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中的同性戀亞文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4期

邊緣人群的主流化呈現——

美劇中的同性戀亞文化

黃 康

2013年04月08日14:1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從“外形、身份和地位”、“性別認同、婚姻”、“出櫃問題”、“生育問題”和“艾滋病等疾病問題”這幾個方面分析美劇中的同性戀亞文化呈現,發現美劇因其以市場為導向的價值觀使得其對“同性戀”這一邊緣群體的呈現表現出了融入主流文化的特點。

關鍵詞:同性戀﹔亞文化﹔文化研究﹔美劇﹔電視

同性戀對於現代人已經不再陌生,這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群體和話題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一直延續至今,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同性戀話題一直以來受到文學、繪畫、電影等藝術形式的關注[1],而電視劇這一藝術形式從其產生開始,就因其大眾化和普及性的特點而逐漸成為通俗文化的代言人,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美劇因其精良的制作,引人入勝的劇情及超高的收視率成為影響度最深、影響面最廣的電視藝術形式之一。同性戀亞文化是美國社會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在內容形式多樣的美劇中,同性戀角色並不鮮見,甚至部分美劇的主角為同性戀,其故事情節也是針對同性戀而展開。根據美國同性戀反詆毀聯盟(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每年發布的“同志上電視”(Where We Are on TV)的年度報告,在2010~2011年,所有美劇中的近600個角色中,同性戀或者雙性戀角色增加到23個,佔總數的3.8%。從數據上來看,可能會讓人形成一種邊緣文化大行其道,同性戀進入核心領域的假象,但是實際情況卻是,他們的形象仍然是根據佔主導地位的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來建構的,在面向更大規模和更無差別的受眾的電視銀幕前,他們往往以正面的、值得同情的形象與主流文化相契合,而現實社會中同性戀群體的潛在問題隻有一小部分能最終進入觀眾的視野。

一、外形、身份與地位的呈現

美劇中的同性戀角色中,演員大都高大英俊,是社會經濟地位非常高的人士,他們從事著律師、醫生、警察等受人尊重的職業,擁有非常高的品位,同性戀角色的社會關系也非常和諧,身邊的朋友、同事們對於他們是同性戀的事實也泰然處之。作為非常受同性戀人群歡迎的美劇《絕望主婦》中的一對常駐角色,BOB和LEE在劇中是一對男同性戀伴侶,BOB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律師,一個人的收入足以使他和他的伴侶LEE住在郊區昂貴的別墅裡,而LEE在劇中是一位房產經紀人,工作時間非常自由,他大部分時間花在與鄰居主婦們聊天上了。此外劇中多次表現他喜歡看音樂劇而BOB喜歡看足球的矛盾沖突,通常他們解決這種矛盾的方法就是,BOB去和他們的男性鄰居們一起去看球,LEE則和主婦們去看音樂劇,這樣的劇情編排除了表現LEE的高品位外,這也表現了他們被鄰居們的接納的事實。此外美劇《兄弟姐妹》中的同性戀角色Kevin和BOB一樣也是一位白人律師。美劇中的大部分同性戀角色之所以設置成社會經濟地位高的,有著正統職業如律師、警察、醫生等的白人,無非是為了契合美國人心中正統男性的標准,進而從外形與社會地位上實現同性戀人群的主流化呈現。

二、身份認同、婚姻

有學者認為,電視加強了性別特質、家庭角色、消費習慣和特征的社會刻板塑造[2]。對於同性戀群體來說,這是一個在社會上刻板印象非常嚴重的一個群體,同性戀的“娘娘腔”就是之一,而在美劇中呈現的“娘娘腔”類型的同性戀角色也有著可觀的數量,美劇《丑女貝蒂》中的同性戀角色Mike、《設計人生》中的Carter都是喜歡翹蘭花指,聲音尖細,舉止行為非常女性化的角色。同時在劇中,他們也是非常自信的角色,驕傲地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展示他們自己,所以美劇中的“娘娘腔”角色可以說既是社會刻板印象的反應,又被編輯們進行了細心的處理,使得觀眾們在欣賞電視劇的同時不會與既有的認知產生沖突。在美劇中成對出現的同性戀伴侶中,大部分都是一位陰柔,一位陽剛。美劇《絕望主婦》中的伴侶BOB和LEE,BOB被描繪成一個絡腮胡,身材高大的傳統男性形象,而LEE則要瘦小一些,而且皮膚白皙,舉止溫柔,他和BOB在一起就像一個小女人形象一般,LEE作為男性的陽剛被取而代之,婚姻歷來都是男女結合的制度,隨著各種權利運動的興起,人們的道德觀念日益趨向多元化、自由化,加之現代婚姻中“丁克”現象的出現,以繁衍為目的的傳統婚姻式微,社會對於同性婚姻包容程度加大,於是同性戀者作為一個小數群體,也開始追求結婚的權利,美劇對於這類情況也有體現,《兄弟姐妹》甚至有好幾集是講同性戀角色Kevin和Scott籌備同性婚禮,和婚禮的盛大場面。美劇如此也是為了契合異性戀為主導的社會的一夫一妻的婚姻觀和性別觀。

三、出櫃問題:父母、家庭能否接受

“出櫃”的意思是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僅用來承認自己的是同性戀。“出櫃”問題是同性戀群體要面對的非常嚴重的挑戰,即使在美國社會,如何讓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接受自己是個同性戀的事實也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從美國建國之初到現在,人們普遍都信仰基督教,而同性戀在傳統的基督教教義中是不可容忍的行為,所以美國民眾也普遍反對同性戀行為。隨著工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性革命的興起,同性戀團體、女權主義等少數團體進行權利斗爭,催化了人們思想的解放,人們的性道德和觀念開始變得自由化和多樣化[3]。這些變化同樣反映在美劇當中,而且不少美劇對於這方面的呈現都有一個歷時性的特點,在美劇《兄弟姐妹》中的同性戀角色Soul他是在年近60才向家人公開他是同性戀這個隱藏在心中數十年的秘密,他之所以選擇晚年出櫃,原因是在他年輕時的社會不能容忍同性戀這種行為,劇中多次閃回Soul年輕時的掙扎,他不願父母傷心,害怕鄰居們的目光,他最終還是選擇保守這個秘密,直到近年來對同性戀群體越來越寬容的社會環境的出現,這個保守了多年的秘密才得以讓家人知道,可是他父母都已經去世了,可以說Soul這個多少有點悲劇性的角色,既襯托了該劇中另一對同性戀伴侶Kevin和Scott他們能生活在這個開放的時代裡的幸福,也反映了美國社會數十年來的改變,對於同性戀看法的變化。在美劇《絕望主婦》中,當Bree得知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時,她難以置信,甚至認為是處於青春期的兒子的叛逆行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她也開始理解他,支持他,表現了一位同性戀母親從掙扎到接受再到祝福兒子幸福的歷程。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劇中很少出現父母對於出櫃的子女不支持的情況,他們大都表現除了理解和寬容,這或許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可以讓電視機前有同樣問題的父母們知道,原來面對出櫃的子女,也可以會有溫馨的結局的,這也體現了電視的撫慰功能。

四、生育問題

雖然傳統婚姻中的繁衍后代的目的式微,但是孩子對於一個完美家庭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有非常多的美劇將同性戀伴侶的生育問題作為一個情節高潮來展示,此類情節也非常的類似,主要是表現領養兒童或者人工受精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以及他們在處理這些問題上的沖突。《絕望主婦》中的同性戀伴侶BOB和LEE也想要孩子,女主角Gaby差點成了他們的代孕媽媽,最后他們選擇了領養,整個過程還算順利,而《兄弟姐妹》中Kevin和Scott曾經嘗試過通過人工受精擁有自己的孩子,該劇展現了他們從代孕母親的選擇到精子的提供者再到人工受精不成功整個過程中的巨大分歧與矛盾,同時也表現了同性戀家庭擁有下一代的巨大困難,最后他們選擇領養了一個10歲的女孩。非常戲劇化的是,其實他們的人工受精是成功的,只是代孕母親不忍心將自己懷胎十月的孩子交給Kevin和Scott,她隱瞞了自己懷孕的事實,跑到另一個城市把孩子生下來並准備自己撫養,當Kevin和Scott知道這個事實的時候,他們既憤怒又高興,而他們領養的10歲的小女孩也知道此事,她錯誤地感覺她的兩個父親對她疏遠了,於是開始表現出了各種非正常的舉動,比如不上學,孤僻不說話等。此刻,因為生育問題,這個同性戀家庭亂套了。這部美劇所展現各種矛盾對立既反映了同性戀家庭孕育下一代的艱辛,也反映了人工受精,領養兒童等非常有爭議性的社會問題。

五、艾滋病等疾病問題的呈現

作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同性戀者,無論美國還是中國社會上的很多認識都是直接將同性戀等同於艾滋病,同時,艾滋病也是社會對這個群體的恐懼最大的來源之一。所以因為這個主題的敏感性,大部分美劇在涉及艾滋病這個話題上劇情都是簡單處理,甚至鮮有涉及。而僅有的幾部涉及艾滋病話題的美劇也盡量把劇情沖突安置在不同的年代,在美劇《兄弟姐妹》中,五十多歲才出櫃的同性戀者Soul偶然得知他曾經有過一夜風流但因世俗看法而沒有走到一起的伴侶患上了艾滋病,這個消息如晴天霹靂一般讓他難以承受,連續多日他都生活在對於艾滋病的擔憂當中,最終他選擇了去抽血驗証,當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后,他卻表現的非常平靜,他選擇出櫃后跟感染他的男友在一起生活,直至終老。該劇雖然涉及到了艾滋病與同性戀這一敏感題材,但Soul的悲劇性卻被編劇或多或少的歸結為Soul年輕的那個時代對同性戀群體的不包容。並且呈現給觀眾的同性戀艾滋病患者也是兩個因時代而生遺憾的耄耋老人,觀眾的感覺或許是譴責那個時代,而對兩位老人,他們或許更多的是同情。大部分美劇之所以沒對艾滋病與同性戀群體進行過多的描繪,原因是一方面因為該話題的敏感性,其中的界限很難把握,如果處理地不好,或許會招來美國同性戀組織的抗議,而美國的同性戀團體是非常影響力的。另一方面,正是由於美劇對於同性戀全體的主流化的呈現方式,諸如艾滋病等非公眾主流的話題也就鮮見於銀幕了。

同性戀人群越來越多的從以往的陰暗角落走出來,開始向整個世界大聲的表達自己的訴求,而好萊塢則在這一運動中義不容辭的承擔起了旗手的角色。但是高度產業化運作的美劇,以收視率為核心的理念使得美劇對於同性戀問題的表達必須採取溫和的方式的同時,又要有戲劇化的沖突融入其中,而主流化敘事框架下的情節就非常符合這點要求。所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美劇中的同性戀群體是與主流文化接軌的同性戀亞文化。社會建構理論認為:“媒體不僅反映現實,而且塑造現實。”美劇以一種將其融入主流文化的理念選擇性地建構了同性戀這個群體的“社會知識”和“社會影像”,美劇觀眾們透過這些影像或許會認為,他們(同性戀)沒什麼特別的,就此電視完成了它“旗手”的使命,同時也得到了諸如同性戀反詆毀聯盟等美國同性戀組織的贊賞。

(作者簡介:黃康,男,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媒體與社會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倩,吳佩英.華語同性戀電影敘事方式之演變[J].延安大學學報,2005(2).

[2] 陶黎寶華,邱仁宗.價值與社會[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 孫媛媛,論美國同性婚姻合法性[J].法制與社會,2008(3).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