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農村留守兒童與大眾傳媒的接觸情況這一角度出發,分析了當今傳媒環境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面臨的困境,指出大眾傳媒在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留守兒童的媒介接觸和媒介使用行為進行引導,提升其媒介素養,並加強傳媒行業的自律,使大眾媒介不再是留守兒童獲取精神慰藉的工具,而是他們獲取知識、健康成長的有力幫手。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化﹔大眾傳媒﹔媒介素養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由於受到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在自己進城務工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后要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諸如戶籍問題、住房問題、高昂的讀書費用、社會福利無保障等等,於是,他們隻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托付給年邁的父母或親戚朋友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隔兩地的局面,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由此誕生。2011年5月31日發布的《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全國留守兒童人數已經超過5800萬,平均每4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1]。可想而知,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進一步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繼續大量轉移,留守兒童群體將會逐年擴大。然而,這些滯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正處於社會化的關鍵時期,生理、心理皆尚未成熟。同時由於長期的親情缺失以及溝通缺乏,常會有孤獨感,他們性格孤僻,對人和事多表現出消極冷漠的態度,迷戀媒介交流,通過頻繁和長時間地使用媒介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與滿足。特別是如今大眾媒介高度發達與廣泛普及,電視與網絡幾乎佔據了他們所有的閑暇時間,成為他們窺視世界的窗口和幼小心靈的寄托,甚至形成了某種依賴。但是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開始疏遠人群,沉溺在虛幻的世界中無法自拔。
傳媒環境下留守兒童社會化面臨的困境
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於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准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准,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就是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轉變過程。農村留守兒童正處於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面臨如下困境:
(一)缺乏親情溝通,媒介交流成為精神慰藉。每個兒童都會遇到成長的煩惱,而大多數兒童在遇到煩惱和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向他們的父母和朋友傾訴或者尋求幫助。父母對子女關愛和呵護是兒童情感健全發展的基礎。可是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多為隔代監護,接觸的人群有限,他們大多缺乏溝通互動的對象。2012年7月我國發布的首份《留守兒童健康人格報告》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缺陷問題堪憂,突出表現在學習焦慮、與人溝通焦慮、處事敏感、易沖動等方面。在他們遇到心理上或生活上的困惑時,不善於溝通,多會產生無助感,從而產生逃避現實的心理。久而久之,媒介交流則成為他們尋求精神慰藉、排遣孤獨的第一選擇。留守兒童正處於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是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行為方式的重要時期。然而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得不到監護人及時有效的引導和監督,留守兒童接觸媒介的動機並不是獲取信息充實自我,而是尋求精神慰藉,如過度迷戀網絡游戲,熱衷收看一些成人化的電視劇,喜歡刺激、驚險的電影類型等。2011年7月,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鄭素俠老師通過對河南省許昌縣100名留守兒童的調查發現,電視和網絡媒介在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接近半數的留守兒童使用電視的主要動機為消遣娛樂,內容上的偏好與動機是一致的:對觀看“愉悅”的追求,使得他們有意無意地遠離新聞和實用資訊,而轉向能夠轉移他們注意力、讓他們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不快樂的消遣娛樂類內容[2]。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大眾媒介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然而對於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它只是一個可以用來逃避現實世界的工具而已。
(二)媒介信息庸俗化,負面影響難以避免。影響留守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而社會環境中的媒體又是其重要因素[3]。在當今社會,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網絡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隨著“全民娛樂化”時代的到來,各種獵奇的、過分娛樂的甚至虛假的資訊充斥著電視網絡,一些大眾傳媒生產的低俗化的文化產品,直接影響了留守兒童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和判斷。留守兒童的身心尚未成熟,接觸人群有限,長期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之下,缺乏成熟的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面對海量的媒介資源,他們不能有效地、自覺地進行過濾與篩選,無法對媒體所報道的人和事做出正確的、理性的評價。一些低俗的、不真實的內容,容易對留守兒童的價值觀、審美觀以及心理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造成其盲目地跟風模仿,形成錯誤的人生追求。
傳媒環境下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的突圍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復雜的社會群體,這一群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人身安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心理情感乃至行為方式等方面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解決。
加強對留守兒童媒介引導,提升媒介素養。在當今社會,能否正確使用媒介為個人生活和工作服務,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意義就在於讓留守兒童具有媒介理解與批評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己,促進個體的社會性發展[4]。因此,家庭、學校、社會三方作為留守兒童獲取知識、尋求關懷的主要渠道,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媒介引導。首先,家庭與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第一戰線,應做到相互補缺、共同教育。長期務工在外的家長應做到多與孩子溝通的同時盡可能地與學校建立聯系,多與教師進行交流。學校將孩子在學習和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心理上產生的變化及時反饋給家長。同時,學校還可以在孩子放學離開學校后進行繼續關注,例如定期家訪,多與監護人進行溝通。
其次,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的“聚集地”,擁有其具體、詳細、真實的第一手信息,而社會作為留守兒童問題的總體推動者,二者應相互協助。政府有關部門應聘請專業人員對學校老師進行媒介素養課程的培訓,組織志願者對留守兒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教師要以身作則,參與相關培訓,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樹立對大眾媒介的正確態度。教師要成為積極的引導者和共同學習者,幫助留守兒童共同理解媒介產品的內涵意義,提高留守兒童使用、判斷媒介內容的能力。同時,學校應及時將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情況、接觸使用媒介等信息反饋給政府相關部門,以便及時調整教育方式、內容等。
加強傳媒業的慣例,倡導行業自律。當今傳媒界競爭日益激烈,為吸引眼球,許多媒體一再降低底線,傳播大量垃圾信息,嘩眾取寵。這樣一個浮躁的傳媒環境,對留守兒童來說無疑是危機四伏。如何對留守兒童使用媒介、接收信息進行正確的引導,為其提供一個健康的傳媒環境是當前大眾傳媒刻不容緩的任務。政府部門必須加強對媒體的管理,重視把關環節,嚴格審查傳媒傳播的內容,以保証大眾傳媒正確的價值導向。與此同時,各大媒體應積極傳播幫助留守兒童增長見聞、樹立主流價值取向的信息,生產適宜留守兒童身心成長的媒介產品。例如制作健康的青少年電視節目,使留守兒童在獲取娛樂的同時也能受到教育,做到知識性、趣味性相統一。通過種種自律措施淨化傳媒環境,為留守兒童的成長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糧,使傳媒在留守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再是一個阻礙而是一種推力。
結 語
總而言之,如何處理好留守兒童社會化這一問題,父母、學校、社會,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更值得注意的是,大眾傳媒在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留守兒童為了逃避親情缺失的孤獨感,將自己沉浸在媒介所提供的幻想情境裡,在媒介所營造的虛擬世界中尋找安慰與滿足,若是長期如此,必將不利於其社會化的正常發展。希望通過父母、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積極引導,提高留守兒童對於媒介的使用、理解能力,使大眾媒介不再是精神慰藉的工具,更是幫助他們獲取知識,健康成長的最有力的幫手。與此同時,大眾傳媒也需要從自身的特點與功能出發,為留守兒童提供一片健康的樂土。
[本文為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眾傳媒與農民工的利益表達”(09CXW016)及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村留守兒童的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教育研究”(12CXW0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參考文獻:
[1]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1.
[2]鄭素俠.農村留守兒童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現狀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3]瞿繼輝.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因素分析[J].學理論,2010(22).
[4]楊靖.媒介暴力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J].當代傳媒,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