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社交媒體對現代公共領域建構的可能性探析

——基於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微議錄”的個案研究

周亞瓊

2013年10月15日15:0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公共領域是現代文明社會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問題,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特別是微博的興起,建立現代公共領域成為可能。本研究以@人民日報 法人微博中“微議錄”欄目為例,通過個案分析,探討社交媒體對現代公共領域的建構,並得出結論:“微議錄”雖然不能建構一個非常成熟的現代公共領域,但已經具備了建構現代公共領域的諸多要素,並對過往研究所認為的微博建構現代公共領域的障礙一點點破除。

關鍵詞】社交媒體 微議錄 公共領域 @人民日報

“公共領域”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德裔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提出,經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系統化,按照哈貝馬斯的理解:“公共領域是介於國家與社會之間進行調節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作為公共意見的載體的公眾形成了,就這樣一種公共領域而言,它涉及公共性的原則”

網絡能否建構現代公共領域,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隨著微博的興起與發展,這種討論有愈加激烈之勢。一方面,微博確實為公共討論提供了完全開放的平台,較低的門檻使得公眾可以最大化地參與到熱點事件的討論中,但參與的網友中有不少都是情緒發泄式的言論,理性表達有限﹔另一方面,微博中網絡意見領袖又似乎將輿論引向某一邊,“沉默的螺旋”現象在微博中依然存在,公共討論處於不平等的狀態。

《人民日報》的法人微博(新浪)自2012年8月13日開設“微議錄”欄目以來,備受關注,從某些方面來看,“微議錄”已經具備了現代公共領域所需要的一些特質,又很好的破除了微博在構建公共領域中的不足與缺憾,這也為社交媒體建構公共領域提供了借鑒和可能性。

基於此,本研究將以@人民日報 “微議錄”為例,探究社交媒體對現代公共領域建構的可能性,厘清新的媒介生態環境是否可能建立現代公共領域的爭議。

倫敦奧運會后,@人民日報 以“公共討論推動理性分析”為口號,推出“微議錄”欄目,結合當日時事,摘錄、選取、集納每天網友對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的評論,並@相應網友,進行“報”與“博”之間的良性互動。2012年8月13日,第一條“微議錄”發布。本研究的將對2012年8月13日至2013年6月8日的“微議錄”內容進行分析。

根據哈貝馬斯的觀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公共領域的產生需要依靠的三個條件:參與討論的公眾是理性的公眾﹔有公共的媒介作為平台﹔公眾在公共媒介上形成的公共輿論是辯論的共識。接下來,本研究將對@人民日報 的“微議錄”是否具備這些條件具體分析。

一、“微議錄”的公眾是理性的公眾

“微議錄”每天的議題 內容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當日@人民日報 微博中引起網友較多轉發與評論的微博話題,二是當日在整個微博輿論場中引起網友熱議的話題。從這個角度說,微議錄並不具有“輿論引導”的性質,而完全是網友自由討論產生的結果。

(圖1:“微議錄”2013年6月2日的微博內容)

1、議題類型

我們把議題類型分成10種類型,即“政治”、“經濟”、“法治”、“社會民生”、“文化教育”、“娛樂體育”、“歷史紀念”、“國際時政”以及“其他”。“微議錄”每天都會以長微博的形式發布一條微博,這條長微博中可能有1個議題也可能有多個議題,通過對100個議題進行隨機抽樣,發現:“娛樂體育”以及“其他”兩類與公共性關涉不大的內容,隻佔12%﹔其他諸如“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和“文化教育”等內容,均具有公共性,即與絕大多數公眾的利益相關﹔其中,“經濟”與“社會民生”類的內容各佔25%,成為討論最多的話題。

公共領域不是個人的隱私天地而是向世人顯露一切的公開空間,而且公共領域謀求的不是私利而是公益,從“微議錄”的議題類型分布來看,絕大部分具有公共性,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參與“微議錄”討論的公眾具有一定的理性,他們討論的不是娛樂八卦也不是家長裡短,而是對公共利益集中關注。

2、公眾的規模

從2012年8月13日至2013年6月8日,微議錄共有278條微博內容,通過對所有樣本進行統計,發現:單條微博的轉發數大於300次的微博共有75條,佔所有微博的27%﹔單條微博的評論數大於300條的微博共有21條,佔所有微博的7.6%。雖然這樣看來,“微議錄”的傳播力似乎並不大,但單條微博轉發數在1200次以上的微博有7條,單條微博評論數在600條以上的有3條。這就說明,在擁有穩定公眾規模的條件下,因議題等因素的影響,公眾的數量會出現激增,這也與微博的傳播特性相關。

二、“微議錄”是一個公共媒介

公共領域從原則上來說向所有人開放,在形式上所有人都可以進入,特別是隨著大眾媒介的興起與發展,公共領域的建立也越來越依托於公共媒介。探討“微議錄”是否為公共媒介對於其本身公共領域的建構功能是否存在有著重要影響。

1、 不受外界干擾

從議題的選擇來看,“微議錄”不受商業利益與所謂“敏感”問題的影響﹔從議題之下的網友觀點摘錄來看,“微議錄”不被網絡意見領袖的身份“綁架”,隻針對觀點本身進行篩選。這兩個層面的結合,使得“微議錄”成為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公共媒介。

(1)不受商業利益與“敏感”問題影響

通過對@人民日報 “微議錄”欄目的運營編輯進行訪談,發現此欄目在運營的過程中並沒有受到太多外界的干涉,無論是議題的選擇還是長微博中網友觀點的摘錄,都完全遵循固定的原則,不因其他人為意志而改變。

一般來說,大眾傳播有時候會受到外界商業利益以及輿論壓力的影響,特別是面對一些所謂的“敏感”問題,都會通過“自我審核”進行清除。但“微議錄”在選擇議題的時候很好地厘清了“敏感的界限”,正如其微博運營編輯所說:“什麼是敏感問題?微博都能夠發的話題,微議錄也肯定可以摘。”

(2)不受意見領袖身份影響

除此之外,“微議錄”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其長微博觀點選擇中,那些經過“微博認証”的用戶的觀點隻佔很少一部分,並且在呈現的過程中,並不突出其身份與地位,而是將其微博名與觀點直接呈現。這就避免了公眾受到“網絡意見領袖”的身份影響,而隻對其觀點作出評判。

2、“移動的桌子” 鬆散的邊界 :微議錄的平台性質

阿倫特有一個著名比喻,即“圓桌理論”,她將公共領域比喻成許多人圍坐在一張桌子前,這張桌子將每個人都彼此聯系而又相互分隔,公共領域就是這張桌子,它將這些人作為獨立的個體聯系起來。如果這張桌子突然消失,那麼兩個對坐的人不再彼此分離,與此同時也不再被任何有形的東西聯系在一起了。

“微議錄”在微博輿論場中同樣起著聯系個體的“桌子作用”,隻不過,這樣的桌子並不固定,而是隨著議題的變化不停地移動。換言之,每次聚集在“微議錄”這個“桌子”四周的公眾並不是同一批人,因為個體異質性的存在,使得公眾對不同的公共話題有著不同的關注。

“微議錄”不提供蓋棺定論式的“答案”,它只是一個公共討論的平台,是一個“觀點的自由市場”,一方面,被選為長微博中的觀點僅僅是討論的角度,另一方面,被“微議錄”這個“移動的桌子”聯系起來的公眾可以自由在跟帖中發言並形成互動討論。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