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人本身的影響力
作為明星,他們本身就具有普通人無可比擬的影響力,而作為選秀舞台上的主角,自然可以利用他們原本的光環去吸引觀眾,為節目增添收視率提供了保障。
在《我是歌手》當中,節目組請來了羽泉、齊秦、林志炫等老牌實力歌手,也請來了尚雯婕、楊宗緯等新晉人氣歌手,這些明星在以往積累了大量影響力,將眾多明星的人氣匯集到一個節目當中,無疑使整個節目“火爆異常”。
(2) 明星走下“神壇”
對於普通人來說,每個明星都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但是通過讓明星參與選秀競爭的形式,明星從“神壇”上走了下來。在比賽中,他們也會有競爭、有淘汰、有緊張,像之前平民選秀中的每一個選手一樣,這樣的節目讓明星回歸到了普通人,從此更能吸引大眾的眼光。
在《我是歌手》第一期節目中,各位明星陳述了自己被“邀請”參加比賽的理由,緊張、怕被淘汰、唱不好丟人等詞語多次出現在了明星的陳述中,這樣的矛盾點為節目增加了眾多可看的因素。在隨后的節目中,各位選手被關進各自的小屋中,每個明星的生活中緊張的一面被攝像機展現的淋漓盡致。包括賽制中不告知出場順序的設置,也是一種反應明星普通人一面的真實寫照。
2. 互動:權力的反轉
大眾互動效應是指“高收視”的電視節目,尤其是“高收視”的娛樂節目,必定把大眾的參與作為重要的設計環節,形成台上台下的積極參與和自由碰撞,並時時創新互動的方式,激發觀眾的好奇與期待③。而作為明星選秀的娛樂節目,更是在互動方面做到“重中之重”,明星去比賽讓誰來做評審?那就是普通的觀眾。雖然之前在選秀過程中也有“大眾評審”這樣的評選方式,但是明星選秀更多的看重的是觀眾的口味,這是一種權利的反轉。
以往的秀場都是明星評平民,而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7位明星的去留直接取決於500位大眾評審的投票,這也是在其他類型的真人秀節目中很少看到的情景。這500位大眾評審,每期都會更換,而且會分成不同年齡段去進行投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比賽的公平性。也正是由於這種權利的反轉和所帶來的公平因素,讓觀眾成為了真人秀場的主人,從而使得節目受到了不同階層人們肯定。
3. 回歸音樂本質
《中國好聲音》之所以火爆的原因是將選秀回歸到了聲音本質上去,選手們不再或者很少用煽情的故事、出眾的外貌等認為可控因素去吸引評委和觀眾的注意,而是評委根據選手的聲音盲選。而《我是歌手》則不僅僅是注意聲音,而是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歌曲本身的演繹中,每位明星在場上不說一句話,開口就是唱歌,主持人的介紹公正客觀理性,這樣不僅僅保証了比賽的公平公正程度,更重要的是,將音樂回歸到了本質中。
現在,眾多的真人秀節目都在加入煽情、好奇、沖突等元素,讓節目變得更好看,但是同樣引起了社會的質疑——真人秀是不是都是假的?是不是都是人為炒作?那麼以后選秀還有什麼公平可言?《我是歌手》這一明星選秀的出現,打破了真人秀領域為“炒作”是從的慣例,這種新的、清爽的方式的出現,讓觀眾更能去接受真人秀音樂本質的回歸。
4. 人性的訴求
在真人秀中,“真”是它的特色,“秀”是它的手段,而“人”才是它的主體、核心和根本。對於真人秀而言,隻有把握好人性的訴求,將裡面的人的人性、人格凸現出來、表現出來,才能夠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例如在《我是歌手》第九期當中,原本已經准備了歌曲的辛曉琪因為看到一起孩子被放在車裡車被偷孩子丟失並最后死亡的是新聞事件后決定臨時換歌,在場的時候幾度哽咽。這極大的展現了明星作為選秀選手所展現出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在明星選秀中,明星們在歌曲的演繹、在秀場上的為人處世中都把握得恰到好處,具有大家風范,這種真人秀中的人格渲染使得整場節目處在一種人文情懷中,自然並不矯情,讓人感覺親切。這種明星選秀中的人性訴求成為節目成功的根本、潛在的因素。
5. 其它
作為大眾娛樂的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的成功也有一般真人秀成功的共同因素。比如節目環節的涉設計,讓每個選手單獨呆在封閉的房間裡,增添了一種神秘感和比賽的緊張感﹔主持人由參賽選手擔任,避免過多的“外人”參與到比賽中,影響比賽的公平程度﹔比賽的音響、燈光的完美呈現等等。這些都成為《我是歌手》作為一檔明星選秀節目成功的關鍵所在。
三、 《我是歌手》等明星選秀節目給電視選秀節目的啟示
現如今,真人秀節目面臨著一個十分尷尬的境遇,一方面是觀眾社會日益的罵聲——炒作、煽情、作秀、講故事,另一方面是觀眾對娛樂節目的需要——滿足好奇心理,這就使真人秀走到了一個分岔路口,到底未來的真人秀節目該如何發展?或許《我是歌手》等明星類選秀節目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1. 沖突故事性和真實之間的平衡
真人秀節目,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對於一個好的大眾娛樂節目來說,沖突性和故事性是它必須要具備的兩個要素。而在很多真人秀“游戲環節”的設計過程中,往往的過多的去注重沖突故事的設計,讓人感到難以信服。真人秀中有個“真”字,代表著真人秀這種電視節目形式是真實、非虛構的,必須用紀實的手法去反映。“真人秀借鑒了紀錄片、電視劇和競賽節目的一些要素,它是一種綜合性的娛樂節目。其構成要素主要可以歸納為:紀錄片式的跟蹤拍攝和細節展現,電視劇式的人物環境選擇和矛盾沖突設置及競賽節目的欲望客體設置和淘汰方式。④”所以說,未來真人秀節目的發展必須從沖突故事的設計和真實的展現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在《我是歌手》中,節目組刻意地淡化了明星選手之間的沖突性和故事性,因為參賽的明星選手大多為觀眾所熟知,許多的背景交代都相對簡略,參賽選手之間雖然有沖突,但是更多的展現給觀眾的還是他們的友誼和敬業精神。整個節目全部是以完全紀實的手段在呈現的,包括后期票數的統計、導演收到短信后宣布票數、得票率的公布等環節,都是全部遵照現實。真實感使得《我是歌手》顛覆了以往真人秀節目的常態,獨樹一幟。
對於未來的真人秀節目,必須在制造沖突、設計故事、吸引眼球、制造亮點和真實反映之間尋求平衡,有時候並不是故事越多越煽情收視率才會越高,而是更好的去把握當代觀眾的口味。
2. 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間的特殊地帶探索
對於當今大眾娛樂節目來說,可與粗略的分為“雅文化”和“俗文化”兩部分。“雅文化”的代表就是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和各類高雅娛樂節目等,“俗文化”的代表則是各種平民選秀和地方民俗表演等。而明星選秀節目則是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間的一種特殊地帶,真人秀的形式是俗文化的代表,而各位明星的精彩演出則是雅文化的體現,這種“明星入秀場”的形式,正是對這兩種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對兩種文化之間的特殊地帶的探索。
在《我是歌手》中,不僅有明星的經典老歌的演繹,還有豎琴、鋼琴、大提琴等高雅樂器演奏的呈現,讓人感覺像是在聆聽一場音樂會﹔而在另一方面,明星們又必須通過比賽的形式接受觀眾的投票,他們也有普通人的緊張和興奮,讓人感覺這還是一場真人秀。這樣的雅俗共賞,更好的打開了真人秀的領域。
對於這種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間特殊地帶的探索,不僅能給真人秀帶來較高的收視率和口碑,也能夠提升整個選秀節目的文化品味和內涵。這種探索是值得鼓勵且可以繼續發揚下去的。
3. 選秀節目對人性的關懷和人文素養的體現
真人秀的核心是“人”,而如今的真人秀市場卻忽略了對人性的關注,讓觀眾感覺“唯利是圖”、收視率才是王道,這恰恰是真人秀節目應該規避的。真人秀節目應該更多的關注人性、訴說人性,讓節目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這樣的創新才是觀眾所願意看到的。如果說節目內容、形式的創新是個“形”,那麼裡面內涵的創新發展則是“神”,真人秀節目應該做到形神兼備。
《我是歌手》等明星類選秀節目,則在“神”的挖掘上有了重大突破。他們對於人情人性的關注讓人感覺是發自內心的,並不是矯揉造作的,這是真人秀領域的又一大突破。真人秀是人的“秀”,未來的選秀節目需要突出對人性的關懷和人文素養的體現。
四、 結語
以《我是歌手》為代表的明星類選秀節目的興起並不是無心插柳,而是符合社會大眾娛樂節目需要的一種新探索,它的成功也決不是偶然,而是源自對真人秀節目的創新。《我是歌手》的成功不可復制,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未來真人秀節目該向哪個方向努力,隻有不斷創新,這個領域才會有更好更新的發展。
(作者系:煙台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
參考文獻:
[1] 《媒介形態變化與電視文化傳播》,呂萌,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2] 《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從電視敘事看電視節目的策劃》,潘知常、孔德明,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3] 《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潘知常、林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大話超女——對一個娛樂神話的解析》,唐浩,北京出版社,2005
[5] 《<夢想合唱團>:為公益放歌》,馬一聃,《人民日報》2013年2月8日
[6] 《真人秀節目課題研究報告》,尹鴻、田儒學、吳菁,2002
[7] 《大眾文化導論》,王一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