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談"舌尖上的中國":從創意到立項經歷九年--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陳曉卿談"舌尖上的中國":從創意到立項經歷九年

黃岸

2012年12月06日08:27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陳曉卿

  2012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3日在廣州開幕。最終,中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獲得本屆紀錄片節評審團特別獎。昨日,《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在本屆紀錄片節“廣東日”主題講座上發表演講,暢談“國際化語境下的媒體紀錄片”的發展思路。不僅分享了今年最熱門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過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陳曉卿更是對廣東紀錄片的前景十分看好。

  談南派紀錄片 風格多樣讓同行刮目相看

  就像繪畫中擁有“嶺南畫派”一樣,在200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廣東日”活動上,“南派紀錄片”這一概念被提出。多年來,紀錄片節一直致力於鼓勵南派紀錄片的拍攝。前日,又有29部紀錄片在“廣東日”中國南派紀錄片頒獎典禮上受到表彰。

  陳曉卿雖然來自北方,但對於南派紀錄片他也相當熟悉,在上一次擔任紀錄片節評委時,有不少南派紀錄片至今都讓他難以忘懷。對於廣東紀錄片的發展勢頭,陳曉卿相當看好。不僅在於廣東紀錄片整個產量特別大,政府也相當支持:“沒有哪個省份可以像廣東能夠做到有11個地市級電視台擁有紀錄片欄目。”陳曉卿認為,風格的多樣性是南派紀錄片能夠讓全國同行刮目相看的另一大原因:“現實類的題材特別接地氣,宏編巨制的氣勢也令人印象深刻。風格、選題、內容千變萬化,這是南派紀錄片的最大特點。”陳曉卿表示,廣東對於文化的包容性,是讓廣東紀錄片擁有好的生存大環境的根本原因。 擁有好的大環境及豐厚的資金,陳曉卿認為,紀錄片的創作者在敘述的語態上更應該將觀眾裝在心裡。

  談《舌尖上的中國》

  從創意到立項經歷九年時間

  在昨日上午的演講中,陳曉卿大方分享了《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經驗。他透露,《舌尖上的中國》最早策劃在2002年,當時在做一個美食節目,做完之后有想法做紀錄片。不過,一個創意到一個選題之間還需要經過很漫長的一段道路。《舌尖上的中國》的選題2002年申報,2011年才正式通過、立項然后拿到資金,成立攝制組。

  雖然做的是美食節目,但陳曉卿卻希望通過美食來展現中國人與食物之間的關系:“在中國,我們的飲食文化,是通過吃飯,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美食是外觀,我們得先用美食把觀眾吸引過來,然后再來說人文的東西。”雖然做的是中國的美食,但陳曉卿卻將片子的市場定位在全世界,他舉了一個例子,在《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過程中,有個主創堅持要在片子裡放上“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樣的台詞,遭到陳曉卿堅決反對,“你要面對的是世界的觀眾,一定要用最直白的文字,不用動不動就文縐縐念詩。”

  擁有好題材、好團隊,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個好平台:“如果換作兩三年前,《舌尖上的中國》拍不出今天的樣子,可能會制作成簡單的美食節目。這與如今的服務平台有關系,央視紀錄片頻道的成立,本身就是為了把中國介紹給國外。”陳曉卿認為,央視、微博等媒體平台的不斷宣傳,同樣是成功的原因之一:“《舌尖上的中國》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走,央視15個電視頻道播出《舌尖上的中國》預告片,新聞聯播等新聞節目也多次對節目做出推薦,這些對節目推廣都有著巨大的貢獻。”

  也有觀眾認為僅僅7集並不能完全展現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陳曉卿有不同看法:“曾經也有人提議,做《中國八大菜系》,做八集,數字也好。但是這樣,我們陷入八大菜系的怪圈,將片子排成一個八大菜系說明書、教科書。另一方面媒體紀錄片也要考慮市場與受眾,比如播粵菜或許會喪失山東觀眾。”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