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淺析河南網絡媒體的新聞隊伍建設【3】

——以“大河網”為例

曲飛帆

2013年10月09日16:0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新時期大河網新聞工作隊伍的建設

大河網的新聞隊伍建設有很多地方值得其他網站學習、效仿。例如借助大河論壇的網友力量挖掘新聞素材,“大河網談”的直播間設施齊全,採編播技術人才、主持人應有盡有,新聞評論隊伍和大河網注冊攝影師隊伍都在不斷壯大,這些都是其非常突出的優勢。然而,上文所提到的三個問題個個都是大河網新聞隊伍建設的致命傷,這幾個問題也是河南其它網絡新聞媒體的共病。針對以上三個問題,作者認為大河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新聞隊伍建設:

一、進一步深化新聞隊伍績效改革,繼續開展“走、轉、改”活動,可有效解決大河網新聞隊伍在內容生產上重量不重質問題。

1、進一步深化新聞隊伍績效改革。現在大河網記者的稿件評級制度並不健全,稿件好壞基本上由主編一人決定,而且每周網大台“光榮榜”上都是以發稿數量進行排名,除了記者發表稿件獲得一定影響力有機會榮獲“藍基金”的獎勵,幾乎沒有別的激勵稿件提高質量的制度。因此,新聞中心可以學習第一財經日報的最新稿件評級制度,將稿件等級具體細分並與績效挂鉤。關於等級的評定,作者認為可以由主編、編輯、讀者評定和自我評定完成,其中讀者評定可以考慮在每篇新聞的下方設立供網友選擇的“喜歡”程度調查選項和點擊量查看,重新開通網民評論一欄,且僅限外網登陸。

2、“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不能空談,不能停留在表面功夫。上文提到的消極採訪態度問題正是沒有貫徹落實“走、轉、改”的表現。歷史上一些成功的報道,像《尋覓吵架的》、《最后一個生產隊的故事》等都是在真正深入基層的基礎上完成新聞題材領域的拓展和思想內容的發掘,相比《大河網》的新聞更具真實性和趣味性。“轉作風”這一點可以借鑒《冰點》,關注新聞報道奇缺的領域:讀者渴望的真誠、善良。“改文風”是主流媒體新聞隊伍最應該注意的,2012年12月11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中央新聞單位調研時強調,新聞戰線要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一定要下決心改進文風,以好的文風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推動各類媒體傳播力影響力的提高 。建議大河網記者把“寫好每一篇報道”作為目標,著力提高新聞稿件的質量,提高網站軟實力。

(二)擴大策劃採訪部記者隊伍,增強網站開放性,大力吸收高校實習生,增強后備力量的培養。記者隊伍的擴大屬於階段性的長期任務。

現階段,作者建議:

1、建設“全網皆記者”和“大河網友記者團”機制,將全網工作人員和大河網友的新聞熱情充分激發出來,擴展獨家新聞來源,提高網站內部和網站與網民的互動性,增強網站影響力﹔

2、大河網應將網站作為高校新聞學院實踐基地,充分借助實習生資源增強新聞隊伍採編力量,這樣既解決了編輯、記者隊伍規模小的燃眉之急,又擴充了后備力量,還可以為高校新聞人才提供實踐平台,知行合一,增強學習效果。此外,各地記者站可以向《光明網》的河南分站學習,充分吸收高校實習生作為新聞採編隊伍,站長可以運籌帷幄於后方,省出更多精力用在創收和管理上,解決新聞業務、經營業務不分開的難題。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