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河網新聞工作隊伍發展現狀和大河網新聞工作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河網位居全國地方新聞網站前十名 。其新聞內容主要源自三個隊伍:一是新聞中心編輯隊伍對《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商報》等傳統媒體新聞的轉載﹔二是策劃採訪部門記者隊伍的原創新聞,多為親自採寫或策劃訪談所得﹔三是通過大河論壇裡邊網友的爆料和求証,進而採寫的新聞。此外,大河網還擁有信陽、新鄉、焦作、洛陽四個地市記者站和電視採編隊伍、27人的網絡評論隊伍,基於這幾股新聞隊伍合力,大河網新聞中心每天向全球發布權威、及時的河南新聞5000余條,匯集了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最新資訊,日頁面點擊量超過1000萬次,大量網上新聞被新華網、人民網、新浪、騰訊等知名網站轉載,一些報道還被美聯社、法新社等國際著名通訊社轉發。由此可見,一個綜合性的現代網絡新聞隊伍已然形成,然而,創造一系列輝煌數據的新聞隊伍背后,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探討:
(一)新聞隊伍在內容生產上重量不重質
由於編輯隊伍的工作效率在與第一時間把集團內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選擇性地拷貝到網站上,因此,求量不求質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策劃採訪部的記者隊伍身上。相比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具有時效性強的特點,記者追求更多的稿件無可厚非,但是以降低稿件質量為代價就得不償失了。其原因就在於發布門檻低、缺乏合理、完善的稿件評級制度,基本上發一篇稿件就能賺20元稿費,稿件沒有“貴賤之分”。本文作者在大河網實習、調查期間,發現有記者一天之內就能發五、六篇稿件,其中多數為獲取電子版新聞通稿改寫、不加核實即完成,這樣的稿件不僅質量不高、缺乏深度,而且存在宣傳色彩濃重的問題。縱覽稿件,內容多源自“耳朵”採訪,缺乏視覺採訪、口頭採訪和體驗式採訪,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聞隊伍存在消極的採訪態度。重量不重質現象嚴重影響了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可讀性,是網絡新聞隊伍應該注意的致命問題。
(二)新聞隊伍規模小,業務開展受限
新聞隊伍簡而不精,難以出色完成各項業務。首先是編輯隊伍,網絡媒體編輯不同於傳統媒體,其主要工作是轉載新聞、策劃新聞專題,然后是編輯、校對、審核記者稿件。然而大河網新聞中心的編輯隊伍隻有五人,因此很多專題制作多分給記者抽時完成,質量粗糙、效果不佳﹔其次是記者隊伍,新聞中心整個策劃採訪部門總共有6位記者和5位地市記者站站長, 每一位記者負責五到六條“線”,每個記者站隻有一位工作人員,既要保証區域新聞採寫,還要定期完成創收任務。該現狀一方面導致了單個記者分線過多,任務過重,間接影響新聞內容的質量和數量,另一方面致使地市記者站的新聞業務和經營業務不能分開,記者不再是完整的記者。
(三)新聞隊伍缺少多媒體人才和全媒體記者
自2012年8月份,大河網高層決定開始充分借助網絡新聞優勢,開展新聞多媒體化事業。並發布了每名記者每月要交出一篇多媒體新聞稿件的任務規定,且多媒體新聞必須為音視頻、文字、圖片組合式。在這裡,作者認為多媒體新聞就是由圖片、音頻、文字、視頻四個要素組合而成、並能實現有效傳播的深度新聞專題。然而,就近期《鄭州一洗滌公司被指違法排污 環保局:已通知整改》、《淇縣貧困女孩芳芳:即使翅膀折斷 心也要飛翔》 等幾篇“多媒體新聞”來看,具體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記者缺乏多媒體新聞的策劃能力﹔二是記者多媒體新聞採集能力、經驗不夠,設備不全,拍攝技術不夠專業﹔三是記者后期編輯能力缺乏,大部分多媒體新聞畫面粗糙,沒有字幕,不倫不類﹔四是缺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的技術支持,受視頻格式、網站網路限制等因素影響,外網用戶常遇到視頻打不開、不存在等問題。大河網已有14年的歷史,在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視頻新聞大行其道的時代,多媒體人才和全媒體記者的缺乏直接導致了網站新聞多媒體化進程的受阻,並成為新聞隊伍建設的重要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