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3年·第4期

“媒體奇觀”視域下的體育賽事解讀【4】

趙紅勛 黃偉

2013年10月09日15:41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電視傳播提供了一種體育賽事儀式並使之長期保存,建構了體育文化,“將境遇、背景各不相同的個體和家庭結合在一個結合體中,在這個集合體中,人們形成了強烈的相互認同,獲取基本的意義,並找到了情感的滿足。”[20]北京奧運會在建構中華文化認同機制的基礎上,搭建了國家形象傳播的良好平台。國家形象是“指其他國家(包括個人、組織和政府)對該國的綜合評價和總體印象,這種形象主要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三個方面的要素。”[21]國家形象的意義建構不僅僅是科技、經濟、國防、軍事、資源的體現,而且還是文化、精神的“強力表達”。在國家形象傳播方面,媒介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媒介本身具有的強烈“意識形態”決定了傳播文本的傾向,可以說“美國媒介塑造中國的形象,不僅反映中國的現實,也反映美國的現實,更反映中美關系的起伏。”[22]奧運會在國外的良好口碑傳播,充分展示了我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勁發展,使國家形象在被他人評價的同時,也反映出了國人的形象期待與評價。當國家形象得到良好傳播之時,身份、民族、文化的認同得以不斷的加強,國家認同的文化心理機制得以更好地發揮作用。民族歸屬感、自豪感、榮譽感在“儀式化”的體育賽事的傳播中油然而生並不斷地得到強化。

三、結語

體育賽事作為透視當代社會發展的棱鏡,在折射社會主義文化變遷軌跡的同時,以影像敘事的表達方式完成了新時期的體育精神,傳遞了電視體育文化的積極意義。體育賽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技能競技,而成為了建構包裹娛樂精神、狂歡力量以及奇觀消費的文化場域。體育文化與奇觀力量進行了有效的創生與粘合,符號敘事與時空敘事在媒介景觀地呈現中傳遞著社會正能量,整合了社會秩序與文化價值。(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新聞中心)

注釋:

[1] 、[11]孫寶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形態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192頁。

[2]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著,史安斌譯:《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

[3]、[4][美]斯蒂芬·貝斯特、道格拉斯·科爾納著,陳剛譯:《后現代轉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04頁。

[5] 陸林:《現代消費主義文化的符號化特征》,《新聞世界》2009年第09期。

[6]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頁。

[7] 陳默:《電視文化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頁。

[8] 、[9]、 [10]、 [13]、[16]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著,史安斌譯:《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4、75、77、2、1頁。

[12] 張兵娟:《儀式 傳播 文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第3期。

[14] 王清清:《電視儀式:電視人類學研究發展》,《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15] 、[20] [美]戴安娜·克蘭著,王小章、鄭震譯:《文化社會學——浮現中的理論視野》,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8頁 。

[17] 陳正富:《對現代體育精神的詮釋》,《寧波大學學報》 2005年第8期。

[18] [美]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著,麻爭旗譯:《媒介事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頁。

[19] [法] 埃米爾·涂爾干著,渠東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2頁。

[21] 劉繼南:《大眾傳播和國際關系》,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頁。

[22] 李金銓: 《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中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