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新聞調查報道 輿論監督事半功倍--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3期

“巧”做新聞調查報道 輿論監督事半功倍

——微博背景下麗水日報做好調查性報道的幾點探索

阮春生 金小林  

2013年03月19日15:33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現在是一個“人人擁有話筒”的微博時代。作為一家地市級黨報,在如何做好新聞調查類報道上,難免面臨一些困惑和干擾。但是,就像浙江飄萍新聞獎獲得者、浙江經視知名主持人舒中勝所說,黨報媒體記者不能等同於“公民記者”,忘記了媒體人的使命和責任,隻要懷著“善意、理性和建設性”的定位和原則,一定能在調查性新聞報道中大有作為。

近年來,麗水日報 “新聞調查”版,通過“巧”介入、“巧”引導、“巧”借外力、“巧”成聲勢等手段,堅持開展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調查性新聞報道,提高了新聞調查性報道監督的實效性,幫忙而不添亂,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輿論監督效果,贏得了黨委、政府肯定和讀者的贊揚。2011年,麗水日報“新聞調查”版“調查·關注”欄目被評為浙江新聞名專欄。

巧妙介入:抓住機遇調查,監督惠及民生

新聞報道,最講究切入角度和報道時機。調查性報道更是如此,時機不成熟,介入調查沒有意義﹔時機到來,如若抓不住,稍縱即逝。在具體的實踐中,有些輿論監督報道,花了很大的心思去做,由於時機不對,最后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找准時機,適時而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兩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對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作出了許多部署和要求,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於麗水的區位特點和地理原因,許多居住在偏遠農村的百姓在享受均等化服務上,仍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推進包括交通、水利在內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新聞調查”版面擇機選擇了一些群眾呼聲高、願望強的偏遠村進行了採訪調查。

2012年4月9日,麗水日報“新聞調查”版面以一個版面的篇幅,刊登了《如何破解山區農民出行難題?》的調查性報道,對蓮都區峰源鄉鄭地、尤源、正?、高源、新碭、毛山、孫畬、鄭張山等八個行政村村民出行難現狀、改善出行的強烈願望以及一些供相關部門參考的對策進行詳細報道。新聞見報后,麗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將改變偏遠山區群眾出行難,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市交通部門專門派人前去調研,最終在全市層面上實行財政補貼運輸企業、開行農村“綠谷小巴”等形式,讓偏遠山區群眾能隨時走得了、走得好。正是因為介入時機恰當,一篇監督性調查報道,回應了廣大農村百姓呼聲,緩解了多年來農村偏遠百姓的出行難題,得到了各方贊譽。

幾年前,“新聞調查”版面刊發了《仙都景區“鐵成”蒙難 國保摩崖難辨輪廓》一文,在全國率先曝光了《大旗英雄傳》劇組破壞縉雲仙都景區內國家級文物——“鐵城”摩崖石刻的事件。事實上,《大旗英雄傳》劇組破壞國家級文物這一新聞事實發生在報道前的一年多。時隔一年多后還去曝光這一事件的原因,就是找准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即2006年4月《無極》劇組被曝破壞雲南香格裡拉碧沽天池自然景觀的事件轟動全國。影視劇組由於拍攝需要,在短時間內先后發生破壞景區自然景觀和國家級文物的事件,疊加在一起產生了強大的輿論波及效應,並最終“催生”了國家四部委對景區影視拍攝活動的禁止性規定,以防今后類似的破壞事件發生。由於介入時機得當,影響深遠,文章也獲得了年度浙江新聞獎一等獎。

巧妙引導:觀點原味呈現,道理不辯自明

作為黨報,必須以把握和引領正確的輿論為己任。一些有爭議的新聞事件或現象出現后,如何引導社會輿論,疏導公眾情緒,促使事件向好的方面發展,以給社會公眾以更多的正能量,調查性新聞大有文章可做。

在具體實踐中,麗水日報嘗試過一種特殊的輿論監督方式——客觀呈現新聞事實,讓正反兩方面來“辯論”,最終達到“理不辯不明”、“事不說不清”的目的。正是這樣一種客觀的調查報道呈現方式,也讓一些原來在社會上議論紛紛、眾說紛紜的事情,最終得到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取得了廣大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2011年1月17日,“新聞調查”版刊發了一篇題為《隔離護欄:是護還是攔?》的報道。報道源自一位市區怡景花苑住戶遭遇的“尷尬事”:早上開車出門一如往昔,晚上回家卻不知道路該怎麼走。原因就是小區西大門外的花園路裝上了中央隔離護欄,攔住了他們原有回家的路。就此,報道採訪了交警部門,呈現交通管理部門的理念和思路,同時採訪了家住不同路段的市民,讓各種有代表性的聲音“集體發聲”。其中,有反對的爭議聲,認為這對緩解交通擁堵沒有作用,反而給附近住戶帶來了極大不便。持“全局觀”的支持者則認為,這一措施雖然對附近住戶帶來不便,但對整條道路和整個城市的交通,能發揮緩解擁堵、提高通行效率的大作用。最終,經過一些觀點的碰撞與激辯,交通隔離欄這一在麗水出現的新生事物,在市民中逐漸形成了主流觀點:小不便帶來的是大便利、大暢通。經過一年多的運行,交警部門監測發現,實施了隔離措施的道路上,車輛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5公裡/每小時。

2011年3月14日,“新聞調查”版面刊發《學校半封閉管理好不好?——來自梅山中學的調查》報道,對剛剛出現的學校午間封閉管理進行詳細調查採訪,同樣對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進行原汁原味地呈現。

在學校半封閉管理上,支持者認為:學生居住十分分散,不少學生離校太遠,往返家校很不便﹔學生若中午不能回家吃飯,隻能在附近的小攤販解決午飯問題﹔學校周邊不安全因素及外界干擾誘惑很多,如網吧、台球室、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不良社會青年滋擾等。

反對者也很多,包括很多老師也並不支持,理由有:上級也沒有要求這麼做﹔沒有財政支持,老師多付出了兩個小時沒有補貼﹔半封閉管理后,學校要擔當學生吃飯、安全等許多問題,一旦出點什麼事,將影響學校的聲譽等等。反對的家長中,以擔心學校提供的午餐質量差、午間學生不能休息等為主。

報道見報后,蓮都區教育局專門組織各中小學的校長進行討論研究,雖然分歧仍然存在,但最終形成共識:城區中小學要逐步推行這一半封閉管理模式,這既可以減輕學校午間校園管理壓力,更能為廣大家長減輕接送負擔,更能有效緩解學校周邊交通壓力,為社會管理作出應有貢獻。

巧借外力:眾人大合唱,形成輿論場

媒體隻有“讓真相公之於眾”的職責,本身並無行政權和執法權。這一特性決定了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容易遭受被監督對象的指責和壓力。但是地市黨報要善於借力,聯合紀委、人大、政協等具有社會監督功能的單位或者相關職能部門,突出相關單位和部門的工作成績和意見,減輕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時的壓力。

甌江是麗水人民的母親河,隨著經濟和城市建筑業的發展,進入新世紀后甌江干流尤其是市本級段(蓮都段)濫採亂挖的現象十分嚴重,這一現象也引起了麗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要求列出甌江禁採時間表。為更好整治無序採砂現象,市裡還把甌江干流市本級段管理職責下放給蓮都區。隨后,蓮都區把甌江干流採砂管理和環境整治作為當年一項重中之重的民心工程、戰略工程來抓,迅速成立了蓮都區河道採砂管理辦公室,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整治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新聞調查”版面配合刊發系列報道,為禁採工作營造氛圍。經過一年時間的整治,甌江無序採砂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蓮都區也把這項工作作為“突出的政績”來匯報和宣傳。

然而,因為原來招投標工作的不規范,採砂被一些有權勢的村干部承包,因其豐厚的利益驅使,事實上“有效遏制”現象僅僅是暫時的,並未根治,短短半年多時間后又死灰復燃。

對此,記者決定對此進行調查採訪。報社領導慎重考慮后認為,為達到更好的監督效果並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要求記者聯系市人大或者政協,做好借力監督工作,避免報社單打獨斗,消耗過多的精力。經聯系,麗水市政協組織了部分委員對甌江干流市本級段進行了視察。

隨后記者以市政協委員視察時的所見為主線,採寫了《觸目驚心,甌江無序採砂何時休!》一文,在“新聞調查”版上刊發,對蓮都區整整一年的“治砂政績”來說無疑是一記響亮的巴掌。這樣的輿論監督若是在往常,被批評方肯定會通過各種渠道向報社施加壓力,但這一次他們卻非常“客氣”,僅致電記者,希望以后有什麼採訪先和他們聯系,並一再強調沒有責怪媒體的意思。最終,在市委、市政府強力督促,特別是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甌江禁採砂工作強力推進,最終實現了全面禁採目標,還母親河以安寧,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美麗風景。(作者單位:麗水日報社)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