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抗雨救災報道的敘事視角分析
表3
《中國新聞周刊》關於抗雨救災的報道隻有一篇,在《大雨中的“冷”與“暖”》這篇報道中運用內視角敘事的比重比較高,達到64%,文章同樣呈現給讀者一個賦有現場性和畫面感的效果。而且,從該篇文章的題目的“冷”、“暖”中可以看到,該文章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抗雨救災者的頌揚上,還包括對在災難中呈現的人性冷漠的一面的報道。
文章大量運用內視角的敘事手段,對暴雨中愛心車隊,好心人的免費留宿進行賦有現場感的刻畫,同時也對暴雨災害中出租車司機的哄抬價位,天價旅店的非正當行為有著詳細的敘述。
內視角敘述有著較強的主觀性和感情色彩,本文採用比重較高的內視角敘事,顯示了對愛心市民的抗雨救災行為的頌揚和對趁亂謀取暴利的部分人的譴責。
4、災難反思報道敘事視角分析
表4
暴雨傾城,其災難報道不能僅停留在羅列災情、展示傷痛或者頌揚救援等模式上,對災難的反思以及引起的社會議題,也必須深度挖掘。
《北京暴雨考驗城市管理智慧》從北京的城市管理以及城市建設的缺陷上對7•21暴雨進行的反思,《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從城市的排水系統的漏洞以及國內外城市規劃對比中對此次災難進行思考。從表格中得知,兩篇文章均沒有採用內視角敘事,《北京暴雨考驗城市管理智慧》全文的全知視角的比重為81%,所佔比重較高,外視角的比例為19%。《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全文的全知視角的比例為72%,外視角的比例為28%。兩篇文章的敘事基本上採用的是全知視角。
全知視角和外視角相較於內視角來說感情色彩比較弱,報道比較客觀。對災難反思的報道需要一種客觀嚴謹的態度,所以《中國新聞周刊》對這兩篇文章敘事視角的處理態度就不難理解。
三、結語
通過對8篇報道進行分析,可以看對《中國新聞周刊》7·21北京暴雨的報道基調:
在報道災難本身、災民遭遇和救災的題材上,採用的內視角敘事較多,不加掩飾的強調突出災難的畫面感,畫面感較強,感情色彩比較濃厚。同時,多採用多重內視角的敘事角度,使得報道內容更加豐富,事件更加全面。在災難反思的題材上,沒有使用內視角敘事,報道保持了客觀嚴謹的態度,感情色彩較弱。
新聞敘事採用何種視角,如何調整視角,以及多視角如何組合,是十分復雜的。而對我們而言,敘事向我們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別人講述我們對世界的了解的方法。
災難新聞的報道需要越來越多的敘事性解說,因為我們知道從人們的好奇心理上來說,在知道災難性動態消息后,更多的是想要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
恰當合理的敘事能夠使媒體避免傳統災難新聞的敘事模式,使新聞的內容與表達形式相得益彰,才能吸引讀者閱讀下去。
( 作者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注釋:
1(荷)米克·巴爾著,譚軍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2 曾慶香著:《新聞敘事學》[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