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版面生動起來--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3期

讓版面生動起來

——關於數字化時代金華晚報改版的幾點思考

童 ? 范貞洪  

2013年03月19日15:44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面對讀者的新期待,紙媒需要以深刻、鮮活的新聞吸引人。現在的讀者群體,特別是年輕讀者,對紙媒的要求越來越高,紙媒如果缺少亮點,鮮活新聞報道滯后,那麼就很難吸引讀者。從今年1月15日開始,金華晚報在保持原有版面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改版,並且在B疊版面率先嘗試新的周刊刊頭,學習借鑒了國內一些先進報紙的版式風格,使用了時尚的飄移式刊頭﹔同時對一些周刊進行微調整,使版面設置更加合理,新設了一些可讀性強的欄目,比如“大千囧聞”、“新聞深呼吸”、“阿儂講故事”等,讓版面更加生動活潑起來。

改版的幾個關鍵詞,即此次改版的四個主題詞:

一、簡約。所謂簡約,即簡潔、明快,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綜合的審美意識和概念。簡約的風格,在當下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報紙版面,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臉面,漂亮與否,直接關系到讀者的關注度,版面越美觀,吸引讀者的效果就越好,讀者停留在版面上的時間就越長。簡約體現在版面上就是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簡潔明快,讀者在感官上得到刺激和滿足的同時,一目了然就能獲得自己未知的資訊。

二、大方。大方與簡潔是相輔相成的,大方就是大氣,有大家風范,不畏首畏尾,版面看上去就讓人有舒服娛樂和心情舒暢之感。比如,版面上的標題、文字、圖片等等,要合理搭配,刪繁就簡,越簡單越好。當然,這裡的簡單不是指內容簡單,不是粗制濫造,而是指“少而精”,“含金量”高,要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三、清新。就是版面看上去素雅、整潔、清爽。要求版面色彩不能超過三種,正如高超的白描大師一樣,能用精練的三兩筆,就勾勒出傳神的人物形象。否則,色彩運用過多,版面就會顯得雜亂無章,主次不明,給讀者造成視覺障礙,不但不能強化重點,反而弱化了版面應有的效果。

四、動人。動人就是要求版面文章故事性強,有動人的情節,通過有趣、感人、新奇、耐讀等故事性情節,把讀者的眼球吸引住,讓讀者產生“悅讀”感,進而產生喜歡讀報的習慣。

那麼,怎麼才能較好地貫徹改版提出的四個關鍵詞,從而達到改版所要的效果呢?我們認為,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字數與稿分的關系。現在金華晚報採編人員的考核分,是依據集團規定的每篇稿子的字數來算分的,稿子越長,相對稿分越多。這樣就與晚報改版所要求的主題詞有沖突。現在周刊封面要求編輯把稿子的字數控制在1000字以內,與過去動轍幾千字的封面文字相比,簡直是動了採編人員的“大奶酪”。把最精彩的沒有水份的內容放在封面,長此以往,勢必影響採編人員的考核分,可能會造成部分採編人員消極情緒。因此,妥善處理好字數與稿分的關系,對改版所要達到的目的,無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應對之策:加大獎勵考核力度。鼓勵記者寫短稿,對一些長而空的文章,有關編輯和部主任要大膽刪改,“去偽存真”,留下最精彩的“故事”。短稿除了正常算稿分外,對好的短稿或有所創新的稿子,額外獎勵加分,而且加分幅度還要加大。對一些可讀性差的長稿子,採取降分措施,讓記者覺得寫長稿與自己的勞動不能成正比,慢慢形成寫長稿“無利可圖”的氛圍。

二、個性與共性的關系。關於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哲學上的觀點是這樣的: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矛盾的個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矛盾共性與個性的辯証關系是指,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那麼可以形象地說,整體和部分更像是一個雞蛋殼,完整的時候是整體,破碎后每個碎片就是部分。而共性與個性,就是一組彩色鉛筆,共性是書寫繪畫工具,都是鉛筆,個性是不同顏色。

金華晚報現在沒有專門的美術編輯,因而晚報的每個版面美化工作,其實是由各個部門的相關編輯承擔的,可以說人人都是美編。大家知道,每個採編人員都有自己的個性,涉獵的知識層次不同,見識也不同,對各種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各有不同,這樣就造成了周刊封面和各個版的設計風格相對不協調的現象。盡管鼓勵採編人員大膽地“嘗試”,大膽地創新,而且有相關的設計要求,但是編輯對美學理解和創新,肯定有不同的見解,版式風格就有“各自為陣”之感。

隻有處理好了個性與共性的關系,這樣的周刊版面及版面設計,才會相互協調,版式風格整體統一,不會出現個別版面游離於整體之外。

應對之策:倡導學習,強化培訓。發揮晚報圖書室的功能作用,鼓勵採編人員業余時間給自己“充電”,努力使自己成為“雜家”,多面手。同時,利用評報會和專題研討會的時機,請相關專家及採編人員,實行現身說法,挑一些國內先進的報紙版面進行分析解剖,灌輸先進的辦報理念,提高採編人員的業務素質。派採編人員赴外地報社取經和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學有所長,為我所用。盡力縮小採編人員之間的知識差異,使大家對版面“語言”有一定的共識。

三、圖片與漫畫的關系。視覺沖擊力強的圖片或漫畫,對於周刊版面來說,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刊封面設計採用漫畫好還是圖片好?這個也沒有統一的標准。總的原則是編輯可以根據內容,合理配置。從近期編輯實際操作的版面來看,有的編輯為了版面美觀,採取了圖片PS處理方式強化,但是從讀者反映的情況來看,PS處理的照片似乎有不真實的看法。

應對之策:建立數據庫。數據庫包含圖片庫和版面庫。鼓勵採編人員平時在瀏覽各網站時,把好的圖片下載下來統一放在文件夾內,建立個人的小數據庫。同理,看到其他報紙好的版面,也下載下來。有了這樣的數據庫,在自己做版面時,可根據需要,合理借鑒使用。

說實話,有的採編人員吃了多年的“新聞飯”,不管寫稿還是做版面,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寫稿“有聞必錄”,什麼雞毛蒜皮之事,拉拉雜雜寫了一大通,讀者看了半天沒有明白新聞的要點在哪裡。而做版面的編輯,則機械地把稿子往版面上“填空”,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感覺。怎麼樣把版面做成“精美的蛋糕”,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動。

客觀地說,金華晚報自2011年7月份改版以來,從讀者調查情況來看,效果顯著。除了原有的“6138熱線”、“勝平接待室”、“昨夜今晨”、“濃情敘事”等特色專欄依然受到讀者熱捧外,新開辟的“新聞追蹤”、“故事會”、“海豹突擊隊”、“求証”等專版、專欄,同樣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所抓的典型報道和系列報道,比如“小黑”系列報道、最美“表哥”吳連表的事跡報道、“萬家購物”報道、“走轉改·蹲點”系列報道等等,不僅得到了市有關領導的肯定,而且在讀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今年的這次改版,同樣好評如潮。

不像電視、網絡等媒體,它們是會動的媒體,人們從“動感”中感知新聞。而紙媒是靜止的,讓版面生動活潑起來,真正讓新聞“動”起來,採編人員要尋求“突破”。

怎麼“突破”?

首先,觀念要突破。新聞,按照傳統理論的闡述,應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也。比如,經濟新聞,如果用這一傳統的界定來觀察目前豐富多彩的經濟新聞報道,就會發現原來意義上的經濟新聞的界定已遠遠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過去,我們往往會用圖解政策來報道。於是,牽強附會,千篇一律,使人們對經濟新聞報道關注不多,效果較差。如果不突破,就會固守傳統,毫無生氣。

其次,內容要突破。伴隨著每個新聞事件的發生,背后都有其人們欲知而不知的事實。記者就要學會“刨根問底”,把新聞背后的故事挖出來,展示給讀者,讓讀者看個明白。所謂“眼見為實”,而事實是眼見都不一定真實。記者如果隻了解新聞事件的表象,那往往會把最真實的最抓人眼球的事實內容給遺漏了。

第三,形式要突破。新聞怎麼更好地加以展示才能發揮最好的宣傳效應?這一點,金華晚報早已作了探索。比如,運用漫畫、圖表等形式,讓讀者一目了然,達到了較好的效果。還有,在版面上用上了“二維碼”等新媒體手段,也為版面“動”起來增加了一個亮點。但是,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比如,分析性報道、熱點追蹤、新聞人物、服務性報道,如何滿足讀者的求知欲、好奇心,更科學地帶給讀者良好的閱讀效果,這是值得思考的。

把新聞做得純粹些,讓新聞深刻些,故事性強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版面生動活潑起來。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