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三農”報道--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2月下

“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三農”報道

——以《瀟湘晨報》為例

張 明 羅麗君

2013年01月06日15:3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在“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三農”報道以及相關研究依然嚴重缺乏。本文選取湖南省最有影響力的市場化紙媒《瀟湘晨報》作為研究對象,從報道來源、內容分類、報道立場、報道體裁、報道數量、報道篇幅和版面安排等項目來探析其“三農”報道的策劃和具體運作,力求總結有關經驗和教訓,以提升“三農”報道的水平,從而推動“三農”問題進一步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兩型社會﹔“三農”報道﹔瀟湘晨報

“兩型社會”建設與媒體相關報道

2005年3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5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6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2007年11月,國務院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所謂資源節約型社會(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是人們合理開發利用和切實保護各種資源,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維持生態平衡,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社會,也就是人與資源和諧的社會,即人類節約高效開發利用保護資源、資源能夠支撐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各種活動中盡量減少廢物排放,有效防止環境污染,不斷保護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的社會,也就是人與環境和諧的社會,即人類保護改善優化環境、環境能夠支撐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1]

通過關鍵詞網絡搜索,如果輸入“兩型社會”建設報道,百度可找到相關結果約6350萬個(數據截至2012年11月11日),輸入“兩型社會”建設和“三農報道”這兩個關鍵詞,百度共找到相關結果約773萬個,輸入“三農報道”,百度找到相關結果約391萬個。形成對比的是,如果在中國知網進行關鍵詞語的文獻搜索,輸入“兩型社會”,找到的結果為1291個,如果輸入“兩型社會農業”,找到2個結果,如果再分別將“農民、農村、農村環境、農村資源”與“兩型社會”一一作為關鍵詞語搭配輸入,則是0個數據結果,如果僅輸入“三農報道”,可找到8個結果,但如果輸入“三農”,則找到24,469個結果,輸入“三農”問題,找到14,341個結果。由此可見,有關媒體對“三農”、“三農”問題、“三農”報道關注度較高,但對“三農”報道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對“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三農”報道研究則是空白。

《瀟湘晨報》是湖南讀者首選的市場化報紙,是“記錄湖南、演繹湖南”的時代風標,肩負著光大媒體的責任、使命和夢想。在第五屆中國品牌媒體高峰論壇上,根據所發布的“2011—2012中國媒體品牌影響力(軟實力)指數”,《瀟湘晨報》因為其影響范圍、社會責任、創新力、信任度、知名度、關注度等指標,進入了中國都市報品牌10強。[2]2011年,《瀟湘晨報》在各類機構的新聞評比中,獲獎數居省內報紙前列。《瀟湘晨報》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兩型社會”建設新戰略后,第一時間推出《兩型拾問》等專題對“兩型社會”戰略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並巧借高端智囊發力,強化報道的力度和互動性。[3]

《瀟湘晨報》“三農”報道的概要分析

限於文章篇幅、研究方法等因素,本文選擇的報道時間介於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之間。一年時間內,《瀟湘晨報》的“三農”報道有119篇,其中主要涉及農村問題的報道82篇,涉及農業問題的報道16篇,涉及農民問題的報道21篇。以下主要通過其報道來源、內容分類、報道立場、報道體裁、報道數量、報道篇幅和版面安排等項目來進行概要分析。

報道來源。89%的“三農”報道來源於《瀟湘晨報》自身的採編隊伍,有時也採用新華社的電訊稿或轉載、整合其他媒體的稿件。一年期間,《瀟湘晨報》共採用其他媒體“三農”報道13篇,包括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福建日報》、《新京報》、《羊城晚報》、《雲南信息報》、《人民日報》、《每日經濟新聞》、《南方都市報》和《南方日報》的稿件。其中,採用新華社稿件7次,《新京報》稿件2次,綜合歸納引用其他媒體稿件5次。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瀟湘晨報》在“三農”報道的內容建設上,主要依靠自己的採編隊伍,體現了該報對“三農”報道一定程度上的重視及其專業策劃、採寫能力較強。

報道立場。在119篇報道中,正面報道23篇,佔19.3%﹔相對中立立場的報道66篇,佔55.5%﹔負面報道30篇,佔25.2%。由此可見,《瀟湘晨報》對於“三農”問題的報道以中立為主,整體立場較為客觀,講究平衡的操作策略。

體裁、數量和篇幅。在119篇報道中,消息58篇,佔所有報道數量的48.8%﹔評論12篇,佔10%﹔人物專訪2篇,佔1.7%﹔通訊47篇,佔39.5%。消息通常是500—1000字,通訊篇幅較長,通常是1000—3000字,3000字以上的較少。另外,有7篇評論的篇幅分別在800字左右,5篇評論的篇幅分別在1300字左右。這與《瀟湘晨報》比較注重言論建設有關,其《湘江評論》版在“三農“報道方面也不甘落后,勇於發言。所有報道中,配圖新聞47篇,佔39.5%。其中消息配圖7篇,人物專訪2篇都有配圖,通訊配圖38篇,評論沒有配圖。

內容題材分類。涉及農村問題的題材內容范圍比較寬泛,其中有關農村時政、政策的報道19篇,農村環境問題的報道10篇,農村土地問題的報道10篇,農村經濟問題的報道13篇,農村教育問題的報道11篇,農村醫療問題的報道11篇,農村住房問題的報道2篇,農村金融問題的報道2篇,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報道2篇,農村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報道1篇,農村人口問題的報道1篇。另外,農業問題主要涉及農產品價格、農業技術革新、農業技術下鄉等內容。而農民問題主要涉及農民工的生存現狀、維權、精神生活等內容,還有留守家鄉農民的生存現狀、經濟收入等內容。

版面安排。所有報道中,位於A版(時事)的101篇,佔84.8%,位於B版的7篇,位於C版(經濟)的6篇,位於T版的1篇,位於副刊《湖湘地理》欄目的3篇,特別報道“瀟湘奮發”1篇。由此可以看出,《瀟湘晨報》的“三農”報道比較注重動態時效新聞。

《瀟湘晨報》“三農”報道涉及的主要問題探析

(一)農村問題

政治方面。此類問題,主要包括村干部改選、相關政策發布、農村城市化進程、部分村干部違法等方面。正面報道4篇,中性報道11篇,負面報道4篇。正面報道內容主要是村干部得到上級領導表揚或者村民的肯定,負面報道內容則主要是部分村干部貪污、挪用、截留公款等違法行為,或者某些邊遠農村被現代化進程所“拋棄”等現象,而中性報道涉及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泛,比如村干部的改選、政治民主進程等。體裁大都以消息和通訊為主,評論隻有2篇。對此類問題,該報基本堅持中立客觀立場,有利於農村進一步改革與發展的有序進行。

經濟方面。此類問題,主要涉及農村集體資金使用、農村經濟政策調整、經濟動態等方面。正面報道6篇,中性報道5篇,負面報道2篇。以通訊和消息為主,隻有1篇評論。正面報道內容主要包括在村干部帶領下,某村庄逐漸實現共同富裕,或者農村經濟的今昔對比、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等。負面報道內容主要是關於“華西村問題”,篇幅較長,多在2000字以上。對於較長篇幅的報道,該報多採用說故事的方法,通過對具體個人或者重大事件的採寫,從側面表現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

土地方面。此類問題,主要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征收、農民失地等方面。正面報道0篇,中性報道9篇,負面報道1篇。基本上都是中性報道,客觀中立。內容強調的是政府在土地問題上的相關政策,其中多次提到國家相關領導人對土地問題的講話,表現了土地問題的嚴峻性。報道體裁採用了消息、通訊、人物專訪、評論,體裁多樣,但大都以消息為主,有分量和力度的深度報道作品很少。筆者認為在報道土地相關政策的同時,可以加大一些關於土地問題糾紛、問題較為妥善解決以及土地征收情況的相關報道,引導讀者從更具體、細微的角度來把握土地問題的動向、政府與農民土地博弈的心態演變等。

教育方面。此類問題,主要涉及教育資源分配、校車安全、伙食營養、教育補助等方面。其中正面報道4篇,中性報道4篇,負面報道3篇。正面報道主要包括對農村教育進行相關優惠和補助,負面報道主要包括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校車事故頻繁發生等。報道體裁有消息、評論、通訊,以消息為主。這些報道大都反映了農村教育資源分配比例較低,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機會少,教育基礎設施極度不完善。當然,也有報道呈現政府對農村教育的相關優惠甚至免費政策。但是,相較於農村教育資源分配的長期偏低,這無疑是杯水車薪。筆者認為報道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問題的重視力度,盡量推出深度調查報道,更深入細致地表現農村的教育問題,以引起社會、政府、公眾對農村教育的關注,而不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面上進行報道。

醫療方面。此類問題,主要涉及農村新農合醫療報銷制度。其中正面報道0篇,中性報道10篇,負面報道1篇(假借新農合的名義賺取非法利潤),主要介紹了國家新農合相關政策,並且以桑植縣為個案典型,做了跨年度系列報道(2011年8月3日至2012年2月29日)。11篇報道中,有5篇提到桑植縣參合的新農合醫療措施,讀者從中了解到“新農合”的相關規定及其效果。報道都來源於《瀟湘晨報》自己的採編隊伍,立場偏中立客觀,有消息有通訊,篇幅都在1000—3000字之間。文章標題都高度概括了文章內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但《瀟湘晨報》這一年以來,在醫療問題上幾乎隻關注了新農合問題,而對於農民看病難、看病貴、藥品收費過高等問題的報道幾乎是空白狀態,報道領域過於狹隘。

環境方面。此類問題,主要涉及農村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引起的災難等內容,其中正面報道0篇,中性報道1篇,負面報道9篇。報道凸顯生態破壞導致旱澇災害的頻繁侵襲,環境污染嚴重影響農村居民的生存狀況。體裁方面包括人物專訪1篇,評論1篇,消息1篇,通訊7篇,篇幅都較長。報道大都利用講故事的手法,通俗易懂。在“兩型社會”建設的背景下,既要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產品質量,也要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要想處理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體制,讓有關人士明白,資源過度消耗已經帶來了嚴重的資源危機,而資源緊張和環境惡化也已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事業的發展。筆者建議《瀟湘晨報》的“三農”報道定期策劃專版,加強深度調查,整合有關報道的傳播力度,以引起相關部門重視,促進農村環境問題的改善。

其他方面。還有一些關於農村住房改造、信用貸款、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計劃生育等問題的報道,共8篇。其中正面報道0篇,中性報道7篇,負面報道1篇。7篇消息,1篇評論。篇幅都較短小,報道立場中立。同時也反映出《瀟湘晨報》對這些問題關注較少,報道力度不夠。

(二)農民問題

本文所提及的農民,其實是戶籍在農村,但在城市裡打工的農民工。其中,正面報道4篇,中性報道13篇,負面報道4篇。正面報道接近黨報新聞的話語方式,主要內容是政府有關部門或者某些良知公民幫助農民工討回欠薪,提供給農民工相關福利等,負面報道則以反映農民生活窘迫現狀和心酸抗爭甚至冒死維權的題材為主﹔報道體裁方面,評論、消息、深度報道兼有,評論較少。深度報道大都採用《華爾街日報》結構體,人物形象塑造鮮明,情節跌宕起伏,故事性強,細節動人,篇幅在3000字左右,版面安排基本上都位於A版。這些報道都來源於《瀟湘晨報》自身的採編隊伍,報道立場明顯,大都是表現政府對農民工問題的重視,比如幫農民工討薪、增加農民工代表人數、給農民工重新取名、建農民工博物館、主辦農民工文藝演出等正面消息。但有關報道並沒有直面農民工的真實生活現狀、就業困擾、經濟窘境等問題。建議該報增加對農民工生存現狀的報道,加強輿論監督,以引起黨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進一步重視,同時也喚起更多社會公益組織、普通老百姓對農民工群體更具體、更深入的了解和關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農民工“這一抽象的概念上。

(三)農業問題

其中,正面報道5篇,中性報道6篇,多為農業增產、農業技術革新的內容,而負面報道5篇,多為政府官員“面子”工程造成惡劣影響、極端氣候影響農業生產等內容,沒有太大的傾向性。報道體裁多為短消息和通訊,報道多在1000—1500字,也有少數超過3000字。

5篇正面報道的視角,基本上圍繞農業增產增收、給農民帶來福利來切入,從種子的免費發放到糧食畝產量的增加,再到收獲之后幫忙銷售,呈現出農業經濟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環節中,農民享受到了農業技術革新所帶來的利益。但是報道沒有寫出更多生動的細節來表現農業政策、技術革新給農民帶來的具體實惠,比如農戶年收入可增加多少,對農民的生活有一個怎樣具體的改善。宏觀而言,也沒有報道技術革新到底能影響多大范圍的農民,能給農業的發展帶來多大效益,而只是選取了幾個增產增收的“點”來凸顯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有機農業、轉基因糧食生產等重要題材,該報缺乏有效的議題設置去進行深入報道。

5篇負面報道涉及氣候、戰爭、政府消極政策給農業造成的不良影響,表現了農業在發展方面所受到的阻力。基本上,從標題看不出報道的態度傾向性,但其內容以及所表現的主題,指向對農業生產不利的多重因素。《瀟湘晨報》對農業問題關注較少,相關報道力度弱小,建議加強對農業政策制定、監督實施、農產品經營等方面的報道,並不僅僅局限於農產品價格波動、農業技術革新等方面的題材。

整體而言,考慮到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作為湖南省影響力最強的新聞傳媒機構,《瀟湘晨報》的“三農”報道議題設置不盡合理,資源配置呈現失衡態勢,缺乏以人為本的綠色傳播理念。如果因為自身採編隊伍的力量有限,建議適當增加其他媒體有關“三農”問題的報道,尤其是批評監督性質的報道,整合“三農”報道的力量。《瀟湘晨報》言論信息建設力度較大,建議加大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強化推動解決“三農”問題的輿論環境。讀圖時代,《晨報鏡像》專版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有目共睹,也希望其把視野多放到廣大鄉村地區,視覺焦點再集中一些給廣大農民以及農民工。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課題《“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三農”新聞傳播》的成果,項目編號:08C556)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簡新華,葉林.論中國的“兩型社會”建設[J].學術月刊,2009(3).

[2]知名新聞學院聯合評審 中國都市報品牌10強公布[EB/OL].http://www.chinamedia360.com/newspage/20121028/38D3998B33A79DDF.html,2012-09-24.

[3]童勝.湖南年鑒[M].長沙:湖南年鑒社,2012:313.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