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導演李安與主演蘇拉·沙瑪
圖為《主流—誰能打贏全球文化戰爭》一書的作者弗雷德裡克·馬特爾。
讀書新聞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第85屆奧斯卡的角逐中獲得多項大獎,越來越多的非歐美題材電影以及少數族裔導演和演員在好萊塢贏得主流地位。盡管世界電影產業還在美國資本控制之下,但電影內容和主流審美觀正在發生變化。無獨有偶,“鳥叔”的“江南style”風靡全球,雖然這還是半美半韓的文化符號,但其中包含的某種東方式的無厘頭還是獲得了西方的認同。也許騎馬舞的走紅只是美式文化的韓國版,但韓劇走紅伊朗、阿富汗也折射出美國一家獨大的文化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法國知名記者、學者弗雷德裡克·馬特爾的《主流——誰能打贏全球文化戰爭》一書,給我們一個西方但非美國的視角。作者採訪了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地眾多文化產業的運營者,傳遞出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上半場,美國如何全勝?
與真槍實彈的戰爭比起來,文化戰爭聽起來像是臆想的概念。然而,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產品貿易、文化生產的資本主義制度、創意內容的世界大戰、各種角色之間在軟實力方面的博弈、南北國家的文化侵蝕與限制等等方面,這場戰爭甚至比硝煙彌漫的戰爭更激烈、影響也更深遠。然而從世界范圍看,這兩場戰爭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美國處在主導地位。同樣,二戰以來的這場文化戰爭進行了近70年,美國算是最大的贏家。不過,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21世紀以來,文化戰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包括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拉美、其他新興經濟體等都在努力改變著美國絕對領先的局面。
美國文化,一個曾經被歐洲蔑視的符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逐步侵襲了全球。除了與美國經濟實力的伴生這一主因外,美國文化產業本身也展現了其強大的生命力。
電影業無疑在其中最為搶眼。美國人力圖讓全世界相信,大家之所以都愛看美國電影,是因為美國電影跟其他所有商品一樣都是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而贏得觀眾的。從彌爾頓的言論、思想市場競爭理論,到哈耶克以保持文化多樣的名義把市場視為文化的守護者,新老自由主義者都在為美國贏得文化戰爭勝利做著注腳,難怪好萊塢出身的美國總統裡根曾經是一個堅定的新自由主義者。
然而,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作者在2007年採訪了杰克瓦倫蒂,美國電影協會的前主席,他是一個完全不按市場規則出牌的生意人。這位曾經的總統通信和外交事務顧問是白宮著名的筆杆子。他並不懂拍電影或者演電影,然而卻是左右美國電影業的顯赫人物之一,從1966年起就擔任這一職務。之所以這樣都歸因於他執掌的協會是美國重要的院外游說組織,專門為美國電影業的巨頭們贏得政府的種種優待以及化解種種危機。
美國電影協會由六大電影公司派三名代表組成董事會,而主席專門負責協調在美國國會的活動,並時刻留心公共監督制度,執行著在全世界范圍進行調查的戰略計劃。這個在法律定義上獨立的非營利組織與美國政治權力之間存在親密的關系。當美國電影協會在華盛頓的工作不夠得力時,杰克瓦倫蒂就會使出“殺手?”:洛杉磯大本營及其雄厚的財力。比如,他會邀請國會權威人士或總統顧問出席奧斯卡頒獎晚會,與頂尖明星共進晚餐等等。這些權力人士也慷慨地為電影業提供了種種超越公平競爭的支持。無論是在與工會的談判還是建設院線抑或稅收減免,電影業在美國國內可謂千般寵愛在一身。更為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會和政府為了美國電影產品進入海外市場不遺余力,向各國政府游說或施壓,令其對美國電影開放市場,他們還促成一系列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海外並購,執行著“雙重標准,雙重行動”。如今,包括電影在內的娛樂業居美國出口的第二位。
美國電影協會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准政府”機構,負責在美國和全世界用電影的形式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如果說美國電影協會與美國政府、中央情報局或聯邦調查局沒有任何瓜葛的話,那麼就很難解釋美國電影何以在世界上具有如此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正是美國電影業的壟斷造就了美國在影像、夢想上的國際壟斷地位。
美國文化戰略重要的執行者——迪斯尼公司為我們分析美國打贏文化戰爭提供了另一方面的啟示。作者採訪了迪斯尼創意娛樂公司總監安妮。她用“超越生活”這個詞很好地闡述了迪斯尼的創意,他們力圖構思出一些超越背景、年齡、國度的人物,而這些人物很快會在全世界流行起來,並領導時尚的潮流。“我們的目的就是淡化藝術和娛樂之間的界限。”他們成功塑造出了在不同國度和環境生活卻有著驚人一致想法和觀念的形象,這些形象更像是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卻永遠大受歡迎的美國式英雄。無論是功夫熊貓還是阿拉丁抑或非洲草原的獅子還是海底的熱帶魚。
下半場,誰能取勝?
美國在過去幾十年贏得了文化戰爭的勝利,不過富有諷刺意味的是,他也同時給世界各國如何打贏下半場文化戰爭提供了經驗:借助政府權力打開國內外市場、促使文化產業形成壟斷、讓別人相信自己的價值是普世的等等,這些戰爭的武器和策略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掌握,各國也都在努力構建自己的夢想而不僅僅是追隨美國夢。下半場文化戰爭的關鍵將是美國能否拿出更有力的新戰略,同時各國能不能在美國的經驗上創造和傳播比美國夢更富有吸引力的夢想和價值。
作者採訪了非美國的主要文化產品生產國,也發現了不少令人興奮的啟示。首先是日本。日本是一個文化產業大國,但是他的產業重點在國內,大量的內部需求以及自給自足的創意產業,促使日本文化得以在本土很好地發展。這也解釋了雖然日本對美國電影進口幾乎沒有限制,但日本卻最能抵抗美式文化的影響。如果說文化戰爭上半場日本靠做強自己來成功抵御入侵的話,那麼下半場他們也開始關注如何用文化保証自己的在世界尤其是在亞洲的影響力,美國的成功讓日本認識到,真正的掌權者既要擁有傳播文化產品的工具,更要能夠生產出夢想。“日本要贏得在亞洲的軟實力戰略,不是通過戰爭或者武力,而是通過傳播日本的形象,讓日本變得酷起來。預示日本將從漫畫這一特殊行業開始,先重新征服亞洲,再征服全世界。”
風靡亞洲的韓劇是一個搶眼的文化產業奇跡,作者為了探究其中的奧秘採訪了《花樣男子》的制片人宋秉准。這位堪稱韓劇大師的音樂家把韓劇的成功歸結為儒家價值觀的勝利。“我們的連續劇非常符合亞洲人的價值觀。因為儒家思想在韓國根深蒂固,這不是宗教而是文化。”親情高於一切,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等等這些都是牢固的道德標准和倫理准則,在這樣的准則下展開故事,就能打動觀眾。同時,美貌是韓劇的另一主要標准,特別是男生的美貌,因為觀眾群主要是家庭主婦和年輕女孩。如《花樣男子》每個角色都是400個演員試鏡后才確定的。韓語是一個小語種,對它而言將劇情形式和劇作概念商業化比將電視劇本身商業化更有意義。事實上,韓劇形式銷售量是成品電視劇的兩倍多。這些形式的全球化和市場化展示出韓國文化產業的巨大魅力。
崛起於海灣戰爭的半島電視台在與美國的電視巨頭們的競爭中大放異彩。作者採訪了半島電視台的多位高管,發掘出了這個阿拉伯世界傳媒明星的成功秘訣:“向阿拉伯世界的所有政治派別提供脫口秀的平台。”脫口秀這道美國電視的“主菜”經過半島電視台的烹飪竟然在阿拉伯世界大獲好評,半島電視台駐布魯塞爾分社社長認為,他們運用節目中自由的言論和嘉賓主持之間的精彩爭論吸引觀眾。“我們做的並不完全是新聞,而是一種新聞秀,一場是我們保護本色的娛樂。”在卡塔爾政府和眾多阿拉伯富豪的強大支持下,半島電視台正在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媒體,尤其是它的英語台,讓那些習慣通過歐美主流渠道了解阿拉伯世界的人們耳目一新:真實的戰爭畫面、獨家的名人專訪,都讓半島電視台成功逆轉了與西方世界之間的試聽流向。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