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新世紀以來,農村題材電視劇隻所以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全國電視劇市場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主要得益於牢固樹立了五種意識。下面以創造了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現象的吉林省為例,試加闡釋:
一、主旋律意識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創作出更好更多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已成為全國電視劇創作總體布局的題中應有之義。為此,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譬如加大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黃金時段播出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力度等。由於農村題材電視劇主要是依托政策導向進而佔領市場份額的,這就決定了農村題材電視劇與生俱來的主旋律特色。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即使是採用市場運作的個人或者企業投資的農村題材電視劇,也應在內容上高揚主旋律,從而獲得在中央電視台和其他主流電視媒體播出的優先權。
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是與吉林省在組織引導方面多年來一直堅持高位引領,採取有力措施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密不可分的:
一是出台扶持政策。新世紀以來,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文化發展綱要》《吉林省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2009年9月召開的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大會又進一步制定了《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和省政府《關於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對包括農村題材電視劇在內的文化產業的重點項目在注冊登記、財政稅收、投融資、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是加大獎勵力度。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研究制定了《吉林省重點文化產業實施意見》,組織起草包括電視劇在內的文藝創作獎勵辦法,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吉林省連續舉辦了十屆全省最高文藝獎——長白山文藝獎評獎活動,都對優秀電視劇給予表彰獎勵。
三是強化人才培養。全省各級黨委、政府都十分關心和重視電視劇人才,給獎勵、給榮譽。如吉林省著名編劇馮延飛獲得了從國家到省裡所能給予文化工作者的諸多榮譽,吉林省有關部門還頒發給他“技術革新能手”的光榮稱號。
二、“三貼近”意識
農村題材電視劇要貼近農村實際、貼近農村生活、貼近農民群眾,以黨和國家關於“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基點,著力表現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現代農民的思想觀念和新型人際關系。要從農村中發生的家長裡短等一件件平凡而典型的小事入手,經過編劇、導演的巧妙編織和演員的生動詮釋,從而全面、真實、生動地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全國特別是本區域廣大農民響應黨的號召,擁護黨的政策,艱苦奮斗,發展農村經濟,一心一意奔小康的時代主題。
吉林省創作的絕大多數作品都能根植東北黑土地,特別注意突出東北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以更好地貼近東北農村實際、貼近東北農村生活、貼近東北農村群眾。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創作取向的“三貼近”。譬如,為了寫好主人公徐大地,《希望的田野》的編劇馮延飛幾個月扎在吉林市的鄉鎮村屯,與數位鄉鎮長喝酒聊天拉家常,因此,徐大地的原型雖然是吉林省吉林市搜登站鎮黨委書記劉保忠,實際上卻是鄉鎮黨委書記形象之集大成者。這種選題取向,使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這朵熒屏之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是題材選擇的“三貼近”。譬如,《希望的田野》反映了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要性,《聖水湖畔》把科技興農的新觀念形象生動地詮釋給觀眾,《美麗的田野》講述一個村委會主任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故事,《都市外鄉人》描寫了農村知識分子進城打工創業的歷程,《靜靜的白樺林》關注的是農村的大病統籌和醫療改革,等等。
三是人物塑造的“三貼近”。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很多農民的形象與過去文藝作品中的農民形象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說都是新型農民,他們追求的是發展現代農業、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和工農差別,是一批鮮活生動的新形象。徐大地、田野、馬蓮、楊葉青、喬楠……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從裡到外散發著泥土和青草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