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出書37萬種,意味著什麼--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每年出書37萬種,意味著什麼

張  賀

2013年04月22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每年發布的諸多數字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參展圖書的數量,畢竟這是一場以書為主題的盛宴。2012年全國出版圖書高達37萬種,創造歷史新高,而今年參展圖書數量也達到35萬種。據文獻學家統計,從古代到辛亥革命,我國一共出版了20萬種圖書。而現在,一年的出版量就超過了以往2000年出版量的總和,曾經奢望的“浩如煙海、卷帙浩繁”到如今才算名副其實。

  數字的飛躍,對中國的意義何在?恐怕大多數人的回答,仍然局限在“從書荒到書海”、“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定式。但如果站在歷史的縱軸上,才能看到這一數字的深遠影響。在我看來,發達的出版業乃國運之所系。從這個角度講,37萬種圖書可謂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個重要台階,躍上去,就能看見民族復興的曙光。

  美國出版史專家約翰·曼曾統計過,1455年以前,整個歐洲出版的圖書約為3萬種,冊數也很少,裝在一輛馬車裡就能拉走。而同期中國累計出版的圖書約為4萬種,比歐洲多出整整1/3,出版冊數更令西方望塵莫及。追根溯源,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使中國人能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出版圖書,出版業的發達也讓中華民族長期領先於世界其他民族——正如林語堂所言:當歐洲人還在中世紀的黑暗裡摸索徘徊的時候,中國人已經在文明的殿堂裡展翅翱翔了。

  然而,自德國人古登堡在1455年第一次用他發明的現代印刷術印制《聖經》后,情況發生了逆轉——歐洲人出版圖書的速度,從兩個月手抄一本書,提升至一星期印制500冊。據學者鄭也夫研究,到1600年,西方擁有的圖書是125萬種,中國擁有的圖書是1.4萬種,前者是后者的89倍。而到了1900年,西方的圖書種類達到1125萬種,中國的圖書種類則是12.6萬種,同樣是89倍。古代中國的衰落,源自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而這樣的差距早在1455年已然決定。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從1840年以后,中國人用了幾乎200年的時間,終於重登世界出書種類最多的坐席。年出圖書37萬種,這不只是一個看似輝煌的數字,更象征著中華民族從谷底向高峰奮力攀登的不屈精神。

  或許,有人會質疑“數量多不代表質量高,垃圾書再多也比不上一本不朽之作。”道理固然不錯,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總量具有決定性價值,隻有在總量足夠多的基礎上提升質量才有意義。單靠少數高質量圖書,撐不起一個民族的精神大廈,而大量的普通圖書對於民族文化素養的提升價值,絕不亞於某一部杰作。須知,無論是寫書還是讀書,國人的潛力還遠未充分發揮,中國的出版事業,我們要做的和能做的還有很多。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