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業試錯的代價並不是一堆泡沫,而是可以揚棄的積累,是“螺旋形”上升的必然階段。當我們進入理性反思的時候,大可不必去追究誰對誰錯,因為誰都不可能超越技術階段去預想未來。唯有的選擇是,立足當今新媒體的技術進步,厘清自身觸網的感悟與教訓,充分利用前期的技術投入,自覺享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傳播平台,在低成本的分享中實現報業新聞產品的增值,在便利性的分享中促成報業傳統機制的轉型。從這個意義上說,“試錯”與“糾錯”隻有一步之遙。
上世紀末,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為應對互聯網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紛紛開始觸網。從1999年第一波興辦綜合性新聞網站,到2009年眾多報業集團的“一報一網”戰略,演繹了從“報網互動”到“報網融合”的歷程。盡管多年來報業觸網有諸多積極嘗試,但鮮有成功案例,且至今尚未找到盈利模式。
傳統報業轉型,為何如此艱難?其實,這是數字時代必然出現的現象。如何看待和評價報業觸網前后15年的試錯與糾錯,既有技術層面、運營模式上的問題,也存在著評估體系的差異。
當報業轉型形成共識之后,即便是帶著沉重的翅膀,試錯是一種必然,更是一種勇氣﹔糾錯則需要理性的認識和大膽的嘗試。如果我們把試錯作為轉型的學費,那麼對報業未來新技術、新媒體的運用就起到了前車之鑒的作用。
試錯:報業觸網是必然趨勢還是可選擇的嘗試
1999年5月,中國第一家由新聞單位主辦的綜合性新聞網站——千龍網在北京誕生,市屬各新聞單位出資,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維模式。緊接著,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分別誕生了東方網、北方網、東北網。在近一年時間,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均創辦了綜合性的新聞網站。
由於投資主體的不確定性,以及長期找不到成功的盈利模式,除了上海的東方網(股本金5億)還保存著原先的投資結構,其余均改旗易幟。
2009年,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實施了“一報一網”戰略,開始了“報網融合的”的“二次革命”。所謂的“二次革命”是區別於第一波觸網的組織架構。由過去的本地媒體融資到一家報社辦一個網站,改為將報社、網絡媒體合二為一,採取一體化運作模式,一個編輯部一套人馬,同時完成報紙和網站的採編任務。按照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對傳統報紙、網絡媒體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新型的“報網融合”。
這種“一報一網“的模式。與上級主管部門整合資源的意見相左,不像第一波辦綜合性新聞網站那樣聲勢浩大。主管部門既不支持(沒有合法的審批層序)但也不制止,在允許嘗試的意見下各地紛紛效仿。
不管是第一波的合作觸網,還是第二波的“一報一網”,這兩種觸網模式均未能達到預期。就連最早實施“一報一網”戰略的杭州日報報業集團,能夠實現盈利的網站也不是集團直屬的各報的“一報一網”,而是從《都市快報》分離出去實行市場化運作的“19樓”網站。據說,該網站新近獲得6000萬的風投資金,正在積極准備上市。
媒體觸網到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還是一種可選擇的嘗試?縱觀國內外媒體的發展趨勢,可以肯定地說,在全球范圍內目前沒有不觸網的紙媒,倒是存在很多沒有紙質版依托的獨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