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0期

教師是我一輩子的身份——訪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玉明【5】

陳娜

2013年11月13日17:31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學術沒有爭鳴討論,就不能發展”

在趙玉明幾十年耕耘的學術沃土中,有一個話題很少有人問及,而眼前的這位老先生卻舉重若輕,並不避諱,那就是關於學術爭鳴的問題。

趙玉明說:“中國廣播電視史是一門新興學科,特別是對中國早期的廣播史,有不同的見解和觀點是正常現象。就有關問題展開討論、爭鳴也是必要的,沒有學術的爭鳴和討論,學術研究也不能發展,但是我們今天對學術討論一定要吸取過去的教訓。”

“‘文化大革命’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學術討論都變成了政治批判,同意我就是革命的、愛國的,不同意我就是反革命的、賣國的,這很可怕。改革開放后學術討論奉行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裝袋子的‘三不’原則,這才慢慢回歸正常。但現在有些學術討論還有泛政治化和情緒化的傾向。我認為學術討論應該是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不能先有主觀臆斷,再找客觀印証﹔也不能先有臆想結論,再尋找論據支持。總之,作為爭鳴的一方,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有尊重你表達和堅持自己觀點的權利。”

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劉泱育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論述老一代知識分子處理學術爭鳴的做法和態度,而他所用的“理”與“禮”兩個字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前輩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典范價值。“正常的爭鳴討論我是支持的,否則學術發展就沒有前途。”趙玉明如是說。

正是懷著對中國廣播電視史學研究的一片赤誠,從教從研半個多世紀的趙玉明為中國廣播電視學留下了一筆筆財富。1987年,他撰寫的《中國現代廣播簡史》出版,被著名新聞史學家方漢奇教授評價為“填補了中國廣播史研究的空白”。1989年,他主持編纂的我國第一部廣播電視專業辭典《廣播電視簡明辭典》問世,並於1999年由他主持增訂后更名為《廣播電視辭典》再次問世。1994年,他又主持編纂並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廣電專業百科全書——《中外廣播電視百科全書》。2004年,由趙玉明擔任主編及主要撰稿人的《中國廣播電視通史》正式出版。2012年,他主持完成了本校廣播電視研究中心立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廣播電視學學科體系建設研究》,對廣播電視學的學科地位和架構等提出了比較系統、完整的見解。

時至今日,著作等身並已功成身退的趙玉明把學校頒發給他的“中國傳媒大學突出貢獻教授”獎牌擺放在書櫃正中最高的位置,他解釋說史學家他不敢當,校長、院長也都是暫時的,唯有教師這個身份是一輩子的,“我是學校的第一批博導,我們這批有8個人,70歲退休的時候,學校給了每人一個突出貢獻獎,雖然沒有獎金,但卻是我們這些從教一輩子的人的最好紀念”。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的第30個年頭,學會常務理事決定對從事高教工作逾30年,對高等教育事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30位學者進行表彰,趙玉明教授成為新聞傳播學委員會中唯一獲此表彰的人員,這也是國家、社會、時代對這位老教師致以的崇高敬意。

對趙玉明先生的訪談和梳理一直彌散著濃濃的年代感,這當然與我們相隔近半個世紀的人生閱歷有關。但透過他身上所有在當下時代很難再涵養出的情懷和堅守,老人學術人生的年代感讓我在細密捕捉之余,也越發感到敬重。老先生說自己現在還退而未休,對新聞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新聞人才的培養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注,對於身后已然留下的車轍和財富,他淡然地表達:“我們這代人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廣播電視的史學研究沒有止境,下一代人的任務就是思考怎樣培植採摘創新成果,這是個大有可為的時代,你們必將大展宏圖。”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當代杰出新聞學者口述實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批准號:10CXW001﹔特別鳴謝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學生崔博翔為本文整理原始錄音素材)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