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深聚焦·關注“微時代”的社會心態(五)

"微時代"的底線與自覺 盤點近期網絡偏激情緒案例

 劉  陽  趙婀娜

2013年08月29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不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傳播方式、信息獲取方式、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革,它的變革力已經直接滲透到公眾的社會生活與思維方式,潛移默化間對整個社會機能進行重構。

  

  在“微時代”,網絡與現實兩個輿論場的分野一直與微博、微信的發展相伴而行。“看十分鐘的微博,要看一個星期的《新聞聯播》才能緩過勁兒來”,網民的戲謔調侃生動地道出兩個輿論場間的巨大“溫差”。

  的確,負面情緒、群體憤怒、謠言風波、嘩眾取寵……亂象叢生的網絡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社會情緒的“高壓鍋”,任何一個輿論事件都可能將它引爆,並在現實社會中釀成嚴重后果。

  事實上,兩個輿論場的分野還不足以說明“微時代”的網絡世界所具有的巨大輻射力。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不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傳播方式、信息獲取方式、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革,它的變革力已經直接滲透到公眾的社會生活與思維方式,潛移默化間對整個社會機能進行重構。“微時代”網絡空間的思維方式、社交方式、情緒色彩,已經蔓延至現實社會本身,任何原本活躍於“線上”的群體情緒,都可能轉變為“線下”的群體事件﹔任何原本在“線上”振臂高呼的網絡名人,都可能在“線下”贏取現實利益。漸漸地,網絡世界已在某種程度上綁架了現實社會,並逐漸成為整個社會情緒和輿論潮流產生裂變的核心。

  “微時代”對社會的改造力何以如此巨大?以技術革命為載體的傳播方式變革自然首當其沖。技術革命帶來的不僅是傳播載體的革新與傳播方式的革新,它還不可避免地作用於內容生產乃至思維方式,使整個社會內容生產的上游環節發生巨變。

  具體來說,“微時代”碎片化的表達方式呈現出簡單化、淺表化、平面化的特點,這一方面決定了深刻的思想和復雜問題的論述無法展開,一方面導致了具有煽動性的極端言論更易吸引眼球,從而使大量極端言論的產生和傳播獲得可能。而與此同時,匿名表達與匿名傳播又進一步助推了這種偏激情緒蔓延的可能性,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說的“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不必承擔責任”,在“微時代”得到了有力的印証。而這一切,則恰恰說明了“微時代”的網絡空間其實難以避免地具有某些與生俱來的“基因缺陷”。

  但問題在於,為什麼網絡世界的“氣候”會逐漸蔓延到現實社會,對現實社會的輿論環境、社會生活進行有力的撕裂,甚至反過來在某種程度上控制現實社會公眾情緒和輿論生態的發展?

  誠然,現實社會本身的諸多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當前,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管理和文化發展的滯后也在一系列現象和事件中體現出來。這種發展過程中的“甩尾”現象,為文化失范和社會心理失衡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法律執行不嚴、法治不彰、社會綜合改革滯后、官員腐敗、社會公共價值取向缺失……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了社會公眾的心理安全感缺失,而文化發展滯后、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應不足,則又在另一方面造成了社會精神生活層面的大量空白地帶。空虛、焦慮、浮躁、偏執、暴戾、道德滑坡……一系列負面情緒和不良心態應運而生。

  社會現實的諸多困境,加之新的傳播方式的放大和助推,使輿論環境日趨復雜,社會心態和社會情緒也越來越呈現出不健康的狀態。應當正視的是,對於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來說,這種社會心態與社會情緒帶來的社會輿論的復雜性,恰恰為他們提供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目的的可乘之機。網民的空虛、盲從、偏激、易怒的心理特征,為他們制造和傳播謠言、制造輿論事件,進而實現對現實社會發展進行惡性影響與干擾提供了機會。由“線上”情緒轉至“線下”事件的社會輿論事件和群體事件頻繁發生,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全社會的信任度日益下滑,共同價值觀的形成愈發艱難,社會體系對負面情緒的承載力屢次接近底線……社會發展面臨的恐怕已經不是尋常意義上的挑戰,而是在復雜的輿論生態中隨時有可能失控的危機。難道,這不應該引起全社會的足夠警覺嗎?

  當然,“微時代”的到來,也為社會管理者傾聽民意、完善管理方式提供了全新的、有效的渠道。近年來,以網絡為陣地發生的輿論監督行為對反腐工作的推動就是最好的証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網意”固然重要,但“網意”決不能簡單地與“民意”畫上等號,尤其是在當前輿論網絡如此復雜的環境下,對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和集體焦慮是放任自流還是積極引導,將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不久前,網絡空間“七條底線”引發全社會關注。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信息真實性底線,這些應當、也必須成為每個網民、每個公民都恪守的觀念,因為,當我們認識到網絡輿論對現實世界的解構能力之后,我們會發現,這七條底線絕不僅僅是化解戾氣、釋放正能量的必須,更是守護社會和諧穩定、維護祖國安全的必須。

  當然,隻有網民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社會管理的升級、法治思維的營建、主流媒體引導能力的加強、社會文化發展的跟進都至關重要。加快形成全民族共同的價值觀,提高全社會的信任度,是增強公民心理安全感的重要舉措。而隻有全社會的心理安全感得以提升,“微時代”的輿論生態才能更加有序健康地發展。

  ■鏈 接

  近期網絡偏激情緒案例

  一

  今年8月,一則關於“上海金山區副區長、公安分局局長馬某貪污受賄20多億、擁有60多處房產、包養10名情婦,並殺害企業家黃某”的信息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警方確定其為謠言,並於8月20日將造謠者傅學勝刑事拘留。傅學勝還參與了年初的“中石化女處長非洲牛郎門”事件,上海警方指出,他造謠的目的除了報復和制造社會轟動效應外,還有個人的經濟利益。

  二

  8月20日晚,有網友在新浪微博發布信息稱,甘肅省臨夏縣某中學張姓老師以“拿畢業証”為由,要求全班女生親他一下或者被他親一下,並發布了六張較為清晰的照片。該條微博當日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21日,涉事張姓教師被停職處理,而發布該微博的網友將微博刪除,原因不明。經校方調查,當日事件是“處於大家自願的正常情感表達”,不存在“以畢業証書要挾女生親吻”的情況,同學們表示,在網上發布謠言、歪曲信息的人,應該公開道歉。

  三

  近日,網絡推手“立二拆四”和“秦火火”因涉嫌尋舋滋事罪和非法經營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2006年9月,“立二拆四”成立北京爾瑪互動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制造了“天仙妹妹”、“別針換別墅”、“封殺王老吉”等網絡事件。“秦火火”曾是爾瑪公司員工,曾編造散播“動車事故天價賠償”、“雷鋒奢侈生活情節”、“郭美美炫富”、“張海迪外國國籍”等網絡事件。一些網絡推手無中生有編造故事,惡意造謠、中傷的行為涉嫌違法犯罪,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以上內容由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提供)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29日 17 版)

延伸閱讀: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