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對農民現代化觀念提升的作用與價值--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7期

新媒體對農民現代化觀念提升的作用與價值

高紅波

2013年07月31日14:44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建設現代化的國家,需要現代化的國民,在農村人口近半數的中國,農民現代化觀念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我國當前的城鎮化建設和向信息社會轉型的客觀需要出發,借鑒中外學者關於“傳播與人的現代化”研究成果,提出當前我國應重視新媒體需求與使用對提升農民現代化觀念的作用和價值這一觀點,並應從交互式網絡電視等視聽新媒體入手,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普及新媒體終端,提高農村居民的媒介及信息素養,努力縮小城鄉“信息鴻溝”,最終實現城鄉信息的一體化。

【關鍵詞】新媒體﹔發展傳播﹔農村信息化﹔農民現代化觀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1﹞這種對現代化進程的“平等參與”和對現代化成果的“共同分享”,內在地要求提升我國農民的現代化觀念。建設現代化的國家,需要現代化的國民,在農村人口近半數的中國,農民現代化觀念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地提升農民的現代化觀念,成為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階段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本文試圖從新媒體對提升農民現代化觀念的作用與價值方面予以解析。

農民現代化觀念的基本概念及構成要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歷克斯·英克爾斯(Alex Inkeles)認為:“現代化觀念可以被定義為一系列的態度、觀念和行為等,特別是高度的城市化、工業化和社會教育環境對上述態度、觀念和行為的塑造。”﹝2﹞通俗地說,現代化觀念是指人在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的態度、觀念和行為方式。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將會有大批農民逐漸向城市轉移,這種人口遷移的過程,對於農民的現代化觀念也有著內在的要求。那麼,現階段我國農民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現代化觀念”呢?回顧和檢閱此前中外學者對“人的現代化”林林總總的定義和研究,或許能夠給人以啟迪。

在中外學者的研究中,美國學者勒納最早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對“人的現代化”進行概念化表達和測量,他在變量的測量中設置了四個變量,即“城市化”(Urbanization)、“文化”(Literacy)、“媒介參與”(Media Participation)和“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勒納的研究認為,傳統社會消逝的原因在於人的“移情作用”(Empathy)能力的增強,這種能力是人走出傳統狀態必不可少的技能。所謂“移情作用”,簡單地說就是“站在別人的位置來看待自己”﹝3﹞,這種能力依賴上述四個方面來塑造和培養。

美國傳播學者羅杰斯是第一個直接以“農民現代化”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其專著《農民的現代化:傳播的影響》是全球第一本採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專門探討傳播對於農民現代化影響的理論著作。羅杰斯的研究認為,“創新精神”(Innovativeness)、“政治知識”(Political Knowledge)和“志向抱負”(Aspirations)是農民現代化觀念的具體體現。其中,“創新精神”是指農民個體早於自身社交體系採納新思想的程度,“政治知識”是指農民個體作為積極和高效率的公民對事實本質的理解程度,“志向抱負”是指對於未來存在狀態的憧憬。﹝4﹞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英克爾斯等人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人的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列出了人的現代化素質清單﹝5﹞22-23:(1)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品質,包括新經驗、新觀念、新的行為方式﹔(2)准備接受社會的改革和變化﹔(3)思路開闊,頭腦開放,尊重並願意考慮各方面的不同意見、看法﹔(4)注重現在與未來,守時惜時﹔(5)強烈的個人效能感,對人和社會的能力充滿信心,辦事講求效率﹔(6)重視有計劃的生活和工作﹔(7)尊重知識﹔(8)可依賴性和信任感﹔(9)重視專門技術﹔(10)對教育內容和傳統智慧敢於提出挑戰﹔(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產及過程。

我國社會學和傳播學者對人的現代化也有詳細的論述。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認為,人的現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可以看作是代表著我們這個歷史時代的一種“文明的形式”。﹝6﹞李斯頤研究認為,“從根本上說,人的現代性就是個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認知態度、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質,體現著人的現代化水平。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素質包括觀念、態度和行為三個前后相依的環節,傳媒對這三個環節都可以產生影響,特別是對前兩個環節,經過一定中介因素,作用更為明顯”﹝7﹞。鄭永廷認為,人的現代化“就是在現代化建設中,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狀況和過程”﹝8﹞,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方面,包括公民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主體意識、法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六個方面。

李曉翼在其專著《農民及其現代化》一書中認為:“農民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現代化,主要是指由傳統保守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現代進取的思維方式,如樂於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准備接受社會的改革和變化,受過良好的教育,相信科學和富有知識,思路開闊,尊重並願意考慮各方面的不同意見,注重現在與未來,守時惜時,講求效率,重視專門技術,等等。”﹝9﹞王正中在《中國農民現代化及其推進策略》一書中對農民現代化從內涵和外延上所作的綜合定義認為:“農民現代化是農民從傳統人轉變為現代人的身份轉化過程,其主要包括農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從而使其思想、心理、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等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10﹞

東北師范大學陳春燕的博士論文《中國農民現代化問題研究》認為,中國農民現代化本質上是人的發展問題,它的主要任務是改造農民傳統性,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這就需要通過農民現代化的教育養成和全方位地重構農民現代化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促進農民現代性的提升。﹝11﹞

從上述中外學者對“人的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和“現代化觀念”的研究和探討中,我們可以發現,所謂“農民現代化觀念”,其實質就是農民從鄉村走向城鎮的過程中觀念、行為、態度、知識、心理等方面適應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和素養。這種“傳統”和“現代”二元對立的方式,內設性地認為鄉村是“傳統”的、落后的,城市是“現代”的、先進的,“現代”優於“傳統”。目前,學術界雖然對於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認識仍有分歧,但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迫使我們不得不直面“農民現代化觀念”提升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農民現代化觀念”演變成了“村民”和“市民”之間“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質”差異的問題。

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當前我國“農民現代化觀念”至少需要在三個方面加以提升,以幫助農民適應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以及我國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環境的變化。這三個方面分別是“個人效能”“行為方式”和“信息獲取”。“個人效能”主要是指個人適應社會轉型和發展需要的心理因素,比如相信“一個人的成功依賴自己努力而不是命運”,認為“自己的勤奮和能力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人最重要的是努力創造未來,而不是回憶過去”等。“行為方式”主要是指對做事情計劃性、時間觀念和講究效率等行為因素的要求。“信息獲取”主要是指對於信息的積極獲取和掌握。

這樣三個要素,基本描繪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於農民思想觀念方面的客觀要求,從各自不同的維度構成“農民現代化觀念”這一概念的操作化表達。其中,“個人效能”和“行為方式”分別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描繪出農民的價值觀念和做事情的態度,是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信息獲取”是我國在向信息社會轉型過程中對人的基本素質的要求,這一要素對前兩個要素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