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情感從其傳播上說,是一種有意義的文化象征交流形式。是人類最基本的支撐力量和創造力量。情感需要激發、需要互動、需要共享。大眾傳媒是塑造情感文化、傳播積極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即在於打造了一條 “互動儀式鏈”,從而喚醒了情感、激發了情感,使情感的正價值、正能量得以傳播, 通過“互動儀式”這個舞台,一方面營造了新的真誠、平等、尊重的互動情感空間,另一方面也展現、傳播、建構了一種新的情感文化,在塑造情感文明、推動社會團結、建構公共情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互動儀式﹔情感傳播﹔公共情感
情感在人類社會中佔據重要的位置。可以說,“人類的獨特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復雜社會結構時對情感的依賴”。[1]1由於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媒介是一個准互動媒介,因此在激發情感能量、營造儀式空間、傳播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建構新的情感文化和情感文明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取得成功的電視節目如《感動中國》、《中國夢想秀》、《向幸福出發》等,無不是因為打“情感”牌而獲得巨大成功。而剛剛落幕的大型電視音樂秀節目《中國好聲音》更是如此,雖然這種節目形式源自國外,但由於其節目內容上的獨特性、新穎性、本土性,使得其獨樹一幟,在社會上贏得廣泛贊譽。它的創新之處即在於打造了一條 “ 互動儀式鏈”,從而喚醒了情感,使情感的正價值、正能量得以傳播,在塑造情感認同、推動社會團結、建構公共情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儀式”與“互動儀式”的界定
一般認為,儀式是“組織化的象征活動與典禮活動,用以界定和表現特殊的時刻、事件或變化所包含的社會與文化意味”。[2]243從現象上看,儀式是被一個群體內的人們普遍接受的按某種既定程序進行的身體的活動與行為。與傳統和習俗類似,儀式經常固定地、重復地在某個時間或某一特定情況下舉行,並且承載著某種象征意義。從傳播學角度看,儀式本身即是人類一種充分、卓越的文化交流行為。通過儀式,人們傳遞情感,交流思想,共享價值,促進團結,確認秩序,強化認同,增進融合。自人類誕生以來,儀式這種“集體藝術”,就是最重要、最古老的一種傳播形式。因為“我們的感官,以一種有意義的、熟練的、創造性的、積極的、與人共享的方式,對世界作出反應。這種反應就是‘集體藝術’(儀式)。”[3]281它是一個“健全社會”應具備的生活方式。
“互動儀式”一詞最早來自美國社會學家戈爾曼,是指一種表達意義性的程序化活動。這類活動對群體生活和團結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從本體論角度而言,互動儀式是人類一種重復性、固定化、程序化的交流行為。尤其從微觀社會學層面看,人們特定的社會關系,是通過各種互動儀式形成和維持的。它存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見面的問好,到“吸煙儀式”、“性愛儀式”及各種交換儀式,互動儀式是人們最基本的活動,是社會學研究的基點。因此,微觀社會學家柯林斯尤其重視互動儀式的研究,在《互動儀式鏈》一書中,他明確指出“互動儀式是際遇者由資本和情感的交換而進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動”。[4]4它強調小范圍的、即時即地發生的面對面互動,是行動的場景和社會行動者的基點,它能揭開大規模宏觀社會變遷的秘密。為此,柯林斯詳細地分析了互動儀式的作用、特點及組成要素和傳播效果。他認為互動儀式(IR)有四種主要的組成要素或起始條件:
1.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因此不管他們是否會特別有意識地關注對方,都能通過其身體在場而相互影響。2.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因此參與者知道誰在參加,而誰被排除在外。3.人們將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並通過相互傳達該關注焦點,而彼此知道了關注的焦點。4.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4]86“互動儀式理論的核心機制是高度地相互關注,即高度地互為主體性,跟高度的情感連帶——通過身體的協調一致、相互激起/喚起參加者的神經系統——結合在一起,從而導致形成了與認知符號相關聯的成員身份感﹔同時也為每個參加者帶來了情感能量,使他們感到有信心、熱情和願望去從事他們認為道德上容許的活動”。[4]79
從柯林斯對互動儀式的分析看,我們發現《中國好聲音》正是一個典型的互動儀式,從而為我們解讀《中國好聲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互動儀式與“情感互動”
人有“七情六欲”,不過情感從來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產物, 它是在互動中人們主動選擇和創造的結果, 並通過特定的行為和符號來表現、傳達和顯示, 因此, 情感既構成了人們行動的原材料, 又構成了人們互動交流的符號象征和社會交流的工具。可以說,正是《中國好聲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互動儀式”舞台,從而為情感意義的獲得、感受和表達提供了平台,也使得情感的回報成為可能。
儀式互動是情感形成的主要機制,也是情感互動的主要表達媒介。在《中國好聲音》中,互動貫穿整個節目的流程。由於互動儀式的核心機制是相互關注和感情連帶,因此在導師之間、學員之間、家長之間、觀眾之間、媒體之間,進而在社會上,《中國好聲音》迅速形成了一種瞬間的、共有的情感熱點,激起和喚起了對參與者的情感關注和情感連帶,導致“互動儀式鏈”和“情感互動”的產生。
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的本質特性是社會性和互動性。人們有“情”才會感,有“感”才會動,情感互動強調情感交流的雙向性、互動性、共享性。情感學家諾爾曼•丹森認為“情感互動是兩個人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進行的情感轉讓,使一個人情不自禁地進入對方的感受和意向性感受狀態的過程。情感互動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它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結合在一個共同和共享的情感體驗領域之中”。[5]203它有以下特點:1.共有感或感受的共同性﹔2.伙伴感﹔3.情感感染﹔4.情感同一﹔5.共享的情感性。[5]212可以說,這些特點在《中國好聲音》中均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劉歡和楊坤多次被學員用聲音傳遞的情懷和情感,以及他們不懈追求音樂夢想的精神感動落淚﹔那英情不自禁先后兩次上台與平民學員同台演唱,她脫下鞋子體驗黃鶴赤腳歌唱的場景,充滿了歡樂和溫馨。在這裡,情感像“光線”一樣, 在穿透他人情感的同時, 也接受了他人反射而來的情感光線。這種情感互動和情感體驗,揭示了個體對自己和他人所持有的情感意義和情感價值,關愛、同情、尊重、真誠、善意,這些美好的情感,“通過道德交往和情感交往的過程,人的自我進入並表現於相互作用的世界”。“通過使自己和他人參與並受制於情感性,他們與包圍著他們的社會秩序締結了一種社會契約。”這樣的情感世界“是一個理解、解釋和意義存在的世界。個體所尋求的正是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的交往需要這個世界”。[5]429
互動儀式與“情感喚醒”
現代心理學強調“情感乃是‘帶目的性的’現象,因此,它可以表現為包括信仰、判斷、理性和思想的認知狀態。每種情感都表達了主體有特殊意義的內驅力、本能、需要、動機、目標或期望”。[6]264人類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動物,“人類的認知、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任何一個方面幾乎都受到情感驅動。在人際互動中,情感是隱藏在對他人的社會承諾背后的力量。不僅如此,情感也是決定社會結構形成的力量”。[7]7不過,由於情感具有隱秘性、私人性和個體性,不易被察覺,因此需要激發和喚醒。
在柯林斯看來,互動儀式的主要目的是喚醒情感,而造成情感喚醒的最基本原因是期望和獎懲。期望導致需要,“某種需要狀態是激勵人們行動的根本力量”。而這種需要狀態,在塑造社會文化時不可能不喚醒情感。情感社會學家認為,有五種需要在人際互動中最易“喚醒情感”。它包括:“1.証明自己的需要﹔2.獲益交換的需要﹔3.群體歸屬的需要﹔4.信任的需要﹔5.確定性的需要”。[7]91可以說,這五種需要在《中國好聲音》中都存在,正是這種情感需要促使歌者踏上追尋音樂的夢想舞台。
每個人在社會中生活,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和承認,這是形成自我、獲得前行方向的最有力保障。很多參加《中國好聲音》的歌手就是為達到這個目的來的。如那個要“用我的聲音証明自己不比別人差”的哈尼族王子李維真﹔專唱武俠歌、具有“俠骨柔腸”的“蒙面仙女”董貞﹔還有那個苦苦尋求認可,在音樂中爆發能量的孤寂男孩王乃恩——除此之外,那個“想証明自己是否有個好聲音”的台灣盲女張玉霞,“我想讓我父母為我驕傲”的湖南女孩趙露,被稱作“音樂瘋子”的張瑋,以及被稱為“天才歌手”的吉克雋逸,這些歌手無不是在電視的儀式舞台上,在與導師、觀眾、媒體的互動中展現出了自己的魅力,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贊美和承認,從而體驗到強烈的幸福、滿足、高興、喜悅、激動等正情感。同時在互動儀式中,當情感喚醒后,它會成為一種情感性能源, 滋生出強大的情感力量。如自豪感——導師為學員的出色表現感到自豪,學員也為能得到大師級導師的肯定、認同而自豪。自豪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夠加強人際反應的彼此協調,促進彼此尊敬和關照,強化相互的贊同和一致,增強社會連接,提高社會的團結水平。
正如涂爾於所說,在儀式中產生的社會的情感能量,是一種有信心、有勇氣採取行動、大膽無畏的感覺。它是一種富有道德意義的能量﹔它使每個人感到不僅是好的,而且是高尚的,覺得自己所做的是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事情。除此之外,它創造了共同的情感和符號,形成了與情感符號相關聯的成員身份感和集體歸屬感,也為社會信任和社會團結提供了基礎。
“互動儀式”與情感傳播
人類情感從其傳播上說,是一種有意義的文化象征交流形式。情感是人類創造的最基本的支撐力量。
大眾傳媒是塑造情感文化、傳播積極情感的重要手段,此次《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正是通過生動的節目形式,通過人們的儀式參與,把社會情感文化系統,如情感價值觀、情感道德觀內化到人格系統,通過營造新的真誠、平等、尊重的互動儀式氛圍,塑造、展現和傳播了一種新的情感文化。
按照情感社會學家的劃分,情感可分為正性情感如喜悅、快樂、狂歡、熱愛、驕傲等,負性情感如悲哀、痛苦、憤怒、憎恨、絕望等,或者說積極情感如振奮、緊張、熱忱、勇敢等,消極情感如消沉、鬆懈、頹喪、灰心等。由於每一種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不同的情感效應,因此“如果人們越多地認為他人促進了自己交易需要的滿足,越有可能對他人給予正性情感獎勵,包括感激。如果人們越多地認為社團的結構和文化促進了自己交易需要的滿足,越有可能對這些文化和結構產生承諾。如果人們越多地認為范疇之中的成員促進了自己交易需要的滿足,越有可能對范疇之中的成員形成積極的觀念”。[7]110與以往的任何選秀節目不同,也與屢遭詬病的“毒舌”評委、無聊爭吵不同,此次《中國好聲音》深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四位大腕導師坦誠開放、率真活潑所營造的極具人文關懷的情感平等氛圍,它傳播了一種新的“價值型”情感文化,這就是真誠與關愛、平等與尊重、信任與鼓勵、理解與同情。
在現場擔任嘉賓的著名歌手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既有明星導師的風范,更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他們對每一個歌手都平等真誠相待,對每一個心懷夢想的音樂人都愛護有加、尊重信任,即使由於比賽規則不得不淘汰歌手,他們也盡可能地去鼓勵支持。可以說通過媒體以及作為評委如劉歡、那英等“意見領袖”的引導和儀式傳播,讓人們的情感行動摒棄功利性、自私性、冷漠性,轉而追求服務於自我情感的尊嚴、責任、善和自我實現。這種看重“內在的社會報酬”的情感文化, 極大滿足了人們精神上和心靈上的愉悅、自豪和幸福,不但有效地增加了社會的認同感、融合感與向心力,而且還極大地呼應了公民社會情感平等、情感民主的社會理想。
互動儀式與公共情感建構
“情感一方面屬於私人領域,因為它們在經歷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之前已經被個體的內在自我體驗到了﹔另一方面,當情感緣自於文化的激發,置身於社會關系之中,作為交流方式而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時,它們就是‘公共的’。”[6]38
可以說,一個社會的公共情感氛圍,涉及所有人的幸福感。沒有了崇高道德的追求和約束,沒有了真摯的情感作為動力,一個社會系統或許能夠自主運行,但此時置身其中的人,隻不過是系統的零件。他會感到孤獨、失望、冷漠,甚至絕望。因此,作為社會公器的電視媒體有責任、有義務積極營造一個平等、正義、寬容、祥和,充滿溫暖、關懷、善心、愛心的情感空間。
一般而言, 情感是鑄造社會關系,建立和保持對社會結構與文化承諾的重要力量。互動儀式激發與傳播的公共情感如社會正義感、社會平等感、社會關愛感、社會尊重感、社會信任感是社會正常運行的潤滑劑和黏合劑。尤其我們目前處在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斷裂”和“失衡”社會中,在現實社會裡,我們看到公共情感嚴重失范的狀態比比皆是,一些比較美好的情感如善良、純真、忠誠、同情心、羞恥感等正在逐步消退﹔而有些情感,往往是相對比較負面的,比如猜忌、憤怒、仇恨、怨毒、絕望等卻在不斷強化。我們看到,隨便哪個論壇,都能發現網民們怒氣沖天的留言﹔發生一件事,人們立即會對政府官員和富人充滿譏諷和怨恨。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情感表現得越來越陰暗、虛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充滿爾虞我詐、相互傾軋。雖然這也許是社會事實,但作為有責任的媒體完全可以有另外的選擇。
其實,在當下,在滿足基本的物質溫飽后,人們渴望更多的精神情感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在滿足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后,對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就變得尤為強烈。尤其是自尊需要,“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對於他們穩定的、牢固不變的、通常較高的評價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種對於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這種需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對於實力、成就、優勢、勝任、面對世界時的自信、獨立和自由等欲望。第二,對於名譽或威信(來自他人對自己尊敬或尊重)的欲望”。而對於地位、聲望、榮譽、支配、公認、注意、重要性、高貴或贊賞等欲望的滿足,將“導致一種自信的感情,使人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處和必不可少”。[8]53
可以說,《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正是因為極大滿足了普通人對自尊的需要,對自我實現的渴望,它為那些默默無聞、渴望被承認、渴望自我實現音樂夢想的年輕人搭建了一個既能感受到人的價值和尊嚴,又能感到振奮和溫暖的情感舞台。如那個“想唱更多的歌給大家聽,想讓民族歌曲唱到世界去”的來自大涼山的彝族女孩吉克雋逸﹔那個在幕后十年,隻能默默給人遞話筒的劉悅﹔還有那個“靈魂歌者”袁婭維以及隻能寂寞孤獨自卑地獨自唱歌給自己聽的權振東——他們不但完全靠自己的聲音魅力、靠自己的演唱實力,贏得了導師當之無愧的尊重,更贏得了觀眾最真實和最真誠的尊重。它不是靠外在的美貌、裝扮以及無根據的奉承,也摒棄了節目外在的包裝、華麗,從而真正回歸到音樂的本質、藝術的本質、人的本質,更回歸到媒體的本質,那就是真正擔負起公共社會責任,為人們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平等、關愛、溫馨、真誠的公共情感空間。
有專家指出,現代社會正從同情倫理向尊重倫理、從“身份政治”向“承認政治”轉變。在傳統社會中,同情不但經常是難以有保障的,而且帶有屈尊和施舍的味道。而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所應遵循的是尊重倫理。這不僅是因為在一個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的社會中,民眾社會尊重的需求應該得到滿足,也是因為現代社會的運作,更多的是基於平等者之間的合作,而非零和性的權威模式。具體而言,尊重是一種對待他人及其權利的態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人格尊重和權利尊重。尊重他人,也就是給予他人應得的尊嚴。同時,尊重本身就是一種美德。[9]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這種尊重更多地表現在幾個導師身上,他們用言語、用行動、用歌聲在傳遞著對學員、對歌者深切尊重、關愛的同時,也贏得了自身的尊嚴,得到了更多人的愛戴和尊敬。
美國情感學家諾爾曼•丹森認為“情感處於社會生活所有層次即微觀的、宏觀的、個人的、組織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以及宗教的等等中心”。[5]1情感既是社會與道德交往的基礎,也是日常生活中人們認識與理解的基礎。情感交織於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之中,尤其是人們追求的公共情感價值如信任、榮譽、真誠、自豪、同情、正義、勇敢和愛。“這些揭示了個體對自己和他人所持的內在意義的情感,正是構成普通人的材料,這樣的人面對道德和社會的墮落能夠忍辱負重。他們不怕失敗仍繼續奮斗!”[5]424的確,情感是維持和改變社會現實的能量,它對社會的結構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效應。情感社會學家喬納森•特納指出:“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國家是由人們指向社會結構和文化的正性情感凝聚而成,如果說存在社會秩序和變革的微觀基礎,那麼就是人們在嵌套於中觀和宏觀結構之中的互動過程所喚醒的情感。”[7]159
不可否認,媒體也曾經大量地制造一些低俗的“情感文化”,使情感過度商業化、功利化、同質化。因此如何遏制這種情感“惡毒症”,建構一種新的情感文明,充分發揮情感的社會作用和文化價值,營造一個平等、信任、真誠、充滿愛心的情感空間,促使人的情感更豐富、更純真、更美好,讓所有人有尊嚴且幸福地生活,從而增強個體對社會的歸屬感、認同感、團結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彰顯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電視媒介儀式與文化傳播》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准號:09BC029)]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美]喬納森•特納.情感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美]E.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4][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美]諾爾曼•丹森.情感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6][意]史華羅.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美]喬納森•特納.人類情感[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8][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9]成伯清.從同情到尊敬——中國政治文化與公共情感的變遷[J].時事觀察,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