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媒介語言建構的方法--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2月下

談媒介語言建構的方法

范 紅

2013年01月06日15:1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媒介語言是媒體向受眾呈現社會現象與傳達社會文化意義的載體,是媒介研究的重要內容。本論文探討媒介語言的建構,以及不同建構方式所包含的社會文化意義。作者認為媒介語言的建構方式多種多樣,其中語言學中的語義學、符號學,以及編碼和解碼,是媒介語言建構的重要方式。由於媒介語言所表達的社會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新聞媒介工作者應該學習和掌握媒介語言建構等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更為有效地向受眾展現客觀世界。

【關鍵詞】媒介語言﹔語義學﹔符號學﹔編碼與解碼

以英國學者為代表的媒介研究流派,主要關注六個方面的媒介問題:媒介機構(media institution/organization)、媒介種類 (media type/form)、媒介技術(media technology)、媒介語言(media language)、媒介受眾(media audience)和媒介呈現(media representation)。媒介機構主要講媒介的經營管理,媒介種類(形式)是指報紙、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媒介技術是講大眾媒介生成的技術手段﹔媒介受眾是指各種媒介形式的消費者﹔媒介呈現是指媒體通過對媒介語言的設計來表達某種意義。

媒介作為信息的載體,是社會與文化意義傳輸的紐帶。報紙,通過文字與圖片把意義傳遞給讀者,電視通過聲音與圖像把意義傳遞給觀眾,而電影則通過更豐富的手段傳遞意義,除了人物對白、畫面、音響以外,還有敘事角度、剪輯手法、配樂等。媒介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即媒介語言)將信息傳遞給了受眾,架起了大眾理解社會與文化的橋梁,並影響著大眾的世界觀。本文主要探討媒介語言建構的三種方法:語言學、符號學,以及編碼與解碼。

什麼是媒介語言

了解什麼是媒介語言需要弄清語言與媒介語言的差異,不能簡單地將語言等同於媒介語言。語言是人際溝通的語言符號,主要指傳統意義上的聽說讀寫的語言交流活動,比如你我之間的對話、書信。狹義的語言分為聽覺語言和視覺語言,聽覺語言包括說話的聲音、語調,視覺語言包括文字。狹義語言的溝通途徑,主要是面對面的溝通,是個人使用聲音和形態動作來表達意義,實現人際溝通的目的。

媒介語言已經擺脫了傳統的語言文字形態,是用於大眾傳播的符號,是信息與娛樂的表現方式,包括的內容非常廣,也有視覺與聽覺之分。視覺語言除了文字以外,還有色彩、圖片、照片、動態畫面、形象設計、壁畫、雕塑等多種形式。英國著名雜志《經濟學人》和美國知名的《時代》周刊都非常重視其封面的視覺沖擊,每期雜志的封面都能通過簡短的文字與生動的圖片信息向讀者傳遞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聽覺語言除了話音之外,還有音樂、音響效果、背景聲音等多種形式。這些媒介語言形式大都與現代媒介技術、傳播方式密切結合,在媒介技術的發展下不斷產生新的形態與傳播方式。

在媒介語言的研究中,語言學和符號學對當代大眾傳媒的信息傳遞和內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編碼和解碼也是媒介語言研究的重要內容。

媒介語言中的語言學:語義與語用

媒介語言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是語言文字符號,平面媒介尤為如此。對媒介語言文字的審視角度來自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研究。語義學研究語言符號的內在意義,語用學則是研究語言符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使用。比如:他送了我一朵玫瑰。從語義學的角度理解,就是他送了我一朵玫瑰,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但從語用學的角度理解就不同了,我們就會考慮這個人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她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因此,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他喜歡我”或者“他向我表達愛意”。這就是語用學的角度了。

在這裡,我用“9•11”的例子來說明在電視講話或新聞報道中准確使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9•11”事件發生后,美國總統布什當天在電視上發表演說,布什說過“to hunt down those folks responsible”這樣的話,他用“folks”指恐怖分子,但“folks”除了有“人、人群”之意以外,在口語體中它通常是對“親屬”“親密的朋友”的稱呼,當天的電視講話播出之后,布什就因為使用這個詞受到很多人的反對。后來他又說“Today our nation saw evil”,用“evil”(邪惡)這個詞來指恐怖分子,有人又反對說evil是抽象名詞,是看不見的,他的所指太不明確。布什在使用“the use of war”(戰爭)這個詞時也引起了爭議,他說“If a nation is at war, everything is changed. The solution is military”,強調軍事戰爭,受到參加過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的老兵和反戰組織的反對。布什還用了“war against terrorism”,有人反對說恐怖主義是主義而不是人,沒辦法用against who,這個說法還是不明確。布什又用“crusade”這個詞,將戰爭比喻為十字軍東征,受到穆斯林的反對。在描述抽象概念的時候,詞匯難以達到精確。我們在寫作新聞時,對語義的選擇非常重要。

國外媒體對“9•11”事件使用的詞匯,其語義有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我做了一個初步調查,發現英美主流媒體使用了幾十個詞匯來評述“9•11”事件,這裡選出一部分介紹給大家:最初用“terrible thing”(可怕的事件),這個短語的語義太平淡了﹔接著用了“shocking act”(令人震驚的行為),此短語的意思也很平淡,沒有感情色彩﹔之后又使用了“appalling attacks”(駭人聽聞的攻擊),“fanatical assault”(狂熱而失去理智的襲擊),有了明顯的感情色彩,但譴責恐怖分子的語氣仍然不強烈﹔隨著全球輿論對恐怖主義的譴責,媒體使用的詞語越來越具有強烈譴責的意義,如“murderous violence”(謀殺性的暴力行為),“unimaginable crime”(不可想象的罪行), “unspeakable evil”(不可言喻的邪惡),“ungraspable tragedy”(不可估量的悲劇),“immense catastrophe”(天大的災難),“apocalyptic atrocity”(毀滅人性的暴行),最后使用了“mass murder”(大屠殺)。

由此可見,語言使用者通過詞匯的選擇,將其對待新聞事件的態度融入文字中,不同的詞匯、不同的語義幫助讀者形成深刻的意象與認識。媒體從業者要培養對語言的熟練掌握程度和對詞匯語義的敏感意識,加強對媒介語言文字的關注與研究。

媒介語言中的符號學

對符號的研究是從研究語言系統開始的。瑞士人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是符號學研究的先驅。他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這個系統是通過規則與結構組織起來的,每種語言都有它的規則和結構。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是能指與所指的統一,符號(能指)是任意的,但符號的概念(所指)則是約定俗成的,而且符號的意義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中得以引申。簡單舉例來說,英文的rose是由四個字母任意組合的一個符號,它代表玫瑰的概念,指玫瑰這種植物,但它的意義就不僅僅在於植物本身了,比如紅玫瑰被引申后表示熱烈的愛情。男人送給女人玫瑰,不僅僅是送一種花,而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由此可以看到,符號和它的所指以及它的引申義之間有很多的聯系。在各種媒介形式中,符號的意義通常得以延伸與擴展。

許多學者認為語言就是符號,語言是由各種任意符號構成的。一些學者認為符號比語言更能傳遞意義,而且更為直接、精確。由於文化的差異,語言文字符號所指的概念是不能完全等同的,當跨文化交流中出現概念模糊或無文化對等現象時,符號可以超越語言,更能夠幫助人們進行溝通。符號學指出語言和符號共同完成了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在有不同國別的人聚集的場所,圖像符號一般都多於文字,或者符號和語言並用。比如,在國際機場裡,男女廁所、行李托運、車站的符號比文字更為通用,這體現了符號具有跨越國界、文化、語言的社會共同含義。

符號是構成媒介內容的元素,也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基礎,當代的符號學研究已經遠遠超越了語言符號的范疇。符號分為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時間符號與空間符號、圖標符號和指示符號、像似符號與抽象符號,等等。

在符號學的研究過程中,索緒爾和皮爾斯的研究對當代符號學的研究影響最大。索緒爾主要研究語言符號,而皮爾斯則重點研究非語言系統的符號。符號學在媒介研究中的運用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法國的符號學家羅蘭•巴爾特則是媒介符號學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論著《符號帝國》堪稱符號學研究的經典,巴爾特認為符號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橋梁,他曾用傳播者(SENDER)→信息/符號系統(MESSAGE /SIGN SYSTEM)→受眾(RECEIVER)來描述傳播過程。巴爾特還指出,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真實的世界,它僅是通過各種符號的組合而呈現的世界,符號主要通過代碼與慣例來傳達社會意義。巴爾特對符號在媒介形式中的運用主要有以下看法:第一,對於媒介所呈現的符號的理解需要依賴社會文化知識。第二,對媒介中的符號的統一認識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限制,符號的意義必須得到特定群體的認可才能得以實現。第三,符號是通過差異系統來傳達意義,也就是說,符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符號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和其他符號存在著差異。一為什麼是一,就是因為還存在二、三和四,必須通過比較、對應才能看出符號的意義。第四,符號和受眾的社會層次、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密切相關,對它的接受和理解可能會因為“解讀者”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義。由於受眾不同,符號的意義可能是模糊的、多義的、變化的,因此,媒介符號的意義並不能像設計者預想的那樣完全地被受眾所接受並認可。

媒介語言中的編碼與解碼

編碼和解碼對媒介語言的構成與理解非常重要。編碼是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合成為可供受眾識別的、解讀的媒介文本﹔解碼是解讀媒介文本中的各類符號,如同破譯密碼。編碼可稱為打包,即用符號將欲傳遞的信息包裝起來﹔解碼可稱為拆包,即將獲得的包裹打開,以獲得裡面的信息。要想受眾成功地解碼,需要媒介工作者進行適當的、正確的編碼。

大眾媒介的編碼主要指供媒介使用的、大眾接受並認可的社會碼,也是媒介碼,這種代碼的編碼和解碼必須依賴於傳遞者與受眾之間的共識,而並非是展現個性的任意編碼。

媒介碼主要分為技術碼、象征碼、文字碼三類,它們相互依賴,常常並存於同一個媒介作品中。技術碼是通過設備來編碼的,如電影制片時,需要利用攝影機的角度、鏡頭的選擇、畫面的構圖、快門的速度、景深、光線和多機拍攝等技術手段來確定要表現的內容。通常媒介中的編碼離不開現代技術。

象征碼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傳遞信息的物品,它不同於符號學中的象征符號。象征碼包括場景、物品、人體語言、衣著、色彩、音樂等內容,它們都能向受眾傳遞豐富的信息,如黑白顏色傳遞歷史懷舊感,而彩色則傳達現實生活感。

文字碼,包括標題、正文、圖片說明(或字幕)、話語和風格(書面與口頭,正式與非正式)等內容,文字的編碼是信息最直接傳遞的手段。拿新聞照片為例,相同的新聞事件,從不同的角度(技術碼)去拍攝,獲取到不同的場景(象征碼),加以不同的標題或文字說明(文字碼),出現在不同的媒體上,能夠反映媒體的風格,並能充分體現不同媒體對待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態度。

編碼、解碼和社會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編碼時必須考慮自身與受眾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編碼是生成媒介文化的重要過程,編碼的手段不同,它生成的媒介文化內容與形式就不同。解碼在不同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自身所處的文化,我們常常參照我們自身的經歷去理解媒介作品。要使編碼在受眾身上發生預想的效果,我們需要了解受眾的身份概況,如解碼者的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社會階層、立場等,以及他們的文化背景與文化經歷,了解媒介作品在什麼樣的社會文化中傳播,這樣才能讓媒介產品更好地被受眾理解和接受,才能影響目標受眾的世界觀。

不同媒介的編碼方式各有不同,新聞話語的編碼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在報紙新聞語篇中,最明顯的編碼形式是版式設計以及新聞的標題與照片。黛安娜去世后,英國四家報紙用不同的照片、標題和版面設計表達了相同的態度——哀悼黛安娜,呼吁女王降半旗、出面紀念黛安娜,《衛報》則合用了這四家報紙的頭版來做它自己的頭版。即使不看報道中的詳細內容,我們也能領會到《衛報》反映的強烈聲音。

新聞報道通過使用圖片、文字、版式、畫面、聲音等來表達內容,傳遞信息,向受眾表達意義。電視新聞語言的編碼需要大量使用非語言符號,其中包括播音員的言語風格。BBC、CNN都非常強調每個新聞主持人不同的播音風格,中國的電視媒體較多地強調播音員使用標准的普通話,對他們獨特的個性不太重視。聲音的編碼包括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質量、聲音的節奏、口音、方言和語言的種類(語域)等方面,它對廣播媒介尤為重要。

編碼的文本分為開放式文本和封閉式文本。開放式文本指讀者想象的空間極大的文本,例如廣告語、歌曲、詩歌。一些經典的廣告的畫面與文字是典型的開放式文本,給受眾留下了許多感受與想象的空間。封閉式文本指讀者基本上按照字面意義理解的文本,例如通知、告示、說明。文本編碼有不同的風格,也有很多的技巧。

結 語

本文討論了媒介語言及其三種主要建構方式。媒介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社會文化決定了媒介語言的不同形式,相同的媒介語言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群體中有不同的解讀。不可否認,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是受我們接觸到的媒介語言所影響的,媒介語言幫助我們建構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世界”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依賴於媒介語言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新聞媒介工作者應該重視媒介語言對受眾世界觀的影響,合理運用媒介語言的不同形式,真實、客觀地反映現實,使受眾通過媒體了解的世界離客觀世界不遠。(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李彬.符號透視:傳播內容的本體詮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莫裡斯•梅洛•龐蒂.符號[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