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全媒體傳播時代。各種新型媒介充分發揮文化傳承的功能,創造了以兼容並包、參與互動、服務用戶、資源共享為特點的網絡公共文化空間。但新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利用其為公共文化建設服務時也必須注意文化泛娛樂化、文化權利異化、文化公共領域擴大化等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公共文化﹔公共空間
一、 網絡公共文化空間的內涵
哈貝馬斯認為,18世紀資產階級社會中出現的俱樂部、咖啡館、沙龍、雜志和報紙,是一個公眾們討論公共問題、自由交往的公共領域,哈貝馬斯從空間角度構筑出形成公共文化的現實基礎。在 20 世紀的 100 年中,中國人對於“公共文化”概念的使用,主要也是從空間上來理解的,這裡的“公共”限定詞是指面向社會公眾的場所。
所謂“公共文化空間”簡單來說就是各種類型的公共文化的聚集地。在我國,公共文化主要指具有群體性、共享性等外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主要以文化站、群眾藝術館等公共文化場所為依托,借助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資源,發展群眾參與性、資源共享性的文化。 公共文化所在的公共文化空間包括物理公共空間、社會文化公共空間、信息網絡文化空間,這三種公共文化空間共同構成了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外部存在方式。 而信息網絡文化空間的建構主要依賴於新媒體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互聯網開辟了一種新型的文化傳輸模式,打造了不同於傳統地理意義上的公共文化空間。這種網絡公共文化空間強調公共文化的整體性、公開性、一致性等內在公共性特征,並為公民提供充分的參與、互動、反饋空間。網絡公共文化空間最大的特點在於其拋棄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政治邏輯”,重新樹立以公民為中心的“受眾邏輯”,在提供公民需要的公共文化基礎上逐漸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和參與意識。
二、 新媒體建構網絡公共文化空間的技術優勢
以互聯網等通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在蓬勃發展。這些新媒體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改變人們生活,促進信息傳播上都表現出其巨大的潛能。寬帶技術、3G 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web 技術、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在傳播公共文化、構筑公共空間上凸顯出其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網絡社交媒體
社交化媒體的發展不斷延展著其作為新媒介的文化傳承功能。社交化媒體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它是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新型信息傳播平台。近年來,社交媒體將其服務范圍擴展到公共文化服務中。政務微博的興起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交互化和參與化的獨特優勢,有力地促進了信息資源與公共服務的開放與共享。2012年上海新聞出版局開通了“書香上海”政務微博,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該微博同時在新浪、騰訊、東方、新民四大網站上線。上線僅一個月,總粉絲數已突破 6 萬,運行至今,總粉絲數超過 22 萬。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利用政務微博將信息化手段及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為公民提供了優質的網絡公共文化服務。
(二)數字公共服務雲平台
“雲計算”用於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搭建數字公共文化媒資庫,匯集多種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並通過多功能平台進行信息發布。還能解決我國文化共享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重復建設、標准不一、資源不足、覆蓋不足等問題並促進信息資源整合,使數字文化服務覆蓋范圍更廣、成本更低。目前,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雲平台在我國已經非常普遍。2012年11月21日,我國領先的雲計算解決方案和服務供應商——浪潮集團發布了基於雲計算技術的“浪潮公共文化服務應用及支撐平台”整體方案。該平台應用先進的雲計算模式,涵蓋文化資源從收集、整合、共享到管理、應用的全部環節。雲平台技術應用於公共文化服務能將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等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海量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傳播, 還能通過“一站式”門戶平台和豐富的智能終端接入,為公眾按需索取、隨時隨地獲取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提供保障,真正打造“參與式”網絡公共文化空間。
(三)移動新媒體
移動媒體主要指以各種移動終端設備為載體的媒體,包括移動電視、移動多媒體、移動通信媒體等。移動媒體作為一種有效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手段,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移動電視打破了信息傳輸的時空限制,其傳播渠道的移動性,傳播內容的即時性使受眾在時間流逝和空間轉移中了解最新動態和資訊。
手機通信媒體作為“第五媒體” 具有互動便攜、隱私貼身的特點,成為受眾使用最廣泛的新媒介。用戶能隨時隨地進行信息交流、接收文字圖片等多樣化信息服務,實現用戶與信息的同步。這些新技術的出現使即時、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可能,並構建出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交相呼應的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鮮明的特點在於打破了傳統公共文化服務與受眾之間的空間距離,重構了公民與文化的接觸模式,實現了由地理空間到虛擬網絡空間,由固定文化內容到多元文化信息的轉變。
(四)互聯網門戶平台
門戶網站指通向某類綜合性互聯網信息資源並提供有關信息服務的應用系統。門戶網站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內容,希望通過門類眾多的業務來吸引和留住互聯網用戶,成為網絡世界的“百貨商場”或“網絡超市”。門戶網站在發展過程中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通過集納各種信息服務,採用“包羅萬象”的策略維持其核心競爭力,因此,門戶網站用於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是門戶網站與公共文化發展的共同需求。門戶平台還能通過對受眾使用媒介習慣的觀察,對用戶瀏覽信息的跟蹤,建立起龐大的用戶數據庫,有針對性的提供個性化公共文化服務。2003年杭州市政府開通“中國杭州”門戶平台,使政府信息公開化、透明化,還為市民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服務資訊,滿足市民的真正需求。在互動平台開設“網上直播”通道,直播孔廟祭祀典禮、西湖讀書節閉幕式,大型文藝匯演等,使民眾足不出戶便可享用多元公共文化資源。
三、 網絡公共文化空間的服務特點
網絡公共文化空間是傳統的以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為代表的文化服務機構的補充。新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人際交往的模式,並打破了原始的地緣文化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公眾與傳統地理意義上的文化空間的距離。網絡公共文化空間重新成為聚合文化資源,吸引受眾的新天地,並在公共文化的傳播上體現出其獨特的特點。
(一)內容提供上:兼容並包,受眾創造成為可能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市民文化,是市民社會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公共文化空間不僅局限於政府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創的公共文化服務平台,還包含各種用戶自創的文化內容。以政府創造為主的主流文化與以受眾創造為輔的大眾文化共同構成了互聯網空間的文化形式。這不僅豐富了公共文化的內涵也體現了互聯網文化兼容並包的特點。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為用戶定制服務提供了更多可能和選擇,用戶創造內容 ( UGC)正成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提供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文網、開心網、豆瓣網及新浪微博等UGC模式已經利用其傳播優勢為受眾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實現大眾文化的資源共享。用戶可以通過信息轉載、圖書推薦、影視評論、音樂分享等方式與其他用戶共享文化資源。網絡公共文化空間在發揮主流公共文化的教化功能的同時,打破了公共文化以政府為唯一主導者的模式,將大眾文化納入公共文化的范疇。,它不僅滿足了公民對文化的個性化需求,創造了多樣化的文化形態,也使其自身從單純的文化內容生產者轉變為聚合內容的文化服務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