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經驗、問題與路徑--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4期

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經驗、問題與路徑

王 菲

2013年04月07日16:4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通過國內幾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在培養國際傳播人才方面的實踐探索,試圖總結出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一些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國內高校﹔專業設置﹔理念創新

目前,我國的新聞傳媒教育已從單一的本科教育向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方向發展。改革開放前,隻有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廣播學院等幾家大學設有新聞系本科專業,發展到今天,全國已有新聞專業和傳播學碩士點數十個、新聞博士點十多個,每年培養新聞傳播專業學生上萬人。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對外交流合作亟需加強,國際傳播的作用日益明顯,在此背景下,須加大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力度,而國內部分以培養優秀國際傳播人才為重要辦學目標的高等院校都對人才培養模式作出不同程度的探索。

一、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主要經驗

(一)辦學模式的創新

國際新聞傳播高端后備人才的培養,需要辦學模式的創新。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這五所院校採用了一種新型辦學模式,有別於我國現行的新聞教育體制,且不同於西方新聞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式。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政府主管部門作為主導的前提下,有效調動各方資源投入來培養國家急需人才。為此,國內的諸多主流媒體都參與其中,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和中新社等6家媒體直接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從而解決了教育與媒體實際工作相脫節這一長期困擾教育部門的老問題[1]。而這5所院校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點,制定並實施具體有效的培養計劃。

(二)依托本校資源,發揮“外語”與“新聞”的優勢

國內高校依托本校的教學資源,目前已經形成了三種較為特色的教學模式,分別是“外語(新聞)”,“新聞(外語)”,以及“外語新聞”。其中,“外語(新聞)”模式的典型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他們偏重外語教學,學生入學后必須進行2年的基礎語言學習,然后採開始接觸各類用漢語或者外語開設的新聞實踐及新聞理論課。在此培養模式下,學生的語言水平能達到較高水平,借助這一優勢,並結合新聞知識,逐漸成長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而廈門大學採用的是“新聞(外語)”這一模式,在優秀的本科教學背景下,廈門大學尤其注重新聞專業課程以及人文學科課程的開展,因此,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深刻的人文基礎,該校國際新聞專業畢業生在國內眾多媒體中擔當編輯,記者,以及管理人員,在國際傳播領域作出巨大貢獻。

最后,“外語新聞”模式,即外語與新聞並重,其典型則為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入學后進行一年的外語學習,然后進入新聞相關課程的學習,高年級則加入國際新聞採訪、編譯、寫作等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去,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語言水平上要比普通的新聞專業學生要高,而新聞素養則比一般的外語專業學生要好,具備這種素質的學生往往深受新華社、國際台、人民日報社等大型媒體的青睞[2]。

(三)課程體系和評估體系的日益優化

眾所周知,課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基礎。高校必須要積極探索如何設置課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在課程體系方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這5所高校針對國際新聞報道的實際需要,在設置國際新聞傳播課程的過程中尤其突出英語新聞採編、國際新聞採編和多媒體採編等課程,將新聞理論、採訪以及英文寫作融於一體,使學生具備從事英語新聞報道的實際動手能力,且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為將來從事英文採訪與報道奠定基礎。

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的媒介界限日益模糊,新的傳播手段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傳媒迫切需要能熟練使用目標語言,國內外環境,以及融合媒介特征和綜合性採編方式的全能新聞人才[3]。為適應這種趨勢,國內部分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就設置了媒介融合和融合新聞等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旨在培養通曉新聞傳播理論和方法,掌握媒介融合規律,知識和技能,能夠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傳播問題,適應傳媒,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需求的高級傳播人才,開設《調查性報道》、《人物報道》、《新聞編輯》、《媒介融合與新聞實務》等主干課程。

另外,評估體系的日趨完善是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的保証。為此,不少國內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不再限定為純粹的學術性論文,它的形式也可以是對學生完成的新聞報道和實習實踐成果的研究報告。採用“學術型”與“應用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能使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四)師資隊伍向業內延伸

師資隊伍建設是關系教育發展和改革全局的先導性、基礎性工作,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是建立在復合型師資隊伍之上的。“與業界銜接、與學界銜接、與技術行業和相關專業領域銜接、與國際專業教育機構科研機構銜接”,是新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除了培養自身優秀的專業教師以外,聘請具有海外和進修經歷、外國專家、資深新聞工作者等為高素質應用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國傳媒大學稱得上是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典型,聘請新聞業內人士,或有過新聞從業經歷,同時具有較高外語素質的教師。此外,還聘請國內外各大新聞機構的主編,優秀記者,制片人,編導等舉辦各種講座,讓學生真正接觸到新聞界的精英,豐富其閱歷,為未來的新聞從業道路做好鋪墊。

二、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設置較為模糊

目前國內不少院校已開設國際傳播專業,而在教育部的培養目錄中並不存在這一專業名稱,有的在英語語言專業名下,有的挂靠在新聞專業名下,還有的則挂靠在中文專業名下[4],這一現狀並不利於國際傳播專業的發展。

(二)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

課程設置是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新興院校如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國際傳播類專業,包括播音與主持藝術(英語節目主持)、播音與主持藝術(法語節目主持)、播音與主持藝術(西班牙語節目主持)、英語(國際新聞)等專業,由於專業方向的特殊性,在課程設置上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並沒有將外語與新聞課程實現融合,充其量只是疊加在一起。由於該專業培養掌握本專業相關理論與語言技能,熟悉對外傳播規律,能夠熟練運用外語、漢語兩種語言從事播音與主持及語言文化交流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因此,學生的外語語言技能培養不能忽視。同時,新聞傳播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也要加強,但在實際課程設置中,這兩大模塊並沒有有效融合,由於沒有統一的專業導向,在實際操作中給“外語+新聞”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帶來了難題。

(三)師資力量相對匱乏

師資隊伍建設是優化課程體系和專業設置的關鍵,也是一所大學存在的根基所在。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求其教師隊伍具備不同的學科及專業背景。從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所配備的師資隊伍上來看,畢業於綜合性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或者應用語言學專業的博士或碩士仍佔據多數,他們的外語水平高,專業知識扎實,但是缺乏新聞傳播理論知識及實踐經歷,而真正具有媒體工作經驗,同時又具備較高外語水平的教師並不多。這不僅導致教育與實踐相脫節,國際傳播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也不能及時充實到課程體系中去,課程的前沿性和實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

三、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路徑

國際傳播人才已被國家廣電總局《廣播影視“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列為我國未來廣電行業第三大緊缺人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專業設置問題的路徑:樹立“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的理念,提高專業課程內涵和質量

高校應將學科與專業同步發展,“將專業建設的系統工程納入學科建設規劃,並通過政策、制度創新,形成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互動機制,促進學科建設的優勢資源有效地為本科專業建設服務,通過學科建設提升專業水平,構建品牌專業,提升專業的社會聲譽與競爭力”(唐紀良,2008)[5]。

(二)課程設置問題的路徑: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基礎。高校必須要積極探索如何設置課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國際傳播專業過於雜亂,需要主管部門統一規定教學大綱,培養體系以及培養目標等,以提高該學科的專業性和層次性。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對學生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以及國際視野的提高

此外,要順應媒介融合趨勢,拓寬專業口徑,有效加強課程內容的融合[6]。媒介融合趨勢對國際傳播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適應性。另外,為順應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需要,要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國際傳播人才是建立在扎實的中外文語言文字能力基礎之上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中英文口語表達與文字組織能力是決定學生是否具備從事國際傳播業務能力的基礎與根本。同時,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知識、人員的國際流動,教育的國際合作等等都使得如今的高等教育必須樹立開放辦學的理念。

基金項目:本文是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資助的院級項目:“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j1002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菲,女,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國際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教學法,國際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1] 胡芳,高曉虹.論新時期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應具備的三種基本能力[J].現代傳播,2009(5).

[2] 張毓強,尚京華,唐艾華.中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歷史沿革[J].當代傳播,2010(4).

[3] 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四大基礎元素的構建[J].國際新聞界,2007(7).

[4] 劉笑盈,趙卓倫.關於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J].對外傳播,2012(2).

[5] 唐紀良.“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動因與路徑[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6] 吳雷.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理念創新:基於課程建設的思考[J].東南傳播,2012(10).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