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井噴與謠言四起--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網絡傳播》>>2013年第8期

信息井噴與謠言四起

馬冉冉

2013年08月20日16:46    來源:網絡傳播    手機看新聞

十年前,《紐約時報》在頭版和內頁發表七千五百字的內部調查報告,承認自己的記者杰森• 布萊爾自2002 年10 月以來在七十三篇報道中造假、捏造和抄襲。該丑聞轟動世界,令百年老報《紐約時報》蒙羞,更讓整個報業名譽受損。

十年后,波士頓馬拉鬆賽爆炸事件發生,一些傳統媒體為了搶新聞,在未經証實的情況下引用了社交媒體的信息,催生和傳播了眾多謠言。其間,美聯社的推特賬號被黑,發布了奧巴馬受傷的假消息,經其他新聞媒體轉發后,造成美國股市瞬間蒸發2000 億美元。

歷史上似乎沒有多少知名媒體能逃脫假新聞的“詛咒”,這些假新聞稀釋著媒體的權威,更消耗著受眾對媒體的信任。不同的是,十年后的今天,網絡成為假新聞的一個重要發源地。

鋪天蓋地、呈現爆炸式增長的網絡信息,給記者編輯們提供了廣泛的新聞線索、豐富的新聞題材,這對於傳統媒體來說似乎是個機遇,但是稍有不慎,更有可能成為一場信源危機。

信息井噴與謠言四起

在過去的十年間,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影響。網絡正逐漸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信源,而在諸如報紙、電視台、網站等傳統的傳播手段之外,媒體也開始用微博、臉書、推特等社交手段來傳播新聞,甚至新聞採編、制作、傳播的整個流程正因網絡而發生改變。

然而,伴隨這些變化而來的還有不容忽視的潛在問題。

網絡信息量井噴的同時,與其所相伴的,是各種謠言的泛濫,尤其是在社交網絡上,臉譜、推特、微博等社交平台為普通大眾提供了各抒己見的平台,使每個網民都能成為信息發布者,也使海量信息在網絡上魚龍混雜、真偽難辨。

信息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月的100 件微博熱點輿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數據經某紙媒引用后竟成了現實版“謠言”,而且是以頭版頭條的方式報道的。事實上,其所依據的原文說的是“事件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並非是其標題所說“熱點事件的三分之一是謠言”。

這些網絡上的不實信息一旦經傳統媒體發酵,就極易造成負面效應的累積,導致各種嚴重后果。傳統媒體若不對網絡信息進行認真核實,不對一些網絡曝料加以甄別,就可能被其誤導,傳播不實信息,使信息井噴帶來的信源機遇變為潛在的信源危機。

信源危機對傳統媒體的威脅不僅在於網絡謠言,還在於媒體對網絡信源的過度依賴。正如《中國青年報》記者曹林所說,“某些傳統媒體整天炒網絡上的冷飯,被網絡設置的議題和話語牽著鼻子走,卻無能創造性地設置話題引起微博和網絡的討論,這是傳統媒體敗象的一種體現。”

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創造性的思想和獨立的判斷,在信息井噴、謠言四起的互聯網時代,媒體更應該發揮專業優勢,深入新聞現場,扎實調研採訪,以權威的信息發布還原事實真相,維護好傳統媒體的品牌形象,不斷提升自身影響力。

假新聞與公信力

《紐約時報》家族的第三代掌門人Arthur OchsSulzberger 說,“這個世界從不缺新聞。如果你要看新聞,你可以上網,可以找到很多垃圾。但我不認為很多人有擔任編輯的才能、時間或興趣。所以當你買《紐約時報》時,你不是買新聞,你是買判斷。”對於報紙的未來,他顯然並不擔心,因為在他看來報紙的公信力不是網絡所能輕易代替的。而如今,不斷頻發的假新聞和對網絡議題的盲從跟風正讓傳統媒體引以為傲的公信力逐漸流失。

假新聞一直是新聞媒體的頑疾。尤其是網絡時代,一些媒體不經認真採訪,不去專門求証,盲目求快地轉載刊發網上的一些東西,導致假新聞更加頻發,對媒體公信力造成了致命性打擊,也對社會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好在,不管是十年前還是十年后,不管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社交網絡時代,媒體從未放棄對新聞真實性的堅持和對媒體公信力的追求。自布萊爾丑聞后,《紐約時報》開始設立“公共編輯”(public editor)職位,以獨立身份確認記者的新聞來源是否可靠。如果一篇報道中有數個無從証實的來源,那麼編輯與記者們便要特別小心,即使名記者也要接受質問。“公共編輯”代表的是讀者公眾,專職是熟讀每天的報紙,找尋本報記者報道的錯處,以及各部門負責編輯的疏忽。例如,記者往往寫道:“據一位隱名的政府官員透露……”或“據白宮一個最高來源說……”或“某某方面証實這個措施已在籌劃中,但不願透露姓名……”等等,這些都是“公共編輯”們重點檢查的對象。曾是《布法羅日報》主編的MargaretSullivan 去年成為新上任的《紐約時報》公共編輯,她號召新聞從業者應盡可能確認每一條信息的真實性,“記者需要盡一切努力幫助讀者知道應該去相信什麼,幫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復雜而有爭議的話題。”除此之外,《紐約時報》還在新聞編輯部內部設立了“標准編輯”(standardseditor),進一步監督和管理自己的新聞產品。

而前不久發生的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則讓美聯社重新修訂了《美聯社員工社交網絡使用手冊》,這是自該手冊制定以來的第三次重要更新。最新修訂版要求記者要格外小心,並指出,“美聯社鼓勵員工以各種形式在社交網站上添加有關美聯社報道內容的鏈接。他們也可以添加來自其他媒體報道內容的鏈接,除非內容本身散布謠言或言辭不當。無論其他記者或新聞機構做何種報道,美聯社的員工都禁止在網上散布謠言、宣傳未經証實的消息。”

進入社交時代,新聞工作人員接觸社交媒體越來越頻繁,而媒體也開始對記者、編輯使用社交媒體制定一整套的管理規定。除了美聯社外,路透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機構,也先后出台了員工使用社會化媒體的管理規范,其中都含有識別謠言與陷阱、保証新聞真實性方面的內容。從新聞專業操作層面看,這樣的規范對我們而言同樣值得汲取。畢竟,對一個媒體的最佳褒獎,不是獎杯,不是榮譽,而是公眾的信任。

網絡謠言的監管與“自律”

盡管近年來論壇、博客、微博等新媒體平台迅速增多,但是與之相關的監管卻未能及時跟進,新媒體監管法規滯后,同時傳統媒體盲從跟風,對信源運用不當、求証不力,導致各種網絡謠言再三給社會帶來負面效應,這些足以令監管部門和媒體行業反思。

2013 年5 月2 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中國新聞網等媒體虛假失實報道查處情況的通報》,通報了中新網關於深圳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中華工商時報》關於天然氣將大幅漲價、《信息日報》關於流浪漢因拆遷變富翁等3 起虛假事實報道的核查處理情況。同時要求全國各新聞單位引以為戒,舉一反三,進一步建立健全採訪、編輯、審核、刊發等內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三審”制度,強化終審責任,不得刊發、轉載未經核實的社會自由來稿和網絡信息,除出於國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不得使用權威人士、有關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的新聞消息來源。與此同時,從5 月9 日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部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兩個月的規范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秩序專項行動,針對當前網站登載新聞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整治新聞來源標注不規范、編發虛假失實報道、惡意篡改新聞標題、冒用新聞機構名義編發新聞等違規行為。一場網絡謠言阻擊戰正在打響。

各大網站也在積極行動,千龍、新浪、搜狐、網易、鳳凰、百度、第一視頻、tom、中華、和訊、天天在線、北青、優酷等26 家北京屬地重點網站向社會公布網絡謠言舉報方式,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對網絡謠言等違法不良信息的打擊力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沒有哪個國家能對網絡謠言免疫,對網絡謠言加強監管已成為全世界廣泛關注的一個議題。作為當前互聯網整體發展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在這方面也探索出了一些經驗。從美國的實踐來看,他們在強調利用設立監管機構、提升監管技術、加強立法建設這些“他律”手段的同時,更注重充分調動行業企業、民間機構、網民等群體的積極性,倡導利用“自律”的手段來抵御和化解網絡謠言的影響。這些“自律”的做法和實踐值得我國政府和媒體學習借鑒。

互聯網讓我們足不出戶便可知曉天下事,讓記者動動手指就能發現新聞熱點,也為網絡謠言和虛假報道的傳播提供了條件。針對新的傳播環境中所衍生或凸顯的信源危機,相關監管部門和新聞媒體都應給予高度重視,共同營造和完善具有公共性、開放性、規范性的健康網絡信源環境。

分享到:
(責編:韓鑫、燕帥)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