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題材在創優作品中的體現--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5期

從“小民生”到“大民生”——

民生題材在創優作品中的體現

王 棟

2013年06月08日15:1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作為中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中國新聞獎是眾多新聞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夢想。在2012年11月,由天津廣播電視台報送的廣播評論《津工超市,領跑中國社區商業的啟示》(以下簡稱《津工超市》)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該作品的題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全國意義。也就是說,新聞事件是本地發生的,有發生地鮮明的地域標簽,同時在主題上又具有跳出地方局限的普遍意義。因此獲得中國新聞獎。下面從兩個方面介紹一下這篇廣播評論的具體內容和拓展意義:

一、廣播評論《津工超市》的具體內容

(一)站在全國看天津,選題擲地有聲。這篇評論,以津工超市2011年11月獲得中國零售創新大獎為切入點寫起。作為天津唯一一家本土連鎖經營超市,記者多年來伴隨津工走過每一步發展歷程,津工也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單體店發展到2011年的441家連鎖門店,覆蓋天津近60%的社區市場,年銷售額13億元以上,連續4年入選“中國連鎖百強”,並分別在2009年和2011年獲得“中國零售業創新獎”和“中國零售創新大獎”。在全市零售業中,門店數量和營業面積排名第一,從2005年300多萬元利潤起步,7年之內利潤增長了10倍。

盡管便利店業態在我國已有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但目前還處於摸索發展的階段,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在於業界隻引進了業態,而沒有本土化創新。這篇評論抓住了社區超市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在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催化下應運而生的發展形勢,把握了社區超市主要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為主,突出特點是便利性和地域性,具有相對穩定的需求水平這一主要特點,彰顯出在我國目前市場條件下,社區超市成為便利店業態在我國實現特色化業態創新和本土化突破發展的趨勢。

以津工為代表的社區超市成為我國目前零售業態的特色性探索嘗試,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從整體上看,社區超市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若要進一步發展壯大,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而津工則提供了一個發展樣本,走在了社區超市發展的前列。評論牢牢抓住了其發展的核心:津工在對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調研和對政策的認真解讀中,提出了“一站式服務”的理念,即在一個定位於社區的超市零售網絡平台上集合諸多的社區服務項目,包括社區超市、社區廚房、社區服務、社區物流和社區養老。對於零售業務而言,這些服務項目也並不是贅加的負擔,因為集合的服務項目增多后,將形成品牌效應,同時增加的客流會帶動產品銷售,實現相互反哺的雙贏效果。專家評論認為,其業態組合和社區發展模式,是社區商業發展的出路所在。

(二)建立“大民生”視野,將政府意志和百姓意願有機統一。“大民生”視野要求媒體站在時代的高度,體察社會存在及其普遍意義,廣播評論《津工超市》將“國計”與“民生”的思維融合,探求促進社會發展的方法和機制。該評論圍繞三個方面,突出反映了津工存在和發展的價值。

1.津工超市在日常的經營點滴細節當中無不滲透著“一站式服務”的人性化社區商業服務理念。記者列舉了一位消費者夜晚10點多突遇停電難題,在賣電的電力網點和銀行都關門的情況下,津工的售電服務為消費者解了難。作為永不關門的24小時社區商業,津工超市將服務送到了社區居民的心裡,除代收電費以外,代賣火車票、代收交通違法罰款等瑣碎、繁雜的業務給社區居民帶來的是更多的便利,收獲了居民百姓的好口碑。評論引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向東的觀點:“當前全國商業連鎖業態同質化發展嚴重,天津津工超市打破傳統的業態模式,為業態的健康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

2.《津工超市》抓住了津工超市成功的關鍵,即突出本土化的服務特色,號准天津市場的消費脈搏。居民們往往把大賣場比作親戚,偶爾去“看望”一次﹔但社區店卻是他們的鄰居,天天都要見面。而立足本土,擇鄰而居正是津工區別於其他超市的獨特之處。目前,津工門店已經覆蓋14個區縣,以店址為圓心,半徑300米以內,有1000-1500戶居民,就開一家200平方米左右的新店。社區居民走出家門10分鐘,就能找到一家津工超市。據天津市商務委進行的市場調查顯示,目前全市快速消費品的銷售額是每人每天12元,其中包括10元的食品和2元的日用品,1000-1500戶居民每天必定產生2.4萬-3.6萬元的消費。這也為津工瞄准社區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3.津工超市的最終目標是做生活型的社區現代服務業。這也為津工超市避開大賣場競爭重圍,獨善其身,實現服務化轉變,打開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統計顯示,目前天津超市業的門店數在1000家左右,除86家大型超市外,90%以上超市是以便利店的形式存在,其中津工超市400多家、華潤萬家超市260家,名列前兩位,除去大型門店,津工在社區店的數量和銷售收入上都領先於對手。社區商業的網點優勢和巨大商機為津工下一步發展拓展出一片新天地。除社區超市業態之外,津工還構建起了社區服務、社區廚房、社區物流、社區養老等多板塊的社區服務形態。如今,津工的多業態社區發展模式被列入天津20項民心工程加快推廣。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津工超市與天津市慈善協會聯手,啟動居家養老服務入戶工程,組織全市80萬名志願者,為社區裡的老年人提供義務送餐服務。與市商務委合作在津工超市各門店推出家政服務項目,滿足老年人以及各類社會群體的服務需求。在服務社區消費的同時,也解決了3000多人的就業問題,等等。

誠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彭建真的觀點:“津工超市的成功模式,為處在摸索發展階段的我國社區商業提供了實踐創新范例。”他指出,人們可能一想到擴張就要使商業進軍全國發展,其實在本土精耕細作,隻要用心,總是有一些業態、一些空間可以去挖掘,成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這樣。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長期從事商業連鎖業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已將津工超市領跑中國社區服務的創新實踐,寫入中國人民大學的MBA教程,在更大范圍內去普及推廣。

(三)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冷暖,踐行“走轉改”精神。在全國新聞戰線倡導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大背景下,廣播評論《津工超市》將中央精神與民生主題集於一身,體現了記者長期對這一主題的積累和歷練。該評論題材從1997年津工超市成立第一家店(津工超市前身為消費合作社)開始,到目前覆蓋城鄉建起400多家門店,歷經10多年發展,記者對其進行了全程追蹤,掌握了大量不為人知的故事,這為記者成功駕馭這一主題創造了先決條件。例如,津工超市作為工會背景下的企業,從最初不足10名工會干部擔綱,到目前擁有4000多名職工﹔津工超市從最初工會干部肩挑手推去上貨,到目前建起配送基地,從肉蛋菜奶的經營到火車票銷售、買電、交電話費、繳納交通罰款一站式服務,成為百姓生活親密伙伴﹔發揮平抑物價的主渠道作用,豬肉和新鮮蔬菜進價或低於進價銷售,近兩年時間累計賠了1000多萬元,確保了市場和民眾生活的穩定……該評論堅持“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因而深受業界好評。

二、廣播評論《津工超市》的拓展意義

(一)從“小民生”到“大民生”,是民生新聞發展的必然。民生新聞在反映民生現狀的基礎上,重點反映促使民生改善的積極因素,幫助百姓提高生活質量,這一規律也從三方面驗証了民生新聞必然經歷從“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轉變。

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曾經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基本生活物質保障成為民生新聞關注的焦點,民生新聞所報道的內容主要圍繞百姓居家過日子中遇到的難事、愁事、煩心事。在當時,民生新聞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象和百姓生活狀態,雖然比較瑣碎、淺層,但客觀上成為民生新聞發展的必經階段。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關注焦點發生了變化,涉及“國計”的民生內容逐漸成為民生新聞報道的主要題材。

二是百姓訴求的轉變。民生新聞無論在內容上、形式上,還是在新聞價值取向上,始終秉承著“以受眾為中心”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最大限度地還原百姓生活狀態。從當初一斤雞蛋多少錢,到當下如何維權、如何提升生活質量,受眾的訴求和對媒體的要求,已經從視角和觀念上發生了深刻轉移。用一句當下流行語表述,就是百姓的“幸福指數”升高了,不再糾纏於家長裡短,轉而關注精神層面的歸宿和質量。此外,百姓除了關注自己的生活狀態,也希望更多地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中,因此,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也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

三是媒體功能的提升。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在時代前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媒體的喉舌功能與“大民生”新聞的契合越來越緊密。從早期的關注、解讀、剖析,到現今的關注媒體和受眾之間交流的質量,共同搭建起媒體與公眾間對話的平台,使民生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不斷提升。

(二)從“小民生”到“大民生”,民生新聞發展的方向。民生新聞主要關注的是民眾的基本生存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發展能力和權益保護狀況等,涉及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養老、食品藥品安全、教育文化、住房消費等諸多問題。“大民生”新聞關注的是與城市發展、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以聽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對與民生熱點相關的政策方針,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通過新聞報道推動民生改善。作為傳媒中的新銳,廣播民生新聞的拓展空間十分廣闊。

由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轉變。廣播民生新聞欄目在內容上迫切需要向“綜合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向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關乎公共利益的“大民生”方向延伸。因此,要積極依靠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引導百姓更加廣泛地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中來,以貼近實際、貼近百姓為原則,加大深度報道的力度,為廣播民生新聞的轉型創造客觀條件。

樹立正確的媒體角色定位。廣播民生新聞欄目要給自身正確定位,摒棄自以為是、大包大攬的姿態,對於受眾的訴求和熱點新聞事件要慎重取舍,把好關,注重事件的普遍性,選擇與廣大民眾關聯密切的新聞事件進行追蹤報道。在報道過程中,將更多的話語權交給受眾,不應該隻靠記者個人的感受和判斷,而要讓受眾能夠充分地討論,發表帶有普遍性的意見,從而形成公共輿論和公共意志,這樣才能夠顯示出新聞媒體的民主氣質和人文關懷,提高媒體的公信力,正確引導受眾的理性思考。

民生新聞要向深度報道轉化。廣播民生新聞要更多地關注隱藏在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層次的原因和背景,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以宏觀視野展開對日常新聞的深度報道。一是眼界要高,眼睛要低。民生新聞因為在接近百姓上已經佔有了天然的優勢,放低眼睛,多關注弱勢群體,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如何尋找到最貼切的角度,寫出高眼界的新聞作品,恰恰是對記者綜合素質的檢驗。二是學會跟蹤,善於捕捉。民生新聞要更多地關注新聞背后的新聞,對於某些重大的民生新聞,不能隻滿足於描述事件本身,而要善於捕捉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熱點,盡可能地分析這些事件與相關事件的關聯,及時組織跟蹤報道。民生新聞在選題的意義和內涵的提煉與提升上要做到“大”,而在選題的操作化層面要找到與公共新聞相契合的最佳切入點。堅持從“大民生”的視角策劃新聞,以百姓為本位,依靠本土化的地域優勢和充滿人文關懷的職業情感,做出以小博大、受眾歡迎的民生新聞。

(三)扎實提升廣播“大民生”新聞的品質和內涵。所謂“大民生”,就是要從老百姓的角度去解讀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措施。所謂“小民生”,就是要抓住與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將“大民生”和“小民生”有機結合,就是要既能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又能推動政府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從而推動廣播民生新聞目標受眾群的提升,以提高公眾應對社會問題的能力。

民生新聞要處理好深度和高度的關系。民生新聞一味追求“短平快”,疏忽了對新聞事件背景的介紹和對事件發展的深入分析,使得民生新聞隻在事件的表面做文章,成為新聞“快餐”。隨著“大民生”時代的到來,民生新聞將“國計”落腳到“民生”上,將“小民生”自然轉化到“大民生”上,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民生新聞的公共含量和社會品格,著力搭建起政府與百姓溝通的橋梁。

將“小民生”和“大民生”有機融合,使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轉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民眾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訴求,除經濟因素外,還涉及公平與正義、子女教育、生態環境、身心健康、文化體育活動等,這就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為民眾創造良好的政治、法治、文化、醫療等環境,而廣播民生新聞類節目在日常的宣傳報道內容中,應客觀有效引導,使之成為提升民生新聞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強化新聞主題策劃。民生新聞不能把反映民眾的日常生活與記錄民眾的日常生活混為一談,不要在民眾的日常瑣事中淹沒媒體輿論引導作用,而要十分注重新聞報道的策劃工作,善於從小事出發,以小見大,引導受眾視線,形成某一關注熱點,而這個熱點恰恰是從公眾中獲得並且本來就是隱性存在的,這也是民生新聞突破日復一日百姓瑣事報道模式形成收聽亮點的重要途徑。

總之,民生新聞要提升品格,必須突破以往側重關注市井階層、家長裡短故事的模式,轉向探討公眾關注度較高的公共話題,搭建公共話語平台。具體說,就是在報道老百姓身邊發生的事件時,兼聽各方意見並予以充分展示,同時嘗試用平民化視角對政策法規以及重大活動進行解讀,引導老百姓逐漸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讓政策法規更多地集中百姓智慧,從而更具生命力與人本內涵,使有關部門的決策,因為更多地聽取群眾的意見而更加科學、民主,從而在媒體、政府與受眾之間構建起良性互動關系,真正實現從“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轉變。

(作者為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副總監制,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獲得者)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