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博在突發事件中對於新聞傳播機制的改變

——基於媒介分析視角的韓亞空難事件

王雙雙

2013年11月22日15:2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社會化媒體下,人人都是新聞源,在突發事件面前,微博發揮自身優勢,改變著新聞傳播機制。文章從媒介分析的角度出發,從微博滲透到新聞生產環節、微博打通兩個平台和兩個輿論場、微博第一時間接收受眾反饋三個角度對韓亞空難中的微博和媒體表現進行剖析。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新聞媒體的傳播需要改變,如內容為王基礎下的深度挖掘和戰略性轉型,新聞報道中大數據的運用。

【關鍵詞】微博 突發事件 媒介分析 傳播機制 韓亞空難

引言:

“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英尼斯曾如此斷言。[ 轉引自李明偉.新媒介形態與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論”的宏大觀照[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67.]50%的人們通過社交媒體獲悉突發新聞、59%可接入互聯網的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站點來討論學術話題、1/6的求職者通過社交媒體找到目前的工作。[ 騰訊科技.社交媒體是如何改變世界的[OL],http://tech.qq.com/a/20130802/011188.htm#p=1]最近一組數據,讓社交媒體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再次突顯,這種新媒介的優勢逐漸凸顯。而與之對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顯示,北京地區的電視開機率從3年前的70%下降至30%,且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為40歲以上的人群。[ 中國廣告網.廣電總局發布《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OL],http://www.cnad.com/html/Article/2013/0619/20130619141609336.shtml]一邊是社交類媒體的快速發展,一邊是傳統媒體佔有比例的下降,今天的新聞業面臨著一次大震蕩。

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其信息傳播的速度、擴散的廣度和信息挖掘的廣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受眾了解信息的方式。尤本文試圖從媒介分析的角度,來探討微博在突發事件中對於新聞傳播機制的改變。

正文:

一、媒介分析的必要性

媒介分析是傳播學研究傳統的五部分內容之一,但也是常常被忽視和被混淆的部分。其作為一個大的研究部類,主要指的是對媒介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各種媒介技術的特征及作用、媒介技術及其發展史同人類社會變遷、文明發展史的關系等等。[ 張詠華.中國大陸的媒介分析之概況及特點[J],新聞記者,2001,12,33.]作為該理論的發端者,英尼斯在《媒介的偏向》和《帝國的傳播》中分析了媒體的嬗變,並指出:“考慮媒介對各種文明的意義,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看見我們自己文明的偏向。無論如何,對我們自己文明的特征,我們可能會抱更加謙虛的態度。”[ 轉引自李明偉.新媒介形態與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論”的宏大觀照[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66.]作為英尼斯的學生和理論繼承者,麥克盧漢從“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角度將媒介分析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媒介分析理論強調媒介形態對社會的影響,不僅有助於健全傳播學研究,也是對人類學、社會學等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貢獻。

如果把媒介技術比作中項“, 中項越‘豐富’,也就是說它本身也是通過中項的,可能的變化就越多”。[ 轉引自李慶林.論傳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對象和方法[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12,2]在信息大爆炸的web2.0時代,社交媒體的出現、智能機的普及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其在新聞傳播中發揮的作用被日益重視。

二、突發事件中,微博對於新聞傳播機制的改變

最新數據顯示,新浪微博用戶規模達7.6億、日均發博量達8千萬、用戶每天在線時長達64分鐘[ 數據為截止到2013年7月10日。]。可以說,每天刷微博,在微博上發布和接收信息,已經成為受眾的一種習慣。面對突發事件的不可預測性、突然性,微博的實時性和便利性成為信息快速擴散的區域,而且在全面地影響現有的新聞生產模式與機制。

1.微博滲透到新聞生產環節

1)新聞信息獲取源頭的遷移

門戶網站出現,大幅降低了信息獲取成本。博客的出現,幫助部分網友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微博的出現,進一步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並首先體現在信息獲取源頭的變化上。[鈦媒體.七.七墜機事件背后,超級媒體鏈浮出[OL],http://www.tmtpost.com/48280.html]

傳統媒體的記者,不可能時時、事事都在現場,此時,微博龐大的客戶群就發揮出其優勢。在事件發生現場的知情人或者親歷者成為事件最新進展的第一時間匯報者和信息傳遞者。

2)新聞報道觀點的匯聚

從信息的採集、新聞要素的發現角度看,在突發性事件中,信息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狀態,在微博中各個方面的信息都得以匯集和呈現。媒體人的職責,需要從海量信息中梳理事實,同時進一步解釋事實發生的原因及分析影響方面。

此外,微博作為一種后來出現的新媒體,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傳統媒體新聞報道中信息的補充者。Twitter CEO迪克•科斯特洛說:“我們自認為是新聞機構的補充。我們是由大眾傳播全球信息的平台。”[ 新浪科技.Twitter示好傳統媒體,並非你死我活的關系[OL],http://tech.sina.com.cn/i/2013-06-04/14098409928.shtml]這或許是twitter向傳統媒體示好的一種說辭,但不得不承認,微博與傳統媒體的並非互不相容的關系,兩者間的互補,才是最終的出路。

3)新聞質量的提升

隨著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專業媒體的報道出現了一個強勁的參照物,社會化媒體在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內容的豐富度等方面甚至會超過專業媒體。

首先,在新聞報道中,媒體不能因為搶時間、搶受眾觀注度而偏離報道的最基本的事實和科學的思考。一方面,媒體報道需要與普通的微博區隔開來,體現一定的專業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又要在保持權威和專業的基礎上,易於被微博受眾閱讀和吸收。

其次,微博倒逼傳統媒體不斷進行思考和創新。《紐約時報》 “雪崩”故事性報道僅在發布后六天,就獲得了290萬訪問量和350萬頁面瀏覽量,其被業內人士認為“開創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報道”。[鈦媒體.《紐約時報》嘗試“雪崩”,重新定義新聞生產的傳統媒體逆襲[OL],http://www.tmtpost.com/37106.html]

2.微博打通兩個平台和兩個輿論場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2年新浪媒體微博報告》,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認証的媒體微博總數突破11萬個,包括17221個媒體官方微博和92945個媒體從業者微博。[ 人民網.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2012年新浪媒體微博報告》[OL],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0122/c210118-20281323.html]媒體微博認証的增長趨勢,展現出對於微博陣地的重視。

1)傳統媒體與官方微博雙平台的打造

傳統媒體報道,由平媒或電視的單一平台,轉向平媒或電視與微博的雙平台﹔網絡媒體報道,由門戶網站單一平台,轉向門戶與微博雙平台。自媒體、網絡媒體和紙質媒體並駕齊驅,相得益彰。

2)主流媒體和民間輿論場的兩個輿論場的形成

自媒體第一爆料,現場直播﹔網絡媒體快速反應,信息集聚﹔紙質媒體權威報道,深度分析。這仿佛已經成為一個事件中各個媒體發揮的作用。然而,隨著微博的不斷發展,這種態勢出現一定的重合與合並。

3.微博在第一時間接收受眾反饋

受眾意見的反饋和信息的抵達,是新聞傳播中的重要一環。作為新聞傳播的對象,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對於媒體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微博作為一個實時更新、實時互動的平台,有第一時間反饋受眾聲音的優勢。

1)微博中受眾群體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在微博這個開放平台中,受眾是多種多樣的,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各個職業,都會找到不同的對應者和群體﹔而媒體對受眾的影響,則會產生“核裂變”擴散,從自身的粉絲影響到粉絲的粉絲,不斷擴大影響范圍和覆蓋率。

微博受眾群體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媒體培養粉絲和尋找未來客戶提供一種渠道。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等重大事件報道中,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在粉絲的反饋中得到驗証。

2)企業和官方等相關方反饋

突發事件的發生,尤其是人為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其背后必然有責任承擔者。而他們在微博中的一舉一動在上億網友的關注下,則成為驗証“化危機為發展”還是“因危機而受損”的方式,從而實現社交危機倒逼企業提升服務的效果。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