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忐忑”中的處女作
微水環保洗車是我嘗試做的第一個視頻。回望整個過程,發現自己竟一直處於“忐忑”狀態:忐忑地拍攝,忐忑地配音,忐忑地剪輯,直到最后忐忑地等待上線……
自從報社提出報紙傳播形態創新要求,就一直為找不到合適的題材發愁。聽說這個選題后,立刻跟同行記者提出,可以去跟拍洗車過程。理由很簡單,作為採訪記者,我們都沒見過微水洗車是什麼樣的,而這樣一個環保項目面臨的推廣難,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民眾對它的不了解。因此,直觀的圖像更利於這種題材的表達。
干了多年的文字記者,也面對鏡頭做過一些專訪,但自己動手拍攝和制作視頻,還從未嘗試過。到底能拍成啥樣,心裡一點底都沒有,所以在動手之前甚至都不敢跟編輯部報告想在寫文字稿的同時,做視頻的事。
因為忐忑,不敢興師動眾去借人民網上海頻道的攝像機,只是因陋就簡地拿了自己的家用機,抱著拍拍試試、大不了留作資料的心態去了現場。
拍完回來,看著一堆素材,有些發愁。因為現場是地下車庫,光線比較暗,又沒有輔助的燈光,因此有些畫面效果不甚理想。這還在其次。編輯軟件更是從未用過。拿著多媒體培訓班的上課記錄,比照著安裝了的編輯軟件,竟然對應不上!原來版本不同。
憑著一些學到、看到的基本概念,就這麼折騰著,摸索著,終於剪輯出了1分多鐘的片子。把視頻傳回北京的時候,我對它的質量能不能通過、能不能上線仍是沒底。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創新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作為報紙從業人員,必須跟上時代步伐,敢於嘗試新事物。隻要做了,就是好的開始。
(本報上海分社記者 勵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