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典型報道歷來是黨報的優勢所在,但是近年來隨著新媒體迅猛發展,黨報的人物典型報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速度比不過網絡、電台﹔畫面不如電視﹔版面多不過都市媒體。
那麼,黨報的人物典型報道優勢在哪裡?如何充分發揮黨報的優勢,把人物典型做強、做大、做出影響力?一系列問題需要黨報的記者去探索、創新和實踐。筆者試以報道蕭山“1·1”火災中犧牲的3位消防烈士為例,探求在人物典型報道中,如何發揮黨報在深度、權威、官方資源多等方面的優勢,化劣勢為優勢,將優勢轉為強勢,讓黨報的人物典型報道更具影響力和生命力。
扎實採訪,在深度中求生動
對人物典型報道來說,黨報的優勢在於深度報道。但是長期以來,在各媒體的人物典型、特別是突發事件中涌現出的人物典型報道中,黨報時常給人留下枯燥、缺乏親和力的印象。這既與黨報自身擔負政治報道重任的大背景有關,又與黨報記者的慣性思維有關。
要改變這一狀態,讓黨報的重大典型報道既有深度,又不乏生動,首先必須做到扎實採訪,深入挖掘,在注重細節和故事的同時,更應防止平面化,要努力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舉一反三、管中窺豹,深入剖析人物的精神實質和思想內涵。
今年1月1日凌晨,杭州蕭山區一家企業發生火災,3名消防官兵在救援中與外界失去聯系。作為一名跑消防線的記者敏銳意識到,這是重大突發新聞。當一些記者還在為去不去現場而猶豫時,筆者已在趕往現場的路上,成為率先到達現場的媒體記者之一,目睹了3名烈士遺體從現場抬出等悲情場面,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
文貴有魂。現場只是文章之魂的基礎,精神、思想才是內核。因此,“深度”重在准確挖掘思想內涵,從細節著眼,為報道注入“魂”,引發讀者內心的共鳴和心靈的升華。
當時,筆者就是帶著這種思考有所側重地進行採訪。在現場,由於火勢太大,消防官兵一心滅火,根本沒空接受採訪,以至記者對烈士生前事跡無從得知。之后,筆者馬上“轉戰”消防中隊,成為最先到達兩個消防中隊的記者。果不其然,收獲頗豐,一個個感人細節被筆者捕獲:戰友起床后見尹進良還沒回來,主動為他疊好了被子,整齊干淨的床鋪,還在默默等著主人回來﹔在蕭山中隊隊部,戰士陳偉寫給父親的新年賀卡,成為一份永遠不會寄出的挂念﹔在新兵思想政治教育調查問卷上,陳偉寫道:“做好了能吃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思想准備”……
所謂“七分採訪,三分寫作。”典型的內在價值必須深入採訪、挖掘,才能讓典型人物立起來、活起來。一個個生動的細節,讓報道既有靈魂,又感人肺腑。筆者一氣呵成寫下開篇之作《烈火青春鑄忠魂——記扑救蕭山企業火災英勇獻身的3名消防戰士》:
1月1日凌晨,當很多人還在甜蜜的睡夢中憧憬著新的一年,他們卻已經倒在煙火彌漫的火場上。
他,20天前剛領了結婚証,新婚妻子正等著披上婚紗,和他一起走上紅毯,接受親友的美好祝福,然后抒寫兩個人的小甜蜜與小幸福﹔
他,來自繁華都市上海,本應有更好更舒適的工作,卻毅然選擇了時常面對死神的消防部隊,並堅定寫下“做好了能吃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思想准備”的文字,最后用生命兌現了這個鏗鏘誓言﹔
他,才19周歲,正值青春好年華,是“新兵王”,在中隊裡是一號戰斗員,在烈火熔爐裡煉出了錚錚鐵骨……
這段話飽含著筆者在採訪中的所感所悟,充滿深情。既具有黨報文字高度凝煉的特色,將3位烈士的感人故事展現在讀者眼前,又不乏思想深度,將烈士精神巧妙融入其中。隻要有深入的採訪和深入的思考,在寫作中求精、求深,黨報在重大人物典型報道中,大有作為。
發揮優勢,在廣度中求出彩
在報道人物典型中,特別是已逝典型,採訪者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如親屬、朋友都處於極度悲傷中,往往不宜過多或不便採訪,以至無法掌握一些基本的新聞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媒體既要把握好適度原則,又要各顯神通,使出看家本領,想方設法拓展報道的廣度。
在蕭山3位烈士的報道中,有中央、省和杭州、蕭山區級數十家媒體跟蹤報道,考慮到烈士親屬悲傷的情況,有關部門隻好採取措施,謝絕所有媒體接近其親屬。這可以理解,但是就新聞而言,不能缺少這塊內容。這對記者來說,既是一件左右為難的事,又是一種考驗。
與其他媒體同行一樣,筆者雖然打聽到了烈士家屬的駐地,但守在門外的相關工作人員謝絕入內。是不是就此放棄採訪?肯定不行。作為一名記者,必須在其中尋找平衡點,既要顧及採訪對象的感受,又要讓採訪能夠“曲線”進行。
在這特定的時期,黨報可以充分發揮其官方資源優勢,為採訪創造條件。在3名烈士中,尹智慧是本省遂昌縣人,記者隨即與遂昌縣委辦聯系,並從中得知當地民政部門陪同烈士家屬在蕭山處理相關事宜。隨后,通過當地民政部門領導的引見,筆者突破了有關部門的防守,在征得採訪對象同意后,成功採訪了烈士的親屬,得知了烈士的一些生平小事,為報道注入新血液。
在網絡時代,時空已經不是距離,對報道的廣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次報道中,筆者在征得報社領導同意的前提下,與省外媒體通力合作,為拓展報道廣度增色不少。由於烈士尹進良老家在河北,事發突然、且“主戰場”為蕭山,筆者遂與河北日報、燕趙晚報合作,雙方本著信息共享、資源互通的原則,有效拓展了報道的廣度﹔包括后來尹進良烈士的骨灰回河北趙縣,筆者以這種合作方式採寫了《河北群眾淚迎英雄》等新聞,這也是省內其他媒體所沒有的,無形中增強了在同城媒體中的競爭力。
報道的廣度,還體現在引入多樣的聲音和視角。當今社會,網絡已成為民意集聚地,用好網民的留言也能進一步增加報道的廣度。在報道中,筆者認真選取網民的精彩留言,充實到報道中。除了報道社會各界自發悼念、有關部門追授榮譽、追悼會等進展性新聞外,還採寫了社會各界熱議和學習烈士精神等自選動作,如《遂昌熱說烈士精神》、《我省各界學習3位英雄救火壯舉——在奉獻中勇於擔當》等報道,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在報道中,筆者還注重消防英雄群像的塑造,力求通過廣度的拓展,讓典型人物報道更加出彩、出新。
主動作為,在長度中求成效
長度,對人物報道來說,代表著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對系列報道來說,代表著持續一段時間的系列報道和追蹤報道。拿人物報道來說,要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一個人,必須通過其成長軌跡進行展現,因為任何一個英雄的產生,都有一個特殊的成長經歷,隻有了解了這些,讀者才會對其更加信服,報道才具有穿越感和影響力。
為此,筆者在做好烈士的動態性報道之余,又趕赴遂昌籍烈士尹智慧的家鄉,深入採訪其成長經歷,通過其親友、師生、同事的追憶,採寫了人物通訊《烈火中,青春沒有缺席——追記杭州市北消防中隊戰士尹智慧》,通過乖巧的“小機靈”、勤快的“傻小子”、不服輸的“一號戰斗員”等三部分,生動還原尹智慧烈士19載青春年華。通過報道使更多人認識到:烈士的壯舉既是源於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危急關頭的職業操守,也是抉擇時刻的牢記使命。
准確適度把握連續報道的“長度”,不僅決定著新聞的影響力,也體現一家媒體的“溫度”。不過在現實中,一些媒體往往開始時報道得轟轟烈烈,沒幾天就悄無聲息,迅速冷卻﹔還有些媒體往往上級領導重視就加大力度報道,否則就先放一旁。事實上,這既不利於新聞報道形成整體影響力,又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同時也缺乏一份溫情。
在蕭山3位烈士的報道中,浙江日報不等不靠,主動作為,通過持續跟蹤和連續報道,讓烈士的精神不斷得到升華。事發當天,浙江日報就用3000多字加烈士照片的大篇幅,在一版濃墨重彩推出長篇通訊﹔此后,又連續在一版和二版顯著位置刊發后續報道,不斷提升報道的影響力。
正是由於報道的深度、廣度、長度三者結合,讓系列報道更具影響力、生命力,也讓讀者和同行對黨報的人物典型報道刮目相看。事實証明,這也確實能夠達到輿論引導、弘揚主旋律的良好效果。正如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批示:三位消防戰士英勇事跡感人至深,省級主流媒體各擅其長,生動感人的報道,還原了英雄真實形象,再次合力唱響了“最美浙江人”的主旋律,向社會傳遞了媒體在弘揚主流價值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