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一個家,我們擁有她。
今天,這個家裡,當東南沿海還有禽流感的時候,西南山區的一場七級強震,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喚起了人們對於5·12的深度回憶。我們的家,遇到了東西兩場災害的夾擊。
從20日中午開始,記者始終處於奔波之中,從杭州到成都,從成都到雅安,從雅安到蘆山,再從蘆山到寶興。一路走來,家的概念越來越清晰。
災區群眾告訴記者,有人在,才有家在。一路上,我們都遇到從外地匆匆趕回災區的本地人。他們這樣告訴我們,不管怎麼樣,一定要回到家裡去看看。我們看到了,在中國人眼裡,對家,有一種特殊的虔誠。
可雅安這個家,不那麼好回。
雅安,地處青藏高原延伸段與成都平原的交接處。地勢險要,地廣人稀。往西出雅安城大約15公裡就到了飛仙關,由飛仙關往北,就是S210省道,這條細細的紅線,串起了蘆山、寶興兩個重災縣,成為抗震救災的生命線。一邊是深不可測的青衣江,一邊是高聳如雲的巍峨大山。加上雅安多雨,是著名的雨城,地質災害不斷,塌方、泥石流經常把紅線壓斷。記者隻能靠步行才能進入寶興縣靈關鎮,一路上都是飛石、塌方、泥石流、巨石攔路。生命之路何其艱難。
守護家園,要快!一切都要保証家裡每個人的生命安全。當記者趕到雅安,從雅安往蘆山、寶興一線前進時,看到救護車優先通行,已成為所有人的最大救災公約數。隻要能將傷員轉移出來,他們就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條件。救護車不夠怎麼辦?皮卡發揮了重要作用,一路上,由當地志願者駕駛的皮卡車,拖出了一個個傷員。通過大家的努力,重傷號得到及時轉移。徒步前行的志願者、救援隊伍,以及趕回家的老百姓,都趕快讓開一條通道。
災區的群眾,也是最熱愛家的。當災難降臨后,他們平靜接受。清晨,孩子們照樣在父母的催促下起床,睡眼朦朧開始震后第三天的生活。女人們都到廚房幫忙,男人忙著加固帳篷,問他們怕不怕,他們說:“不怕是假的,但還是要生活。”
記者一路走來,他們會拿出自己家不多的物資,守在路邊,燒上開水、稀飯,煮好白雞蛋,端上咸菜,拉著救援人員,一定要他們吃。
家隻有一個家。所以當災難降臨的時候,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財力,會匯集成強大的正能量,幫助我們的家人渡過難關。記者昨天遇到的宜賓醫療救援隊,領隊竟然是記者的高中同學,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的秦運法醫生。我們從1993年高中畢業以后,已經整整20年沒有見過面了。見面,聊的都是救災的事。從4月20日上午10點出發,徒步進入靈關鎮,到昨天下午,他們連續奮戰30幾個小時,中間隻休息了4個小時。當記者隨他們從曹家村回到靈關,他們與后續趕到救護車匯合后,又繼續往前趕,准備前進到寶興縣城,揮揮手,與記者告別。
還有來自成都的義工“李師兄”,聽說記者要前往災區,一路駕車,把記者送到了雅安。靈關小學的張子蓉老師,地震的時候,穿著一身睡衣跑了出來。一直在指揮部食堂幫忙燒粥,一燒就是三天。拿慣了教鞭的手,揮舞起鍋鏟來,照樣風風火火。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