又可以轉化為傳播者,傳受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其次,受眾具有更強的能動性。社交網站充分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受眾在信息獲取上更具有能動性,他們可通過自主選擇“關注”其他用戶來選擇自己想要接收的信息,也可以通過隨時發布自己的信息或者在公共空間與其他人進行討論等方式來參與信息的傳播與互動。可以說,社交網站充分激發了受眾的能動性。

國外社交網絡媒體的蓬勃興起。社交網絡的全球化應用趨勢已經日趨明顯。早在2009年,尼爾森公司的研究數據就已表明:社交網絡已經超過電子郵件,成為全球第四大受歡迎的互聯網服務[7]。從尼爾森所監測的國際社交網站使用情況來看,Facebook活躍用戶早已突破6.2億[8],且優勢正進一步擴大,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全球每月平均有三成互聯網用戶訪問該網站。在中國,本土的SNS騰訊QQ佔據絕對優勢,其活躍用戶早已突破2.5億。[9]在社交網絡媒體浪潮洶涌澎湃之時,我國社交網絡媒體的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教師,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博士生)

參考文獻:

[1]趙玲華,任英偉.公共關系中的人際關系[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22-23.

[2]袁祖社.社會理性的生成與培育——中國市民社會的價值理想與實踐邏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王亮.SNS社交網絡發展現狀及趨勢[J].現代電信科技,2009:6.

[4]張玲.博客文化的價值審視[D].東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12.

[5]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London:MIT Press,1993.

[6]葉琛.網絡社區,一個需要放在歷史語境中進行解讀的話題——對公共領域、網絡社區及民主化傳播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7]全球2/3網民“活”在網絡社區[N].南方日報,2009-3-18.

[8]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國內SNS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前景[EB/OL].http://b2b.toocle.com.

[9]搜狐IT.社交網站世界版圖:歐洲成Facebook“殖民地”[EB/OL].http://it.sohu.com/20090608/n264393575.shtml.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