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播》“變臉”對地方台的啟示--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4期

央視《新聞聯播》“變臉”對地方台的啟示

陳盛開

2013年04月08日14:3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央視《新聞聯播》是全國乃至全球收視人群最多的新聞類節目,它的一舉一動都具有“風向標”意義。自從2012年下半年以來,央視《新聞聯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改版后的央視《新聞聯播》更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更“接地氣”、更有親和力和活力,一改過去較為嚴肅、拘謹、呆板的形象,被稱之為《新聞聯播》的“變臉”。目前,中央出台八項規定要求改進工作作風,而央視《新聞聯播》的成功改版為地方台《新聞聯播》的改版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央視《新聞聯播》改版﹔中央八項規定﹔地方台《新聞聯播》﹔民生

中央電視台(以下簡稱“央視”)的《新聞聯播》自從1978年1月1日開播以來,到今年剛好整整35周年了。長期以來,《新聞聯播》給人一種大氣、嚴肅、拘謹、呆板的印象,但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自從2012年下半年以來,央視《新聞聯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被稱之為《新聞聯播》的“變臉”。貼近民生,著重百姓訴求,回歸平民視角是此次改版的一大特點,這種更“接地氣”的改版給人一種清新扑面的感覺,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據統計,1月1日至5日,央視《新聞聯播》平均收視率與2012年相比上漲了24.32%[1]。

一、央視《新聞聯播》改版亮點紛呈

央視作為國家級電視台,而《新聞聯播》又是全國乃至全球收視人群最多的新聞類節目,它的一舉一動都具有“風向標”意義,因此關注央視《新聞聯播》改版,這對地方台今后的《新聞聯播》節目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縱觀央視《新聞聯播》此次的改版,有幾個突出的亮點:

1.時政新聞“少短實。由於承擔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釗、政策,和報道國家領導人公務活動的重任,因此,一直以來,央視《新聞聯播》非常注重國家領導人公務活動的報道,以致在民間有:《新聞聯播》“前面十分鐘,國家領導人很忙,不是出國,就是下鄉……”的印象。這種固定的播報和宣傳方式,隨著如今資訊的發達和受眾需求的提高,越來越吸引不了大眾的關注。令人驚喜的是,這一切正在發生改變,特別是中央出台了改進工作作風“八項規定”之后,國家領導人帶頭倡導、率先垂范。據統計,2012年12月份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相關活動的新聞隻有19條,而且長度、文稿也有所變化。如2012年12月13日報道習近平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雖然作為頭條,但沒有導語,隻有正文,長度25秒,文稿97個字,而且出現了網絡潮語“正能量”。同樣,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公務活動報道也顯著減少和簡短。2012年12月11日的央視《新聞聯播》報道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會見美國副財長隻有15秒,隻用了兩句話說明雙方已會面並交換了看法。據統計,2012年、2013年元旦至1月20日期間的《新聞聯播》對比當中:2012年,國內時政新聞時長3小時41分42秒,佔全部新聞總時長的39%,國際新聞長1小時26分18秒,佔15%,余下國內其他報道長4小時20分30秒,佔46%。2013年,國內時政新聞時長為1小時31分52秒,減少了近一半,佔全部新聞時長的16%,國際新聞時長為1小時53分9秒,略有上升,佔20%,而國內其他新聞的時長增長到了6小時零10秒,佔全部新聞總時長的64%[2]。從對時政新聞報道進行“瘦身”,顯示出《新聞聯播》報道要以“簡朴求實”為要,避免“假、長、空”,而要力爭 “短、實、新”。

2.突出民生更“接地氣。以往央視《新聞聯播》中對民生的報道較少,報道又以“百姓生活在幸福當中”為總基調,回避群眾生活或改革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也與央視作為官方媒體要正面宣傳引導的定位有關,但給觀眾的感覺就是似乎與自身生活有所脫節。自從開展“走基層”活動以來,民生新聞不斷進入央視《新聞聯播》的版面。如果說2012年國慶期間的“你幸福了嗎?”街頭調查採訪和桂林文氏4兄弟尋找母親是央視《新聞聯播》改版的小試,那麼2013年后的全新改版則是大膽嘗試,明顯加重社會民生類的比例。1月2日,《新聞聯播》播出“生活服務台”專題,內容是“冬季雪天路滑,駕車有技術”,向觀眾介紹了幾項雪地開車的注意事項﹔1月3日,石家庄“豆餅大叔”姚彥君在《新聞聯播》中亮相,1月4日《新聞聯播》頭條關注成都曹家巷拆遷,時長近6分鐘。而1月12日的《新聞聯播》更是頭條開始一連五段關注全國多個城市的霧霾天氣,直到19時7分59秒才播出第二條新聞,這樣的播出時長幾乎佔了昨天整個《新聞聯播》的三分之一。播報內容有:“我國多地霧霾籠罩”、“新聞背景——PM2.5的危害”、“霧霾天氣影響人們生活”、“專家解讀:霧霾天氣形成原因”和“編后話:既然同呼吸 那就共責任”。此后,《新聞聯播》更是開始了連續7天關於PM2.5的追蹤報道。7天裡,《新聞聯播》關於霧霾和PM2.5的報道累計時長34分57秒,平均每天4分54秒。央視《新聞聯播》這種“突出民生、貼近民生,回歸平民視角、正視問題”的大膽改版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被認為更加“接地氣”,收視率同比2012年也提升了兩成以上。

3.頭條編排注重新聞時。央視《新聞聯播》以往的頭條新聞除了國家領導人的公務活動之外,就是一些總結式報道,往往新聞時效並不突出。在如今時政新聞減少的情況下,央視《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更加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會選取大眾關注的重大事件或涉及廣大群眾利益的新聞作為頭條報道,而且更加注重新聞時效。如2012年12月26日的頭條 “京廣高鐵今起運營”, 2013年1月12日的頭條“我國多地霧霾籠罩”,2013年01月21日的頭條“中央財政超千億元支持糧食生產”……這些頭條新聞都是發生在當天國內的新聞熱點,與群眾利益密切。在這次改版當中,央視《新聞聯播》還大膽打破該欄目多年不變的“先國內,后國際”的慣例,將世界關注的國際事件編排在頭條,如美國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學當地時間2012年12月14日發生槍擊案,造成至少28名人員喪生的重大傷亡,這起校園槍擊案新聞則成為了央視當日《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讓國際新聞成為頭條新聞在《新聞聯播》歷史上較為罕見。上一次還是在29年前,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當時的台長楊偉光親自拍板在《新聞聯播》頭條播發這一消息。

4.增加評論彰顯影響。作為官方媒體,新聞立台是一貫的原則,但在新聞內容已同質化程度高的今天,哪家媒體有獨特的見解?自身有怎樣的立場?往往會獲得受眾更多的關注。在評論方面,此輪的改版中央視《新聞聯播》也更加重視評論,開設有“本台評論”“新聞短評” 、“編后話”環節,發出自己的聲音,彰顯影響力。如針對中央出台的“八項規定”,央視《新聞聯播》發表了“中央表率就是作風轉變發令槍”的本台評論。針對霧霾天氣,特別加了一段“編后話”:“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政府環保政策要真正硬起來,落后產能必須淘汰出局,黨政機關做出表率,少開公車,有車族都來響應,大家一起減少尾氣排放。”這段“編后話”第二天被多家媒體轉引表達觀點。除此之外,央視《新聞聯播》還大膽增加連線,引入評論員。如2013年1月23日的《新聞聯播》還現場連線評論員楊禹作“管好三‘公’剎住浪費“的相關評論。引入評論員這種評論方式雖然在央視其他頻道和節目中已習以為常,但在《新聞聯播》開播35年來還是頭一回。因此,此次評論無論是方式和內容都受到了許多媒體和觀眾的關注和好評。

5.播報親民化彰顯活力。一直以來央視《新聞聯播》都給人一種“嚴肅、字正腔圓”的感覺,這種語言模式化、格式化的播報方式雖然給人一種穩重權威,但缺乏活力,被不少群眾稱之為“聯播體”[3]。此次改版當中,央視積極響應中宣部號召,改進文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而《新聞聯播》的改變更是有標簽意義。改版后《新聞聯播》的文稿和串詞都大大增強了口語化,如:“這兩天”、“隨著2013年的到來,我國一批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新法新規也開始正式實施”、“航母style”“遏制浪費,請從今晚這餐飯開始吧”……文風的轉變也帶來播報形式的變化。改版后《新聞聯播》的主持人一改過去“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的刻板形象,播報上不但語調柔和,還會視不同內容表情有所變化。如《新聞聯播》老一輩主持人李瑞英、李修平、張宏民、王寧在播報上與以往已有不小的變化,表情更加自然,甚至還不時會有含蓄的微笑,富有親和力和活力,這也是央視《新聞聯播》改版被稱為“變臉”的標簽之一。

6.敢於承認差。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一直採取“金標准”原則,不容許出現差錯,即使是已實行了直播。但在2012年12月8日晚的節目出現了直播失誤。上一條新聞尚未播放完畢時,導播就將畫面切換回了演播間,主播李梓萌開始播報下一條新聞,導致兩條新聞出現了“混音”播出。隨后央視新聞中心官方微博賬號當晚在21時14分發布了一條致歉微博。出錯敢於向觀眾致歉,這在央視有史以來並不多見,這一致歉也獲得了受眾的理解和認可,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央視《新聞聯播》此次改版在字幕、背景、燈光等方面也下了功夫,給人一種更自然和視覺更舒適的感覺。

二、地方台《新聞聯播》改版勢在必行

《新聞聯播》是全國廣播電視中使用最多、使用時間最久的節目名稱,也是收聽收看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品牌節目。從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全國新聞聯播,到各省、市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地方新聞聯播,都受到全國各地受眾的關注,每天從節目中了解當地大事、國內大事和世界大事。但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台的《新聞聯播》由於過度注重當地領導公務活動的報道,節目受領導的關注越來越高,而百姓的關注卻越來越低,特別是隨著網絡的興起,更有可能異化成為領導官員活動的記錄欄目,這無疑是值得注意的。如今作為“風向標”的央視《新聞聯播》已改版“變臉”,作為地方台的《新聞聯播》又如何跟進?

1.中央八項規定為改版提供了有力支持。自2012年12月4日中央出台關於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來,各地也相繼出台了落實細則,“一把手”更是紛紛帶頭執行,這也為地方台在《新聞聯播》中減少時政報道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另外,根據中宣部發出《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要求:“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要從新聞報道、評論言論的內容、語言、標題、篇幅到版面編排、欄目設計、節目制作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進。”“要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確定內容,說真話、寫實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絕脫離實際、內容空洞的文章和“應景”文章,不發一般化的工作報道。[4]”這為地方台在新聞報道上改變文風提供了明確指引,更為《新聞聯播》的改版提供了方向和要求——改版勢在必行!而地方台《新聞聯播》欄目也成為群眾觀察當地是否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領導干部是否帶頭執行的一個重要窗口。

2.以央視《新聞聯播》為模板加強學。作為具有“風向標”標簽意義的央視《新聞聯播》已改版“變臉”,地方台的《新聞聯播》不跟進顯然會顯得不合時宜、不與時俱進,更是媒體單位和從業人員是否有政治敏感性、力求上進、善於改革的一種體現。這要求地方媒體從業人員從上到下必須要自覺加強學習,轉變觀念,認真跟進。地方台《新聞聯播》改版上應大力學習和借鑒央視《新聞聯播》的做法,以此為模板,大膽改革,大膽嘗試,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索適合自己欄目的風格,從而進一步拓寬受眾人群,提升影響力,彰顯媒體價值。

3.編輯記者帶頭“走轉改”“接地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是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從事新聞報道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特別是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更是對從事一線新聞採編的編輯記者的新聞道德和業務素養提出了要求。縱觀央視《新聞聯播》此改版顯然是緊密結合“三貼近”原則和“走轉改”活動而開展的,而作為地方台《新聞聯播》欄目改版的成功與否,編輯記者是關鍵,更要帶頭“走轉改”。除了深入基層之外,在文風、作風上必須有相應的轉變。如編輯除了多策劃事關民生、百姓利益的報道之外,更要創新編排理念。在編排新聞中遵循新聞規律,頭條新聞上大膽選取受眾真正關注的新聞,受眾最期待知道的新聞,與廣大群眾關系最為密切的新聞,敢於打破頭條必須是主要領導和正面報道的思維模式[5]。而記者要創新採寫方式,除多關注百姓生活,多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之外,作為《新聞聯播》欄目記者在報道時政新聞中要大膽從民生角度去報道,拋棄舊有的“八股新聞”報道方式,努力使時政新聞民生化,實現領導與群眾相滿意。總之,隻有編輯記者“走轉改”了、“接地氣”了,才會有主持人全新的播報方式,也才會有《新聞聯播》的“變臉”。

4.堅持群眾滿意是最大出發。作為官方媒體要提高影響力、輿論引導能力和公信力,前提條件必須獲得受眾的認可,而地方台的《新聞聯播》是當地播發信息最權威、群眾最認可的平台,在改版當中必須要堅持群眾滿意是最大出發點。放下身段,密切聯系群眾,多站在百姓角度,策劃報道民生新聞,讓群眾樂意收聽收看,關注節目內容。

應該指出:改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但由中央部署,國家級媒體帶頭自上而下的一場新聞報道“改革”運動已拉開,已是勢在必行。作為地方台隻有迎頭趕上,大膽創新節目形態,努力探索,方能不落后於時代的要求,而最好的措施就是從《新聞聯播》改版開始。這不僅是上級的要求,更是自身發展的需要,面對網絡媒體的興起,當今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地位已面臨著重大挑戰,這是媒體從業人員必須要時刻警醒的。

(作者簡介:陳盛開,男,河源廣播電視台廣播中心新聞部助理記者,主要從事新聞採編與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瑋.央視一套新年改版贏收視[N].新京報,2013-01-08.

[2] 李曉婷,朱曉佳.2013年《新聞聯播》改版文本分析[N].南方周末,2013-01-25.

[3] 侯芳芳.淺談如何提高《新聞聯播》的活潑性和親民性[J].現代交際,2009(11).

[4] 中宣部發出通知對改進文風作出明確要求[EB/OL].新華網,2012-12-26.

[5] 雷蕾.關於新聞聯播節目與時俱進的一些想法[J].中國廣播,2010(5).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