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劇遭遇市場尷尬 要娛樂更要寓教於樂--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國產電視劇遭遇市場尷尬 要娛樂更要寓教於樂

李蕾 湯雪

2013年01月07日07:48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國產電視劇創作生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跟風克隆、粗制濫造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宮斗、諜戰、家長裡短多,其他題材少,在類型分布上存在失衡現象﹔各大電視台在購置劇目時,多將市場效益作為主要考慮因素。在這樣的市場生態環境下,電視劇的教育功能和藝術價值又該如何體現,值得人們認真思考。

電視劇遭遇市場尷尬

最近,百集系列情景劇《學堂故事》的出品人王林就遇到了難題。這部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電視劇分為《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和《朱子家訓》5個部分。已經制作完成的《弟子規》,借輕鬆幽默的喜劇形式講述了一個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小故事,以寓教於樂的方式為青少年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影像的方式傳承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粹和道德思想精髓。就是這樣一部具有較強教育意義的電視劇,在發行過程中,卻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兒童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藝術作品將對他們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然而,現在針對孩子制作的電視劇並不多,他們隻能跟著家長看大人看的電視劇。看多了電視劇裡的勾心斗角、愛恨情長,還有罵人或隨意往車窗外扔煙頭這樣不起眼的小動作,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在制作中特別看重《學堂故事》的公益價值和教育意義。我聯系了全國三十多家電視台,很多購買方一聽這個劇的題材和定位,就委婉地拒絕了,目前確定播出的隻有四家。”這樣的市場反應,讓王林感到很無奈。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播出的《聖天門口》同樣遭遇了市場尷尬。這部根據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劉醒龍的長篇小說改編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文學韻味濃重,藝術表達獨具匠心,按理說應該頗具號召力,卻在播出時遭遇了諸多波折。很多購片員看片后給出了好評,卻擔心觀眾接受不了而沒有購買。帶有教育意義或藝術探索價值的電視劇屢遭冷遇,發行和播出的道路舉步維艱,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都是收視率惹的禍

很多人將這一市場現象歸罪於觀眾,認為當下是速食文化和時尚追求左右眼球的時代,觀眾接受不了陽春白雪的文藝范兒或思想深刻的作品。王林卻不贊同這個觀點:“不可否認,任何時代觀眾的欣賞層次參差不齊,但電視劇藝術家不能以此為借口降低對創作的要求。而且現在觀眾看多了婆婆媽媽、槍林彈雨和勾心斗角的通俗化和重口味,也渴望多一些寓教於樂和心靈震撼。電視台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降低風險,總愛選播沖突更強、更吸引眼球的作品,其實是走入了一種認識誤區。”

出現這樣的現象,與電視劇市場唯收視率論的觀念有很大的關系——現在大部分電視台還是把收視率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黑特分析道,我們不能回避收視率,但也不能把收視率當做唯一的標准,要將市場佔有率、欣賞指數、滿意度、投入產出比等元素綜合在一起打分,形成一個多元綜合的評價體系。

解決途徑何在

令人欣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變化。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編的《2010年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報告》,就提出了以健康程度、啟迪程度、口味程度和娛悅程度四個方面作為標准的欣賞指數評價體系,突破了單一的收視率評價體系,有助於提升電視欄目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品質。還有部分地區的電視台,已經採用了將收視率考慮在內的綜合評價體系。

除了電視播出平台和電視劇創作者要加強責任意識,主動擔負起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引導觀眾審美趣味的責任和功能之外,是否可以探索其他解決方案?像電影,就分為商業片和文藝片等不同類型,近些年還開設了專門放映文藝片的文藝影院,電視台是否也可以這樣做?王黑特教授給出了中肯意見:“我建議成立高品位的文化和教育精品服務頻道。在這樣的平台上,播出高品位、高質量和具有思想教育意義的電視劇。這些電視劇要細分目標受眾,其評價體系要和其他頻道實行差異化評價,進行分眾化管理。”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