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播綜藝節目進入大片時代 專業"大制作"更易成功--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季播綜藝節目進入大片時代 專業"大制作"更易成功

2013年04月07日07:23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在版權可以引進、創意可以抄襲的季播節目競爭的年代,成本的投入、制作的專業、環節的緊湊成為其能否在同類型節目中勝出的關鍵。《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曾表示,“季播節目的競爭已經進入大片時代”,即在大量的、同質化的季播類節目本土化的過程中,專業的“大制作”更易成功。從《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再到被業界廣泛看好的《星跳水立方》,都無不奉行著“大片”制作模式。

  “成本高、專業化”是這類節目的兩大特點。以《中國好聲音》為例,四把轉椅都是從荷蘭空運,每把椅子的造價高達80萬人民幣﹔節目組專門聘請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響總工程師金少剛作為節目的音響總監,聘請了王菲專輯的錄音師李軍來負責錄音,現場錄音則採取了34個音軌來記錄,全部16個機位,每期總共錄像1000多分鐘,剪輯成90分鐘播出帶……這些技術上的嚴格把關,在以往任何一檔中國真人秀節目中都是看不到的。

  據了解,《中國好聲音》在音效方面和舞美的投入各佔50%的比重,而現在許多選秀和綜藝節目,約80%的費用則是花在舞台燈光等方面,20%的費用花在音效方面,從這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節目組對音效技術方面的重視。有網友還曾以吳莫愁的成名曲《Price Tag》為例,其在《中國好聲音》成名后,曾受邀參加《夢想合唱團》,並在該節目中再度演繹了這首歌,但是現場音效出來后確實是單薄的。通過比較,不難看出《中國好聲音》團隊對於音樂質量的精雕細琢是走在同行業前面的。

  而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我是歌手》同樣如此,雖然有“觀眾很職業”、“設計感過強”、“歌手多自嗨”等諸多的質疑之聲,但節目的硬件花費卻也是名副其實的“大制作”。據了解,現場的全套音響設備費用高達數百萬,且是張學友演唱會的標准配置,把上萬人演唱會的設備搬到演播廳供幾百人享受,“奢侈”投入帶來的是“完美”的效果。可以說,過氣歌手們在這檔節目中重煥生機,硬件設備的給力功不可沒。

  “專業化”除了包含硬件設備的投入,還有節目理念和細節設置等“軟件”方面的專業化,這點在《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中都有,在《星跳水立方》中也有。

  記者曾參加過一期《星跳水立方》的錄制。在錄制之前,記者其實並不看好這類型的節目,首先,操作性的難度或許會讓節目缺乏看點﹔再者,明星們是否願意冒著危險參與是個問號﹔第三,或許只是一味地刺激視覺,其他並無太大價值。

  然而,在錄制現場,從動作選擇、評委打分到比賽的整個流程,與專業的賽事相差無幾,只是明星們的動作比較初級而已。但他們訓練過程中表現出的膽怯退縮、到逐步地克服恐高障礙、再到掌握動作要領、奮身一躍,觀眾能感到他們在一點點進步。在一個陌生的領域,他們不是明星,他們也是普通人。正如江蘇衛視副總監王培杰所說,“雖然《星跳水立方》展現的是明星,但也有 平民化 的色彩。節目中,明星們放下身段學習新東西,接受觀眾的檢閱,在競技台上,他們比的不是專業的唱歌、跳舞,像普通人一樣相互競爭,展現自己訓練的種種艱辛,通過跳水台的努力証明自己,也傳遞正能量。”節目中,“勵志”一詞無需言語表達,現場觀眾便能感同身受。

  除了“專業”之外,還有“精彩”,整個節目如同跌宕起伏、懸念叢生的“情節劇”,結局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到的過程:場外花絮的輕鬆好玩與場內比拼的緊湊刺激,形成強烈反差,整個現場有笑點、有淚點、有尖叫、有嘆氣……毫無“職業觀眾”的做作,隻有普通觀眾的真情流露。

  相比之下,同檔期播出的另一檔同類節目《中國星跳躍》在專業性上就稍遜一籌,該檔節目明顯側重娛樂性。曾經對兩檔節目都觀看過現場錄制的同行記者稱,“相比之下,《中國星跳躍》的節奏散漫、略顯山寨。”不過現在觀眾的審美品位也很難把握,正如“雷劇也有高收視”屢見不鮮一樣。兩軍對壘,誰更能吸引觀眾眼球、贏得業界好評,播出后將見分曉。(馮遐)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