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理性才能離真相更近--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3期

隻有理性才能離真相更近

張 靜 

2013年03月19日15:52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和渠道多元的年代:報紙電視上各種聲音雲集,新聞評論動輒以數千上萬條計,而全國三四億網民更是能隨手發布140字微博信息。但就在我們被各種信源的消息包圍時,卻發現“真相淪陷”。為了幫公眾剝開包裹住真相的層層外衣,調查性報道成為媒體近年來頗為熱衷的報道形式。

所謂調查性報道,即通過記者獨立、系統、科學、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對某一社會事件或某類社會現象所進行的深度報道。一個成功的調查性報道,除了向公眾陳述事實外,更重要的是找出單個、零碎表象的內在聯系,並進行立體解構,從而使公眾看到隱藏在背后的真相。

2012年底,今日早報刊發了一組有關溫州樓市真相的調查報道,記者通過多天的走訪調查,對當時甚囂塵上的“樓市崩盤說”進行了深入求証。以該組報道為例,我們來分析一下調查性報道採編鏈條上的四個關鍵節點,即主題認知、外圍搜索、核心調查和樣本分析。

多維度評估才能理性認知主題

2012年,可謂是中國樓市的深度調控年。在經歷了大半年跌宕起伏的行情后,有消息傳出:溫州樓盤價格頻現腰斬,六成投資客被套,溫州樓市恐崩盤。一時之間,這座誕生中國第一批炒房客的城市再次被置於風口浪尖。

得到這一線索后,編輯部召開了策劃會,對選題進行了分析。首先是選題顯著性評估,即判斷其是否屬於公眾所關注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是否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其次是風險評估。由於調查性報道題材的特殊性和影響的廣泛性,我們必須全面而審慎地考量其社會效應,從而做出該題材是否適合公開報道的結論。編輯部在這一環節的討論中,充分考慮到了可能存在的“風險”:如果調查情況顯示溫州樓市果真顯現了崩盤的跡象,這一報道可能引發社會恐慌情緒,甚至造成極端事例,此時就宜通過其他渠道真實呈現問題,引起有關方面警覺,而不是貿然“廣而告之”。

此外,在前期策劃會上,我們還就題材的獨一性、時效性、可操控性等等方面進行了評估,決定將其列為重點選題正式“立項”。

多方位調動數據庫資源實現外圍“包抄”

在展開實地調查前,還有一步很重要的“功課”要做,即外圍搜索。除了要盡可能多地搜集與事件相關的數據,進一步熟悉背景外,更重要的是尋找到信源並成功約見當事人。互聯網當然是一個便捷的工具,不過能發揮更大作用的是記者日常積累的強大採訪數據庫。

在這一選題的操作中,記者所搜集和統計的重要數據包括:2006年以來溫州樓市的成交情況、變化趨勢﹔當地媒體近期的報道及房地產廣告刊登情況統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2012年三季度房價變化指數及國土資源部公布的三季度城市地價監測數據等等。

同時,記者從自己及編輯部其他記者的採訪數據庫中搜索出三個關鍵人物:溫州市連通房產大自然店高級置業顧問阿東、溫州大學房產研究所研究員向陽以及一位溫州當地的媒體同行。以這三個關鍵人物為中介,記者又找到了第二層及第三層的“線人”,從而形成了初步的採訪提綱。

多管道採集信源形成可靠証據鏈

調查性報道的一大顯性特征就是記者的獨立調查。因此,毫無疑問,核心調查是整個採編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對記者“職業能力”的綜合考驗。記者需要始終保持理性的態度,通過一套科學系統的新聞採訪方法來完成調查任務。在這組報道中,記者就運用了多種手段,採集了來自多點信源的信息,一一比較印証,完善証據鏈的可靠性。

1、觀察法:記者跟著當地房產網站組織的看房直通車,去親身當了一回“購房者”,近距離觀察了真正購房人的反應﹔記者探訪被稱為溫州中介一條街的蒲源路,發現曾經擠滿20余家中介門店的街上隻剩下3家尚在營業,並且人氣慘淡。

2、訪談法:記者先后採訪了數位二手房從業者、普通市民、房產投資人、房地產營銷公司老總、行業協會專家、溫州大學研究員等,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了解他們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對溫州樓市的總體判斷。

3、比較法:記者探訪了多個熱點樓盤,比較了其歷史房價指數及當下價格的差異及成交情況﹔對土地市場價格及關注量進行了縱向比較﹔對溫州各個區域房價漲跌情況進行了橫向比較。

需要提醒的是,提前進行主題分析后可能會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記者無意間給自己套上了“主題框”,在主題先行的意識下帶著傾向性尋找証據,甚至隻吸收自己“想要”的証據,這就會造成調查結論的偏頗。因此,時刻保持理性的態度是做好一組調查性報道的前提。

多角度剖析挖掘樣本意義

通過以上三步,可以說已經完成了一個調查性報道的80%。但是如果沒有“二次概念化”的過程,即對素材的全面剖析、理性解構,就不可能透過漂浮在事件表面的“泡沫”,直抵“深流”,從而回答調查性報道的著名三問——它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對選題的二次分析,我們重點放在兩個問題上:一是“崩盤說”是否成立——樓市崩盤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房企大量破產,爛尾樓頻現。記者在調查過程中並未發現上述趨勢,顯然這一說法言過其實。二是此輪下跌該如何定性——從世界房地產發展史上看,一個地區房價整體下跌三成,就可算作泡沫破滅。綜合各種數據,溫州樓市此輪的下跌幅度整體在三成以上,部分區域和少數樓盤達到五成。同時,結合溫州房價此前6年瘋漲4倍的大背景,可基本判定為泡沫破裂后的理性回歸,對於房地產業的整體發展利大於弊。

基於這樣的判斷,整組報道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是現象篇“溫州樓市,泡沫破滅?”、背景篇“房價‘過山車’的背后”、縱深篇“樓市擠泡沫,路在何方?”,較全面地對深度調控下領跌全國的溫州樓市現狀、原因及出路進行了調查剖析,揭示了它對於中國房地產業保持長期健康發展的樣本意義。在此后的兩個月裡,包括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証券日報、証券時報、中國之聲、北京青年報、瞭望東方周刊等多家傳媒,都對該題材進行了大規模的跟進報道。

轉型期的中國需要更多的調查性報道,轉型中的傳媒同樣需要借助它的力量“自救”。當受眾對傳媒功能的嬗變產生了更多的期待時,我們唯有更理性地履行責任踐行使命。就像期待理性精神回歸中國樓市一樣,希望理性精神引領中國傳媒破浪前行。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