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報法制新聞的故事化策略探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3期

都市報法制新聞的故事化策略探析

陳海江

2013年03月19日15:37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都市報法制新聞由於其短小精悍的內容篇幅、生動活潑的敘事方式和輿論監督的強大影響,在向群眾傳播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法律現象和法治觀念,普及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其中,都市報法制新聞工作者引入故事化敘事策略的嘗試,軟化了硬新聞的艱澀,把讀者從枯燥的法律規范和法律條文中解脫出來,轉而為其提供生動具體的人物和故事,使充滿趣味性和人情味的法律知識躍然紙上,大大增強了都市報法制新聞的可讀性和貼近性,為法制新聞報道提供了一種新的創作思路。

故事化敘事的三種策略

都市報要在有限的版面和篇幅內,盡可能清楚地講述案件內容,吸引讀者的眼球,並達到宣傳普法、警示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在敘事策略上多下功夫。注重過程的展示,選擇恰當的敘事視角,加深對人物的刻畫,構成了都市報法制新聞的故事化敘事策略。

(一)注重過程的展示

和一般性的敘事策略相比,故事化的法制新聞不僅關注法律事件的結果,而且更重視事件的發展過程。盡管法律已經滲透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對於具體的個人而言,法律事件的發生仍然具有反常性,個人在其中的命運也具有不確定性,由此產生的矛盾、緊張、憤怒等情緒體驗正是故事化敘事的最佳切入點。

作為充滿戲劇性的法制新聞,既有案情敘述,又有調查辨析,可以說具備了沖突、懸念、高潮、細節等一個好故事應用的元素。在都市報法制新聞的創作過程中,靈活運用順序、倒敘、插敘等結構設置和修辭、省略等寫作技巧,使得故事文本引人入勝,緊緊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相比電視法制節目,都市報法制新聞的短板是版面和篇幅有限,不能過多地鋪陳曲折的故事,但是相比廣播電視稍縱即逝的缺點,報紙更容易保留讀者的注意力。因此,在版面上見縫插針報道“短平快”新聞的同時,對於有些情節復雜、篇幅較長的法制故事,都市報同樣可以合理設置懸念來激發讀者的好奇心。例如《錢江晚報》2010年4月22日的報道《甲魚塘“養”著7800條假煙》,文章開頭講述了一個佔地近10畝的養殖場,建起來以后“一不請工人、二不開大門、三不賣甲魚”,半夜卻經常有廂式貨車進出,與此同時鎮上開始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假煙——這個懸念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這兩件事會不會有關系呢?警方突擊搜查,卻隻查獲了小部分散裝假煙——第二個懸念,其余假煙呢?配合養殖場屋內“席夢思的擺位不太正,周邊還散落了很多泥土”這個線索的拋出,謎底最終揭曉——犯罪嫌疑人在席夢思地下挖了一個深3米、面積約40多平方米的秘密倉庫。這樣以懸念為結構點的故事化法制新聞,層層推進調查,步步逼近真相,激起讀者對法律事件的關注和了解的欲望。

(二)敘事視角的選擇

敘事視角也稱敘事聚焦,是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敘事視角包含著敘述者對事件的認知、判斷和情感傾向。都市報在法制新聞報道過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選取敘述角度,將目光聚焦在能反映其意圖的人物或事件上並表述出來,並隨著事態的發展不斷調整視角和聚焦,完成故事文本,實現傳播目的。

最能體現故事化策略精髓的就是POV(Point-of-View),即視點人物寫作手法。整個故事,由人物甲以自身立場講述一段后,切換為人物乙來講述,以此類推,在故事的每一章節中都有一名視點人物。這樣的寫法,不僅大大增強了代入感,尤為重要的是,它主觀地限制了讀者(通過視點人物的視野)獲取信息和進行思考的廣度,為報道中錯綜復雜的線索設置提供了必要的帷幕。《都市快報》2012年10月27日在對一起庭審長達7個小時的房產交易糾紛案的報道中就運用了視點人物寫作手法:原告購房者孫女士,被告一原房東,被告三房產中介,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租客劉某,兩個整版共六個章節,幾方人物依次作為本章節的視點人物,敘述自己對案情的表述和立場,將一起錯綜復雜的民事案件拆分開來,逐一描述其中的矛盾,經過精心梳理后,呈現出精巧的上下承接的關系,雖然視點人物不同,但故事卻在不斷前進。

(三)人物的刻畫

新聞歸根到底就是在講“人”的故事。新聞人物作為新聞諸要素中的主角,是構成新聞的主體。隻有通過對人物的細致描寫,新聞報道才能鮮活起來,才能讓讀者對你的報道產生興趣,進而讓你傳遞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在讀者中間引起反響。凸顯人物,需要在細節的還原上下功夫,也要關注人物的命運。

1.細節的還原

細節是新聞中最生動、最傳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新聞有意識地塑造人物個性,傳達微妙感情,引起讀者共鳴的關鍵切入點。這方面,都市報常用白描的手法,以簡括、精煉、質朴的筆墨,簡練而直接地勾勒出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的主要特征,增強了法制新聞的可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例如《錢江晚報》2011年5月31日的報道《把孕婦盜竊團伙送上被告席:杭州警方破全國先例》,“阿桂(化名)這張扁平又缺乏表情的臉,像一張不寫一個字的白紙。直到她的淚珠一顆一顆地滑落下來,不停地重復著一句話——警官,我男朋友會不會知道我在這裡?”通過細節的還原和直接引語的運用,寥寥數語,就將一位懷孕才三個月的19歲女孩的悔恨、糾結描繪出來。

2.關注人物的命運

法律是人類感受自我的命運,不斷追求美好的產物。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環節,法律的善與惡等命題,歸根到底是由身處法律事件中的人的命運體現出來的。這裡的人,既可以是法律事件的受害者,也可以是違法犯罪的嫌疑人,有時候還可以是法律公器的執行者。都市報站在報道民生的第一線,歷來有注重人文關懷的情結。在《今日早報》2012年2月8日的《杭州首次起訴屢教不改的黑診所游醫》一文中,站在被告席上的並不是符號化的形象刻板的“犯罪分子”,而是一位有著兩個孩子的母親,為了維持兒子在杭州上幼兒園的不小開銷,仗著自己以前在衛校學習過的老本私開診所。同時,這位母親兩次被衛生部門行政處罰,屢教不改,心想“被抓大不了罰點款了事,沒什麼要緊的”,透露出對法律的無知和法制觀念的淡漠。而這樣的人,既是法制新聞的曝光對象,也是亟需普及法律知識的被救助者。

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合理分配資源,避免娛樂化

對於需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都市報而言,在以故事化策略為報紙爭取更多讀者時不能忘記的新聞價值觀念。讀者對解決法律問題的實際需求程度,應在法制新聞的選擇策略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即都市報構建的法治鏡像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能動性,重視對讀者反饋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普及效果。如何在有限的版面和篇幅上,合理分配資源,在保持都市報通俗化、平民化特色的同時,避免出現過度的娛樂化傾向,是考驗都市報法制新聞工作者智慧的一道難題。

(二)嚴把質量關,注重合法性

法制新聞除了宣傳教化以外,還發揮著環境監測、社會協調等重要功能。作為法治鏡像的法制新聞報道,不僅為受眾的生產生活提供法律參考,還是受眾行使輿論監督權的重要手段。都市報要在各個層面上樹立法制新聞的質量觀,確保提供給讀者的法制新聞不違反現行法律規范或者違背法治精神。落實到實踐層面,就是注重事實的真實和對人物隱私的保護。

(三) 實現法律語言與新聞表述的最佳結合

故事化策略使得都市報法制新聞形成了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喜聞樂見的獨特風格,也讓讀者能夠看懂和理解新聞所報道的法律事件和知識。但是,法律作為一門自成體系的專業,經過對語言材料、表達手段的選擇和組合形成了比較穩固的系統性特征,產生了一種有別於日常語言的“技術語言”,既法律語言。這套語言系統注重規范性、公正性、准確性和合適性。在實際操作中,都市報也要遵守法律語言的一些原則,掌握法律語言特點和運用技巧,實現專業性、藝術性和通俗性的有機結合,維護法制新聞的藝術生命力和真實性,在新聞語言上努力實現法律語言與新聞表述的最佳結合。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