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與式視角--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2月下

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與式視角

魯 楠

2013年01月06日15:0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如何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提高他們用批判的眼光去選擇、接收、評估媒介信息的能力,成為一項現實而緊迫的議題。本文基於教育學研究中的“參與式”方法,探討了參與式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參與式行動的主體、參與式行動的組織等問題。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參與式行動

媒介素養教育最早由英國學者F.R.利維斯和丹尼斯•湯普森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在英國,媒介素養教育的宗旨是把受眾培養成能夠積極地利用媒體,制作媒介產品,對媒介信息有主體意識,能獨立思考的優等公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西方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逐漸成熟。在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則起步較晚,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卜衛在其論文《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中,最先引入媒介素養教育概念,並介紹了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起源與發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內容與途徑,開啟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之路。

在已有的研究中,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多集中在大學生、官員、農民工這些群體上,對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較少。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在信息化時代,由於缺少親情溝通,相當多的留守兒童迷戀媒介交流,使用和享受大眾媒介成為留守兒童生活的重要內容。各項研究表明,當前我國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不容樂觀,特別是在監護人缺失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對媒介缺乏正確的辨識力。因此,如何提高他們用批判的眼光去選擇、接收、評估媒介信息的能力,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在探索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上,卜衛在1997年初步闡釋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媒體宣傳三種主要的媒介素養教育途徑[1],此后,其他學者基本上是在這一框架下闡述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和方式。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學者提出了很多思路,但這些思路都是從留守兒童之外的因素出發,並未涉及留守兒童自身的主體性,在實施中究竟能否起到作用還有待考証。英國媒介素養教育學者萊恩•馬斯特曼在談到關於媒介素養教育的“十八個原則”時指出:“媒介素養教育植根於一種獨具特色的認識論”,這種認識論認為,“現有的知識不是簡單地來自教師的傳授或學生的發現,它是起點而非終點,它是一門批評性的調查研究和對話的學科,通過這種批評性的調查研究和對話,新的知識和認識被學生和教師能動地創造出來”[2]。而這一原則恰恰說明了主動性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性。目前西方國家通行的媒介素養教育中,多是推進媒介素養課程在中小學的設置。而在目前的中國,要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中小學的課程體系中還存在著種種困難和障礙,在此情況下,課程外的教育是提升留守兒童媒介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國外,也有研究表明,隻有未成年人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的調動,其媒介素養教育才會有收效。基於眾多學者的研究,本文試圖探討在中國當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用參與式行動的方法來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與式視角研究是基於教育學“參與式方法”所提出來的,“參與式方法”又稱“合作式”或“協作式”方法,即能夠使個體參與到活動之中並與其他個體合作的方法。它的目的是使所有在場的人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對話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通過豐富個人體驗、參與集體決策,進而提高自己改變現狀的能力和信心[3]。本文所談到的參與式方法,結合了參與式教育與行動研究法並將它們融為一體。行動研究是指研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的活動,行動研究能夠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並通過個人或集體對這個過程中相關方面的敏感性反思,提高研究與實踐的相關性、針對性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性[4]。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與式行動教育,是指摒棄傳統被動式的教育方法,擬定一系列的媒介素養活動內容,使留守兒童在接收媒介素養教育信息的同時參與到活動中,充分調動其對媒介素養知識接收的積極性,同時,教育者也充分參與到活動中,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提升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

如何以參與式的行動來提升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對此,國內外的學者都有過行動。如1979年,法國政府部門開展了一項名為“主動的電視青少年觀眾”(Young Active Television Viewers)的教育活動,這項持續數年的全國性教育活動,目的是培養青少年積極主動的電視收視習慣。該活動實施兩年以后,有關部門對青少年與電視關系的變化進行了調查和評估,結果表明,中小學生掌握的有關電視的知識有所增加,對電視傳播的認識力和觀察力也有所提高,孩子們對自己觀看的各種電視節目有了更多的審視和研究意識[5]。在國內,2007年,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謝靜博士牽頭成立的“媒介素養教育行動小組”,開展了名為“小小看媒體”的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推廣行動。在行動中,志願者在復旦大學附近的兩所小學中開展了兩周一次的媒介素養教育興趣班,以互動的課堂形式、深入淺出的語言對60名左右的四年級小學生傳授媒介素養的基本知識,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授課方式採用了創設場景、分組活動、互動游戲以及有問必答等多種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媒介素養教育正式進入了校園和課堂[6]。

基於前者的經驗,鄭州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鄭素俠帶領的“農村留守兒童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課題組,於2012年7月在河南省新鄭市八千鄉梅河小學開展了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與式行動,筆者也參與了此次行動。此次行動的簡要內容設計見表1。

在此次行動中,通過媒介知識的學習以及互動活動“壞消息我不怕”、“今天我是小主播”、“我會做廣告”、“我眼中的媒體”等環節,使留守兒童置身於媒介環境之中。通過分組討論、表演、做游戲、辯論賽等輕鬆激烈的形式,使留守兒童對媒介及其功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情景設置中,通過行動參與者的疏導,激發了留守兒童的媒介參與意識,如“使用媒介來獲取有用的信息與知識”、“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向媒體求助”、“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聲音”等,使留守兒童做到行動參與、思維參與、情感參與。此次活動是採用參與式視角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一次嘗試,本文結合此次行動來探討如何做好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參與式行動。

第一,參與式行動的主體。參與式的行動視角需要充分發揮參與人的主動意識,而這裡涉及的參與人員,不僅僅是需要被教育的留守兒童本身,還包括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者。因此,參與式的行動更加強調媒介素養實施者自身的素養水平以及參與水平。這些參與式教育的主體實施者可以是老師、大學生、社會工作者以及政府官員等,他們同時也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接受者,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實施參與式教學和行動時,要提前組織好行動團隊,加強對團隊人員的篩選,組織團隊人員的媒介素養培訓。

第二,參與式行動的內容。在參與式的媒介素養教育中,行動內容的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參與式的行動教育對媒介素養內容的設計有很高的要求,其內容必須充分考慮到留守兒童的可參與度,要做到讓其行為參與、思維參與、情感參與。所以,在進行參與式行動前,要了解行動地區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狀況,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狀況,來設置合適的媒介素養內容。台灣地區在做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推廣時,將參與式的行動內容融入中小學的教育課本之中,並從健康、體育、社會、藝術、人文等不同方面設置內容,使中小學生了解媒介訊息,思辨媒介再現,反思受眾的意義,分析媒介組織以及運用媒介[7]。我們在設置內容時,可以借鑒其課程,將其置於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行動的內容中,採取有步驟的分層試驗措施,推進媒介素養教育的課堂化、日常化乃至制度化,在組織大規模的調查研究的同時,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在摸索中探索合適的教育途徑。[8]

第三,參與式行動的組織。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需要吸納社會各界的力量,當前開展的一系列留守兒童的調研中,參與者多為高校大學生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而當今社會,民間組織已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推動力量[9],所以,我們需要建立全國性的媒介素養教育組織,吸納社會各界的媒介素養研究者以及教育者,對這些具有獨立意識的成年人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培訓,使其在參與式活動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同時,加強高校與農村地區中小學教育的聯合。我們應該鼓勵高校走出去,關注留守兒童,將媒介素養教育合作開展到邊遠農村地區。

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留守兒童在媒介接觸中,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和評判,所以在媒介素養的教育中,要激發留守兒童的參與意願,使留守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自己的判斷,正確地認識媒介。媒介素養教育應當把運用傳播媒介的權利交給少年兒童[10],而參與式的教育方法則使留守兒童在媒介素養的教育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受教育中變被動為主動,使留守兒童能夠最大限度地辨別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提高對負面信息的抵御能力,形成對媒介性質和功能的正確認識,最終提升其媒介素養。

[本文為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眾傳媒與農民工的利益表達”(09CXW016)及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教育研究”(12CXW0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參考文獻:

[1]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1).

[2]宋小衛.西方學者論媒介素養教育[J].國際新聞界,2000(4).

[3]陳向明.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李小雲,齊顧波,徐秀麗.行動研究:一種新的研究范式[J].中國農村觀察,2008(1).

[5]宋小衛.學會解讀大眾傳播(上)——國外媒介素養教育概述[J].當代傳播,2000(2).

[6]謝靜,陳俊美.共意建構:媒介素養教育行動的動員與組織——以復旦大學“媒介素養行動小組”為例[R].“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12.

[7]陸曄,等.媒介素養:理論,認知,參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8]王楊柳.網“癮”與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J].新聞愛好者,2010(10上).

[9]陸曄.媒介素養教育中的社會控制機制——香港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和特征[J].新聞大學,2006(1).

[10]任志明,王文昇.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與方式探究[J].當代傳播,2009(4).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