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聞“活”起來的幾個寫作技巧--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5期

經濟新聞“活”起來的幾個寫作技巧

徐文燕  

2013年06月04日15:08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筆者認為,要把經濟新聞寫“活”,就要在採寫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問題,在語言上下“軟”功夫,尋找與讀者的接近點,增強實用性和服務性。

站在“人”的角度看問題

受眾對一些復雜難懂而又與自己無關的經濟問題自然不感興趣,但如果報道能從某個與報道主題相關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入手,就有可能使受眾在一種情景化、形象化的狀態中跟隨報道進入相應的主題,實現信息從理智到情感的過渡與交流。

寧波晚報2011年4月23日刊登的《余姚榨菜在近10年收成最好的年份裡卻賣了個尷尬的價》一文,就是以“趙志招夫婦”作為為事件的主體進行報道的。

“昨天,剛收割完最后一塊榨菜地的余姚小曹娥鎮南新庵村的趙志招夫婦為今年的榨菜收成算了一筆賬,結果有些讓他們失望,‘今年榨菜產量要比去年高不少,但是收入卻沒有去年高。’”

開篇通過對趙志招夫婦的心理、語言描寫,向讀者拋出了一個榨菜收入為何不高的疑問,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今年的榨菜一開始,收購廠的價格就隻有0.48元?公斤,后來下降到了0.44元?公斤,最低時隻有0.4元?公斤了,整個收購過程,從沒有爬上過0.6元?公斤的。”

再通過趙大媽列舉的一連串價格,道出了收入低的最主要原因為收購價太低,然后通過她給記者算的一筆賬“土地承包費每畝450元,加上種榨菜前每畝70元的耕地費、平時的農藥化肥,再加上目前收割榨菜150元左右一天的小工費,純利潤越來越少”,來說明現在的榨菜種植利潤越來越少的現狀。

人物豐富的語言和行為凸顯了主體,使人物變得豐滿,文章也因此顯得真實可信。榨菜價格走低是一則產經新聞,因為人物的加入,從“人”的角度進行報道,使文章有了情節和細節,頗具可讀性。

在語言上下“軟”工夫

要讓相對專業的經濟新聞“活”起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新聞語言“軟”下來,語言“軟”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這,就需要在寫作中下工夫,注意語言、字句的寫法,用通俗輕快的語言來描寫生硬的物體,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擬人手法等語言藝術可以極大地增加新聞的吸引力。

寧波晚報2011年9月26日刊登的《“機器人”會“吃”書上細菌》一文,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身高1.3米,體重80公斤,潔白的‘肌膚’……乍一看,還以為是台小冰箱,其實是台會‘吃’書上細菌的‘機器人’。”

在寧波舉行的智慧城市技術與應用產品博覽會上,推出了很多高新技術產品,但是這些產品由於科技含量高,一般老百姓都很難理解,而“身高”、“體重”、“肌膚”、“吃”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讓人讀起來頗有感覺,使一條干巴枯燥的新聞變得生動形象起來。

尋找與讀者的接近點

做經濟新聞,要在報道中尋找新聞事實與讀者在心理、時間、地點、利益上的接近點,越接近就越能吸引讀者。

2011年7月,記者去寧波一家企業採訪他們研制生產的新型材料——環保無鉛易切削黃銅。這種新材料改變了以往含鉛黃銅的污染性,這個技術在國內外都是非常先進的。但是,這種環保材料與普通讀者又有什麼關系呢?

記者採訪發現,這種材料已經被用到了市民十分喜愛的iphone手機裡, 於是,記者採寫了《蘋果手機裡有寧波企業研制的新型環保材料》一文,盡管報道的主題是寧波企業研制新型環保材料,但因為蘋果手機裡也用上了這種材料,讀者會覺得很貼近又有人情味。這種尋找與市民接近性的寫法,能在嚴肅的新聞裡輕快一筆,一下子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吸引讀者注意。

增強實用性與服務功能

讀者獲取信息的目的是帶有功利性的,就是有用性,隻有能為讀者提供有實際用途的信息才更容易被選擇和記憶。

車輛在交通事故中受損,自己雖然無責,但若全責方(肇事方)拖延賠償,消極理賠,一些保險公司會按照現行車險條款以“按責賠付”為由拒絕賠償車主,告知車主應向肇事方索賠。對此,國家監管部門一直在提及要用“代位求償”制度來破解,寧波老百姓則關心的是,這一政策何時在寧波落地?

寧波晚報2013年3月8日《15日起寧波全面實行車損險“代位求償”》一文,對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給出了答案。為了讓讀者更加了解車損險“代位求償”的處理方式,文中還特意舉例說明,為讀者提供了借鑒。

再如寧波晚報《刷卡消費明年更放心(主)央行新規:一旦信用卡被人用假簽名盜刷,商戶要承擔大部分責任(副)》一文,針對當時央行要求商戶核對信用卡簽名的規定,記者暗訪了寧波一些商場的收銀員不核對簽購單的現象,分析了存在的資金風險,並提醒廣大讀者注意“使用銀行卡,不同銀行有不同規定” 等真正實用的信息。

經濟報道的服務性和實用性,說到底,就是要為群眾生活提供切實可行的權威信息和實用信息,倡導科學理財、理性消費,幫助市民樹立健康合理的消費觀念。這樣,經濟報道才能真正成為群眾生活的有益參考。(作者單位:寧波晚報 )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