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路(中)在片場
《北京遇上西雅圖》劇組昨日為答謝觀眾發布了一組吻照。情節發生在男女主角互生好感的初期,文佳佳給Frank涂指甲油,兩人從打鬧到親吻。這段戲后來為了配合影片的整體效果,被導演忍痛割愛。
過去,愛情片在中國電影市場裡的地位就像是“雞肋”。除了情人節應景,更通常的景象是一段時間裡沒有好萊塢大片便來幾部愛情片扎堆上,給市場當“補充”。兩天后電影院就下片了?沒關系,反正大多數愛情片成本低下,從立項時便打好了“賺一天是一天”的主意。看最近幾年,唯一成為“現象級”愛情片的隻有一部《失戀33天》,其他大多數同類電影都如浮雲飄過。慢慢地,連觀眾都知道了,國產愛情片就是不好看的。
但今年的早春檔,出現了一部奇跡般的愛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圖》。一周票房登頂,兩周蟬聯冠軍,截至昨日累計票房超過2.8億元,已然成為3月檔票房最高的華語片。其間,該片排片量打敗了《生化危機5》、《虎膽龍威5》和《魔境仙蹤》三部好萊塢大片。到本周,排片依然傲視群雄……微博上,人們都在討論這部電影,一些沒看的觀眾仍在繼續擁至影院。人們說,終於找到一部超贊的國產愛情片了﹔業界說,比起《失戀33天》,這更像一部真正成熟的愛情類型片。
而這部電影的創作者薛曉路,卻是一個隻拍過兩部長片的女導演。她是編劇出身,上一部執導的長片是李連杰和文章主演的文藝片《海洋天堂》。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對她進行了獨家專訪,請她談談《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成功秘訣。她回答,其實她從來都摸不准中國電影市場,而這次她所做的隻不過是“觀察和研究”——觀察中國愛情片的缺失,研究好萊塢愛情片的模式。
回應批評
說我“毀三觀”?你才“無節操”!
隨著《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大熱,人們對這部影片的評價也開始出現兩極。除了喜歡和贊賞,也有不少關於主題的質疑。因為影片的題材涉及“小三”,而且“小三”的結局竟然如此美好,這使得部分觀眾質疑這部電影“三觀不正”,有“為小三洗白”之嫌。
對這種看法,薛曉路作出了激烈的反駁:“一個女孩作了她人生中錯誤的情感選擇,但是通過一段生活,她重新調整了自己成長的邏輯,從一個男人的附庸變得願意承擔社會責任——請問,這是毀三觀嗎?”她指出,很多經典的愛情電影,女主人公都並非那麼“無瑕”。“《漂亮女人》的主角是一個妓女,她因為一段真摯的感情而重新站了起來,那這部電影就是為妓女洗白?阮玲玉主演的《神女》同樣是妓女的故事,難道到了今天我們還要再哀嘆一聲‘人言可畏’?吳君如主演的《金雞》呢,她扮演的也是妓女,算不算毀三觀?法國的《巴黎拜金女》說的還是妓女跟牛郎的故事呢,又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還有《午夜牛郎》、《這個殺手不太冷》、《畢業生》……這些經典片子恐怕都是毀三觀的。我隻能說,有些人的三觀真的太脆弱了!”
薛曉路認為,正常的觀眾完全能感受到影片所傳達出的正確價值觀。至於一些質疑的人,她尖銳地指出:“有些人在現實中完全接受‘小三’的存在,比如他跟朋友吃飯,朋友帶來了自己的‘小三’,他或許不但不質疑,還會笑著打趣。但是,‘小三’一旦成為作品形象,他卻突然覺得毀三觀了!”
為什麼對這類評論如此義憤填膺?薛曉路說:“我不是不能接受批評,更不是怕影響票房,我實際上是一個對票房特別沒概念的人。我擔心的是,這類評論會讓中國的電影倒退十年二十年。”她承認,對那些動機不純的批評者說什麼都沒用,她更想影響的是正常觀眾。“其實對三觀本身就有問題的人來說,我怎麼做都是不對的。比如我找一個丑點的人來演文佳佳,這樣就不算美化小三了吧?但他還是會說,這麼丑的人怎麼當小三?人若無節操,那他無論看什麼都會一片黑暗。”
成功啟示
病征1:“我對這部電影完全無感”
開方:針對受眾群,找到現實點
這是很多觀眾過去看國產愛情片的困惑:明明男女主角玩盡了浪漫,怎麼偏偏我就是絲毫無共鳴?薛曉路告訴你:千萬不要誤以為自己已經“情感麻木”,無感並不是觀眾的錯。“在一般的愛情片裡,創作者肯定會注意到幾個基本條件:比如光鮮亮麗的造型以及輕鬆的男歡女愛。但是,或許他們並沒有考慮到更深層次的創作規則。”薛曉路說,在美國市場定位上,愛情片一般分兩種,“一種針對25歲以下的年輕觀眾,一種則針對25歲以上有過一定生活積累和愛情體驗的成熟觀眾”。《北京遇上西雅圖》無疑屬於后者。
那麼,25歲的觀眾看愛情片,想看到些什麼?薛曉路說:“肯定不是一見鐘情,當然,會有一些浪漫氣息和理想主義,但整個故事必須根植於現實主義。”體現到《北京遇上西雅圖》,便是女主人公文佳佳一出場時便已懷了情人的孩子,一個人在美國的月子中心待產,而男主人公Frank則因移民后找不到更高級的工作而過著憋屈的吃軟飯生活。很多觀眾都覺得影片“接地氣”,薛曉路解釋:“這雖然是一個浪漫的故事,但人物生活在當下,有著當下的社會烙印和個體困惑,並沒有因為這是一部愛情片就被架空。”
@太陽能計算器:#北京遇上西雅圖#對現實社會愛情觀和金錢觀的抨擊和諷刺都相當到位,希望影片能讓國內芸芸眾生的心沉澱再沉澱一下。
病征2:“我覺得我再也不會愛了”
開方:主流價值觀,向善和相守
如果男主人公沒錢,他就不會得到愛情了吧?如果女主人公不是這麼漂亮,她還會這麼幸運嗎?總之,有時候我們看完一部愛情片,卻反倒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在薛曉路看來,這是一部電影的價值觀出了問題。“為什麼好萊塢的電影總會讓我們覺得愛情很美好?這是因為它們總在傳達一種鮮明的主流價值觀。歸納起來,便是向善、對家庭的重視、對情感的尊重、對愛情的堅守……”
在《北京遇上西雅圖》的結局裡,文佳佳帶著孩子獨自生活,最后又跟Frank相遇了。有觀眾說:“這個結局太美好了,現實中真的會發生嗎?”薛曉路說:“結局必須浪漫和理想,這也是愛情片的創作守則。正是因為在現實裡實現這樣的愛情很有難度,我才真心希望能有這樣的結局。這是在告訴觀眾:不要因為你身上貼了某種標簽,譬如你是‘小三’,就因此沉淪,人是有能力作出尊重自己心靈和情感本質的正確選擇的——這就是創作者的方向。”
@葉珍蜜Mickey:#北京遇上西雅圖#平淡又深刻的愛情片,沒有夸張的煽情,沒有狗血夢幻的劇情……努力讓自己的肩膀更堅強,才有資格去見我愛的人,然后對他說,我准備好愛情從天而降了。
病征3:“我覺得電影真的太土了”
開方:保護真實性,防止出離感
在過去的國產愛情片中,男女主人公常常以社會精英的面目出現——設計師、CEO、留洋分子……他們穿著靚麗,出入各種高級場所,開著跑車,說話的時候常常帶著上流社會的語氣甚至不時夾帶點英語單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就是覺得他們很“土”。
薛曉路說:“其實,觀眾覺得土,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假。”而她在創作《北京遇上西雅圖》的過程中並沒有刻意避免“土”。“這個人該是什麼樣就什麼樣,說什麼話,穿什麼衣服,出現在什麼場合……總之,說人話,做人事,無限度地接近真實。”這種對真實的追求,從選演員的時候就開始了。比如Frank的女兒,薛曉路選擇的便是一個在海外生活過幾年的小女孩。“我們或許可以在國內找個小演員,她能比現在這個非職業演員演得更好,但是就算她把英語練得再好,觀眾在觀影的時候都會覺察出不對勁,從而對人物產生不信任感。”薛曉路引用好萊塢的一句名言:“電影是假的,但細節必須是真實的。”
@我王靖:其實即使嘴上恨恨地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可還是一邊淚流滿面一邊在心裡狠狠地偷偷期望著……蒼白的現實仍然難掩對遠處未知溫暖的向往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圖#
病征4:“這些主角只是比我好運”
開方:前后有反差,人物才動人
很多國產愛情片,男女走在一起看似因為愛情,實則更像是因為運氣——如果不是她無意中發現了他留下的紙條,如果不是多事的好友向他告密說她要結婚了,如果不是……如果他們最后能在一起,為什麼一開始卻不能?很多觀眾想不通。薛曉路說:“因為這些電影並沒有把人物的豐滿度做好。比如女主人公是一個有點二的大齡剩女,她會一直二下去,到最后,她還是這樣,只是她擁有了愛情。但是,真正成熟的愛情片,發生變化的並不僅僅是人物關系,還應該包括人物本身。”她舉例,《北京遇上西雅圖》就讓很多觀眾驚呼湯唯的“大反轉”。“有些東西必須變,比如她剛開始是個張牙舞爪的女人,這點最后收斂了﹔有些東西可以不變,比如她性格中一直有小女孩可愛的一面,到最后都仍然保存著。”薛曉路說。
還有一個重點,便是必須找到有能力表現人物前后反差的演員。“這類型的片子必須找明星擔綱,這是好萊塢成功的規則,就像《諾丁山》找了茱莉亞·羅伯茨和休·格蘭特。那麼,在中國我們應該找誰?我的傾向是從明星中找出對角色完成度更高的那一個。我找吳秀波並非因為他是‘師奶殺手’,而是因為角色是一個四十多歲正處於人生轉折期的男人,吳秀波很適合。”
@叫我華大叔: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圖》,就更喜歡湯唯了。看了吳秀波,覺得留胡子的男人一樣也很帥!
病征5:“中國的愛情片不會好看”
開方:尊重類型片,過程做完美
是不是中國人就做不好愛情片?薛曉路認為,如今的中國電影人更需要的是對待類型片的正確態度。“國內一些電影人,做類型片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很委屈,覺得這不就是商業片嗎?似乎一定要做藝術片才是藝術。但是,對市場來說,類型片真的是不可或缺的。美國市場有大量的類型片,每個類型都很完善。我們在做類型片的時候,不能貶低它,輕視它,必須研究類型,踏踏實實地把電影的品質做好。”薛曉路說,《北京遇上西雅圖》成功之后,很多人都問她的成功訣竅,而她最想說的卻無非是“心存敬意”四字。
對於愛情片,結局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過程。“有人說,《北京遇上西雅圖》結局很老套,對這種評價,我很無語。因為愛情片從來都不是讓你猜結局的,反正兩個人一定會在一起——這點我知道,你也知道。就像《007》電影,我們看他歷經艱險,但我們知道他最后一定不會死。對於愛情片,最重要的是他們如何走到一起的過程——這兩個人如此不搭,怎麼能走到一起呢?這才是觀眾看這種類型片的樂趣所在,也是我們的重任所在。”
@Alex-yang:#北京遇上西雅圖#拍得很有國際范,很適合目前國內觀眾日漸國際化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