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用新聞圖片須把握好兩個關系--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2月下

選用新聞圖片須把握好兩個關系

王冠星

2013年01月06日15:39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新聞圖片資源日益豐富。面對來源多樣化的新聞圖片,編輯人員在選取、使用時要注意把握好兩個關系,即客觀性與藝術性的關系、畫面與文字的關系。新聞圖片強調對人、事、物的客觀、忠實記錄,而優秀的新聞圖片又合理運用了攝影藝術表現手法。畫面與文字說明就像新聞圖片的“兩條腿”,隻有協調配合才能以最佳方式傳遞新聞信息。

【關鍵詞】新聞圖片﹔客觀性﹔藝術性﹔畫面﹔文字說明

新聞圖片是新聞版面上的基本元素之一,編輯人員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新聞圖片。數字時代、網絡時代造就了空前豐富的新聞圖片資源。新聞圖片的來源可以本報自採、通訊員投稿、新華社供稿、從圖片庫購買等。作者也許是攝影記者、簽約攝影師這樣的專業人士,也許是通訊員、攝影愛好者這樣的准專業人士,而隨著智能手機、卡片機等便攜拍攝設備的日益普及,任何一個把鏡頭對准新聞現場的人都可能成為“攝影記者”。攝影是觀看的藝術,而一張新聞圖片從產生到傳播至少經歷了三次“觀看”:拍攝者借助相機“觀看”,拍攝新聞圖片﹔媒體編輯在“觀看”中過濾、篩選新聞圖片﹔讀者通過“觀看”見諸媒體的新聞圖片,接受其所傳遞的視覺語言和新聞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編輯人員起著中樞紐帶作用。一張新聞圖片是否成功,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決定的,這些基本要素之間又構成了互為依托、不可偏廢的關系,即客觀性與藝術性的關系、畫面與文字的關系。編輯人員在選取、使用新聞圖片時,隻有把握好、處理好這兩個關系,才能讓視覺語言更富魅力,讓有用信息准確傳達,讓新聞價值得以彰顯。

把握好客觀性和藝術性的關系,選取富有感染力的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是對新聞現場的客觀記錄,這類圖片的新聞屬性決定了其不同於其他性質攝影作品的視覺語言風格。新聞圖片的視覺語言風格以客觀性為基礎,強調對新聞事件中人、事、物的客觀、忠實記錄。然而,在新聞攝影的實際操作中卻不乏與客觀性要求相悖的例子:為刻意營造場面而採取導演、擺拍,其結果是畫面效果生硬,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盲目追求所謂的視覺沖擊力,採用廣角鏡頭逼近拍攝,導致人物形象嚴重變形﹔濫用閃光燈,造成畫面主體曝光過度,喪失層次和細節……凡此種種,都與新聞圖片的客觀性要求背道而馳。

如果符合客觀性原則只是新聞圖片的基本要求,那麼對藝術性的恰當掌控則是讓它從平常到優秀的關鍵。新聞圖片不是拍攝者隨意按動快門的簡單產物,從一張優秀新聞圖片所定格的決定性瞬間裡,能夠解讀出視角選取、構圖、用光等攝影藝術表現手法。這些手法的綜合運用決定著一張新聞圖片呈現出怎樣的視覺語言,以及能否為客觀形象注入感染力。

視角選取是觀看與再現的藝術。視角,在攝影學中指的是在一定方位、一定范圍內事物輪廓特征所形成的視覺感受,這種輪廓特征被攝入鏡頭,將直接影響畫面的輪廓特征,決定畫面形式。[1]表現同一新聞事件、新聞現場的圖片,視角選取的多樣化產生不同的畫面形式,其中多數形式會顯得平淡、俗套、牽強。隻有找到最理想“觀看”視角的新聞圖片,才能以更為生動新穎的畫面形式將客觀形象“再現”。新視角猶如一縷新風,為新聞圖片注入了新鮮性。

攝影構圖是表達的藝術。通過構圖,可以體現出新聞圖片視覺語言的整體脈絡。無意識的構圖,畫面平庸、雜亂,甚至語無倫次﹔有意識的構圖,影像結構清晰,視覺語言有邏輯、有理性、有表現力。新聞攝影構圖,就是攝影者用現代新聞攝影觀念作指導,在新聞現場圍繞主要拍攝目標,通過照相機的取景框把握畫面的輕重關系、主次關系、主體與空間的比例關系,尋求一種生動的畫面形式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對畫面內容產生興趣,把人帶到畫面的境界之中。[1]隻有構圖合理的新聞圖片,才能在紛繁的新聞現場突出重點,令畫面產生力量,使視覺語言順暢地表達。

用光是增強畫面感染力的藝術。攝影就是用光作畫。光是豐富多彩的,每一種光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力,同一新聞場景,用不同的光線照射,便有不同的空間效果、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質感和不同的情感意味。[1]光影裡藏著最細膩的筆觸。順光、側光、逆光、頂光、腳光,各有一番韻味﹔光的色溫、角度、強度的微妙變化,更是蘊含著無窮的魅力。新聞圖片的光影效果在悄無聲息地塑造著新聞形象,感染著讀者的情緒。

客觀性與藝術性兼具的新聞圖片,生動、鮮活,往往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新京報》全國首創的《城市表情》圖片專欄,以藝術的眼光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流水般的日子裡擷取富有情趣的浪花,畫面形式精美,風格輕鬆明快。自2003年《新京報》創刊以來,這一專欄從模仿《今日美國》圖說氣象模式的圖片報道起步,迅速發展成為受到廣大讀者熱烈追捧的品牌,至今經久不衰。該欄目刊登的圖片藝術與客觀並舉,貼近讀者,憑借軟性新聞的魅力贏得盛譽。而受眾定位在中高端人群的《東方早報》,偏重於使用富有藝術性、畫面耐人尋味的新聞圖片,深受白領階層認可。

把握好畫面與文字說明的關系,做到圖文互動相得益彰

新聞圖片相較於文字報道,其優勢在於能直觀地向讀者呈現新聞現場的景象。眼見為實,畫面表達出的新聞事實更具說服力。有時一張新聞圖片勝過千言萬語,讀圖者如身臨其境。然而,任何一張新聞圖片都不能缺少文字說明,因為圖片通過視覺語言來報道新聞,展現的只是瞬間形象,它在傳播新聞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過標題和文字說明的敘述來補充。如果隻看畫面不讀說明,讀者是難以弄清視覺信息的來龍去脈的。新聞五要素即“五個W”,僅靠畫面所提供的視覺信息是不能完整交代的。這就需要用文字說明為畫面作注,將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何事、何因描述清楚,將新聞五要素補充完整。

畫面與文字說明就像新聞圖片的“兩條腿”,隻有協調配合才能以最佳方式傳遞新聞信息。重文輕圖,易喧賓奪主﹔重圖輕文,則事倍功半。

正因為在新聞圖片中畫面居於主體地位,文字說明只是起輔助作用,所以新聞圖片應做到畫面唱“主角”,文字當“配角”。這就要求新聞圖片不能“圖不夠,文來湊”,一張視覺語言蒼白無力的圖片,無論說明寫得多麼繪聲繪色,也無法令它“起死回生”。圖片說明也不能“看圖說話”,將畫面通過視覺語言已清晰展現的新聞信息用文字重復描述。

正因為文字是新聞圖片交代“五要素”必不可少的信息載體,若這一環節出現問題,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段“五要素”交代不清、表述不准確甚至錯誤的文字說明,不僅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相反還會引起讀者的質疑,給新聞的傳播效果及媒體的公信力帶來負面影響。可見文字說明必須做到真實、准確、簡練、嚴謹,圍繞畫面展開,簡要勾勒新聞事實,舍棄與主題無關的枝蔓。

新聞圖片的文字說明,既可以對主要事實進行陳述,也可以起深化新聞主題、拓展思想空間的作用。畫面反映出的典型形象、典型場景、典型瞬間,需要以文字說明去鏈接背景信息,賦予精神內涵,體現深層意義,從而使讀者更明白地讀懂視覺語言,更全面地接受新聞信息,更強烈地受到思想震撼。

由賀延光拍攝、柴繼軍編輯,記錄當年第一次“胡連會”的新聞圖片《兩黨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不可復制的經典瞬間外,它的標題及說明也堪稱典范。標題《兩黨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與畫面中胡錦濤和連戰相向而行,伸手欲握的姿態相呼應,文字與形象有機結合,詮釋了兩黨為開辟兩岸關系新前景、開創中華民族未來而共同努力的重大主題。短短兩句說明簡明扼要:“2005年4月29日15時,胡錦濤與連戰在北京伸手相握。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相隔60年的第一次會見。”在補充完整新聞要素的同時也點出了背景信息,揭示了重要意義。這樣高水平的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實至名歸。

好標題為新聞圖片畫龍點睛,好說明為新聞圖片錦上添花。讓標題緊扣畫面中心思想,深化新聞主題﹔通過文字挖掘畫面背后的意義,彰顯新聞價值﹔善用背景資料延伸報道空間,豐富信息含量。

畫面直觀可視,文字補充敘述﹔畫面喚起情感,文字承載理性﹔畫面濃縮現場,文字深化主題。兩者相互印証,相得益彰,畫面與文字的有效互動,使新聞價值的彰顯、信息傳播的優化得以實現。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社)

參考文獻:

[1]延百亮.現代新聞攝影[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