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專題節目,其體現時空的廣闊,內容的豐富和手段的巧妙,是贏得受眾的先天優勢因素。在保持專題節目的新聞性和社教作用的同時,想盡辦法增強藝術性,是每個電視人的責任。文章結合實踐和體會,將電視專題節目的藝術特點加以順列,一起共析。
關鍵詞:電視專題節目﹔創作觀念﹔節目類型﹔採訪拍攝﹔語言運用
電視專題片的基本特征是新聞性較強,反映當前重大新聞事件或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有明顯紀實風格,不允外加虛假操作,但同時講究藝術性。電視專題片與電視新聞一樣,強調報道詞與畫面的有機組合,通過抓住受眾的收視欲望,誘使觀眾欣賞我們的節目,應該作為電視專題節目的一個追求。那麼,如何拍攝具有藝術創意的電視專題片呢?以下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專題片創作觀念
專題的創作是以人為主題的。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電視專題節目擔當著翻面、發掘這本書道德責任。專題片《遠在北京的家》寫農村姑娘進城當保姆,既有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又有艱辛與不安。《龍脊》寫貧困偏遠山區人民對知識的強烈渴望。《藏北人家》以油畫般畫面介紹了藏民安靜、安詳的生活……人在專題片裡是主體,是直接的主角。
專題節目在創作中要世俗化。回歸世俗、本真成為時代潮流,世俗是一種真實之美。專題節目的世俗化表現為平民化、生活化、普通化。
情感是專題節目的創作核心,創作者必須身入、心入、情入,深刻體驗和發掘情感。情感的表達方式,主要有細節、空鏡頭、特寫、慢動作、定格等。
專題節目成為高品位電視文化代表,知識構成其文化意識基礎,發掘深意文化則揭示文化意識本質,而節目中文化意識的顯示首要的是關注人。
思辨意識使專題節目有重量,而觀眾也需要思辨。思辨,哲理的表現在專題片裡必須形象化,應與情感相結合。
二、藝術專題節目的類型
當下,電視文藝專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寫實類電視文藝專題、介紹賞析類文藝專題以及創意類電視文藝專題。
首先我們要提到的寫實類電視文藝專題節目是報道類文藝專題。這一類型文藝專題主要以報道文化藝術界的創作、演出和活動等為主要內容。表現形式則是以新聞報道的形式,採用直接取材的方法獲取客體對象的圖像聲音素材。例如中央電視台《幕后》欄目,就做過諸如《“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幕后故事》、《2009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幕后故事——老馬放歌春晚》等等,具有新聞性與藝術性雙重屬性,並對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的報道和闡釋,具有深刻性和豐富性。
其次是訪談類文藝專題。這類節目不以文藝的本體為反映的對象,而是以評價、介紹文藝現象為主,它的界定必須是對有關的文藝活動進行訪談,而不包括與文藝無關的內容。例如《電影傳奇》中以中國式愛情為主題的訪談節目,就圍繞了中國早期愛情電影《廬山戀》以及日本電影《生死戀》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對劇中主角、導演、配音進行了採訪,回放電影的相關片段,講述當時幕后的一些有趣的花絮,使節目既有深度又有一個輕鬆的氛圍。
再次是人物類的文藝專題。這類專題的對象集中在文化藝術界的人物上。用各種藝術手段對人物進行塑造和深入了解,例如中央電視台的《人物》,就是一檔很好的介紹文化藝術界人物的文藝專題欄目。
第四是作品介紹類文藝專題。對某一個或某一類文藝作品進行較為全面而集中介紹的專題節目。當然這種文藝專題運用的電視手法較為單一,涉及內容也比較淺。
第五是賞析類電視專題文藝,它不僅僅對作品進行展示和介紹,更深入作品內部,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使觀眾對作品的藝術特點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這一類節目多以主持人或嘉賓、編導演進行介紹和賞析,把富有藝術性強的文藝節目,提供給觀眾欣賞。《於丹談游園驚夢》就是賞析類電視專題文藝的精品,它以於丹對《牡丹亭》的精彩賞析為主題,輔以拍攝精良的情景再現以及布置巧妙的現場氣氛,使其既具知識性又具觀賞性和娛樂性,更弘揚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第六是創意類電視文藝專題。它是指在生活基礎上,滲透創作者濃重的主體意識,具有較強的創造意識的電視節目。它注重美的發掘,注重情感抒發,注重人生哲理的探求。這類電視文藝專題多以藝術片的形式展現,配以優美的畫面和解說詞,達到傳達美、情、理的要求。例如《朝陽與夕陽的對話》、《洛陽牡丹情》、《蘇園六記》等,都是優秀的創意類電視文藝專題。
三、採訪拍攝藝術兩種基本方式
在電視專題片的採訪中,常見的採訪的形式按時空特點來看,主要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隨機時空的採訪。“隨機時空”,就是編導來到主人公的現實生活空間通過跟蹤採訪獲得的主人公的講述,即在一定的情景中完成的採訪。這種採訪方法,就是不打擾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被採訪人一邊進行著正常的生活,一邊接受採訪。觀眾將在一個連續的沒有中斷的生活過程中傾聽採訪內容。這種採訪方法,易於創作良好的情緒氣氛,使觀眾感到親切、真實、自然。另一種採訪形式就是獨白時空式的採訪。“獨白時空”指的是由創作者刻意營造的,不屬於主人公日常現實生活空間的時空﹔能運用色彩的強烈反差和光線勾勒主人公輪廓,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於人物的面容、神態、眼神、穿著以及所講述的內容上,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益於塑造人物形象。在拍攝階段,應當充分發揮影視攝影的可視性、運動性、紀錄性和創作過程的一次性等藝術特性,調動利用構成視覺形象的各種因素和方式,體現創作構思。如光線造型元素、運動造型元素、光學造型元素、色階造型元素、構圖造型元素等。在實際拍攝階段,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大膽即興創作。
大部分電視專題片的征服手段無非是這麼兩種,一種是“思辨”型的,靠以理服人﹔另一種是“動性”型的,靠的是以情感人。而無論是哪一種類型專題片,其所有的內容也都必須服務於觀點。所以在收集材料和運用材料的時候,講究材料與觀點所統一[1]。在節目展示過程中,以理服人的,要有充分的論據加以証實,以情感人的,要有充分的細節加以表露,這是最基礎和最根本的。但闡明觀點后,用一至三個論據証實觀點,讓人看了后會有助於加深理解,如因觀點正確而?嗦起來沒完,把節目過火了,也同樣會成為敗筆之作。同樣,以情感人的東西也是這樣,沒完沒了的細節表露,也會使人產生厭煩的感覺,所以,通過抓住受眾的收視欲望,誘使他們的欣賞我們的節目,應該作為電視專題節目的一個追求。
四、語言運用藝術
對於電視專題節目來講,解說詞一直是節目的主要因素。因為電視是用來交流的,所以說無論是新聞類的節目,依據表述來滿足人的好奇欲望,還是社教類的節目,通過客觀現實的表露來給人以啟示,其交流手段的重心仍舊是語言。所以有些行家始終把解說詞的分量看得很重,七分在寫,三分在拍,就是這個道理。
(一)抒發創作者的主觀情感
解說詞常常用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情感。我國早期的不少電視片都十分重視解說詞的抒情作用。在其他大型系列電視片,如《話說長江》、《話說運河》中,具有鮮明的主觀抒情特質的解說詞也是俯拾即是。在《話說長江》第25回“走向大海”,創作者便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選擇了直抒心意的解說詞:“長江,偉大的長江,你的浩瀚而甜蜜的乳汁,養育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長江,偉大的長江,你流經神聖的中華大地,你多次奔流在億萬中華兒女的心上。”然而,這類作品容易產生解說勝過畫面的傾向。文字的文學性過於突出,反而妨礙了它與畫面的融合。在畫面不足以負載如此強烈的情感的情況下,文字很容易流於傷感和矯情。為了避免抒情的空泛無力,應該學會借助具體的情節、故事、細節,為情感找到具體的形象、載體。這和古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道理是一樣的[2]。
(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除了表現自我,解說詞也能夠深入人物內心,表現復雜微妙的心靈世界。詩人裡爾克曾說,人類的內心世界比廣袤的宇宙還要廣闊。然而,正如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言,電影隻能接近人類的內心生活,而文學則能直接描寫人類的內心生活。確實,面對人類復雜的心靈,畫面總是顯得有勁使不出,而作為思維直接現實的語言則能直接描寫它。在《雕塑家劉煥章》中,陳漢元對電視片的文學性作了大膽的探索,試圖使之更深刻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直接模擬人物的口吻寫作解說詞,使解說具有鮮明的主觀抒情性,創造了一種“獨白”式的解說詞風格。在這部片子中,解說的內容和形式都成了人物內心的直接外化[3]。
(三)升華畫面
解說詞的表現作用突出地體現在提高和升華畫面,賦予它詩性品格和哲理內涵。一是提倡通俗,想盡一切辦法讓人抽象的東西通過具體的、形象的描述讓廣大受眾理解。二是提倡精煉,能一句話說明白的、別用兩句話,能一個詞說明白的、不用兩個詞。三是提倡不拘一格,怎麼表達自然充分,就怎麼表達,怎麼說讓人聽著順暢就怎麼說。四是反對刻意的宣泄和嘩眾取寵,現在有些記者受文學作品影響,總是模仿人家搞“特色”、“風格”,結果弄得不倫不類。總之,語言的靈活,目的是為節目服務,能夠達到讓觀眾聽著順耳的目標,才應是真正追求的效果。
五、結 語
電視專題節目的藝術表現是一種人為的技巧運用,應該是當前電視人注重研究的課題。因為與其他特殊相比,表現程度的誘惑性更具有人的因素,藝術表現本身一詞始用於學藝界,泛指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如何適度地塑造人物的自然和心理形象,那麼在做電視節目過程中,這種藝術表現的適度掌握,需要電視人首先研究的是受眾的心理學,在實踐中多與受眾交流、捕捉大部分人的欣賞心理特征。所以,通過抓住受眾的收視欲望,誘使他們的欣賞我們的節目,應該作為電視專題節目的一個追求。
(作者簡介:區茵,女,玉林師范學院教師,新聞學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文化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1] 林少雄.紀實影片相關概念辨析及影響“紀實”的幾個要素[J].江蘇社會科學.2010(6).
[2] 唐淨欣.故事類電視專題節目的故事結構與受眾心理需求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 馬曉虎.中國西部電視專題片的創作與發展[D].西北民族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