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輿論監督者(1993-2006)
新一輪的電視改革是從1993年中央電視台開辦早間電視新聞雜志《東方時空》開始的。這次反應在電視語態上的重大變革,來自於當時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讓人民的思想進一步得到解放,認識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黨的14大的召開確定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社會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迎面而來。在大背景的影響下,電視新聞從業者開始轉變思想,開拓新的電視時段,創建新的節目形態,轉變政令傳達者和知識教育者的姿態,開始平等真誠地面對觀眾。重新思考媒介的角色和作用。
這一次的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上級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新聞從業人員積極探索,在1993年5月1日的清晨,像一陣春風,一檔脫胎換骨的節目《東方時空》同廣大電視觀眾見面。節目內容新穎,形式獨特、語態平和,讓中國的老百姓倍感歡喜。節目不僅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也開始為央視賺取經濟效益。節目中的一個突出亮點是最后一個叫做《焦點時刻》的小欄目,此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重大的社會反響。
從這個節目開始,新聞媒介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輿論監督作用。新聞監督,批判現實,政府利劍成為這一時期人們對媒介反思的重點議題。不久,《焦點時刻》這種通過記者現場紀實採訪的節目形態獨立出來,在1994年4月1日改名為《焦點訪談》,在中央1套《新聞聯播》之后播出,開始了中央電視台晚間黃金時段的新聞言論組合。《焦點訪談》陸續播出了一系列反映社會問題的負面報道,如《罰要依法》、《惜哉,文化》、《追蹤礦難瞞報真相》、《巨額糧款化為“水”》。節目用記者深入的調查,展現事件採訪的過程,讓觀眾從具體的影像中感知並理解新聞事件,引發對新聞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為題的深入思考。一系列節目的播出,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刻的披露,一時間讓《焦點訪談》有了“焦青天”的美譽,讓觀眾看到了媒體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力,同時也引發了廣大群眾有事找媒體觀念的萌發。時任中國總理的朱?基也曾給予節目高度的肯定,並在看完節目后對發現的問題做出過重要批示。因為《焦點訪談》的鋒芒,電視新聞媒介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趁著這股輿論監督之風,央視新聞評論部在1996年又開播了一檔45分鐘的深度調查節目《新聞調查》以彌補《焦點訪談》15分鐘節目時長的局限。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處於社會轉型的初期,社會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變化,城鄉階層的流動剛剛開始,國際局勢的變革和國內形式的變化,都給中國的新聞媒介帶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尤其是在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進一步推動了電視新聞輿論監督功能的發展。主持人柴靜“全副武裝”走進小湯山隔離區的影像成為那個時代永恆的記錄。非典期間在這些節目的輿論監督下,為國人揭示了疫情的發展,問責了政府的信息制度,促使了政府信息的公開化。
與這個犀利的深度新聞調查節目相呼應的是有一檔輕鬆的言論談話節目《實話實說》(1996年)給觀眾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話語平台。每期選擇突出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觀眾一起平等的探討,實現“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媒介功能。
這一時期的電視新聞媒介是以社會守望者的角色為主。媒介是一種社會行動的資源,由於電視新聞媒介對社會問題、政府行為的主動出擊和監督,使電視新聞成為國家建設輿論監督的尖兵,也成為我國電視新聞發展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時期。
(五)信息傳播者(1997-2006)
電視媒體是技術媒體,它對技術的發展高度依賴。此外,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重大新聞事件的發生也給新聞媒介帶來了角色變化的契機。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央視第一次進行72小時的大型直播。1998年的抗洪、張北地震、伊拉克第一次武器核查危機,這些突發的事件讓電視新聞從業人員不斷反思“什麼是新聞?什麼正在成為新聞?什麼將會成為新聞” [ 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第285頁。]。1999年建國50周年國慶閱兵的直播、澳門回歸的直播,2000年新千年的直播,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賽,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奧運會、5.12大地震,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這些重大的新聞事件使媒介積極投入到新聞報道中,履行信息傳播者的角色。這也是新聞媒介的基本功能。伴隨著人們知情權意識的增強,新聞的信息傳播功能凸顯,媒介的信息傳播者角色佔據主導地位。
為了更加全方位的傳達新聞信息,中央電視台在1999年改造晚間9點時段開播《現在播報》。2003年5月1日又開播央視新聞頻道實現24小時播報新聞。新聞頻道的開播不僅彌補了國內中央級媒體信息平台的缺失,還為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實現其信息傳播者的媒介角色提供了專屬平台。
隨著新時期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電視新聞頻道已經可以實現重大事件的現場直播,並利用在國外不斷壯大的記者資源,實現對國際新聞事件的參與。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曼谷的洪災、利比亞戰爭都可以看到中國記者的身影,聽到中國記者的聲音。新聞信息功能凸顯,媒介的信息傳播成為新聞生產的主導。
(六)多元平衡者(2007-)
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的高速發展,給傳統新聞媒體帶來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微博的盛行,改變了傳統媒體新聞發布、制作和傳播的復雜模式,讓更多的平民具有了便捷的新聞發布的平台。網絡輿論成為新世紀傳統媒體不得不重視的輿論螺旋。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輿論博弈的突出表現是2011年的動車7.23事故。發布信息是由列車上的乘客最先發布的。此后,從事故發生到事故救援再到善后處理,都有來自網絡(微博)的全程關注,甚至還出現了對傳統媒體和相關部門進行質疑,並在網絡上形成了巨大的輿論態勢。電視新聞媒介對此不斷地在新聞中針對網絡輿論的質疑進行釋疑和信息公布。傳統媒體的反應在這次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略顯遲緩,這便是網絡帶來的巨大挑戰。
網絡的盛行不僅帶來輿論的泛濫,還出現了謠言的廣泛傳播。3.11地震后群眾的搶鹽事件,2012年部分城市的搶鹽風波,都是通過網絡、手機迅速傳播的謠言引起的。電視新聞媒介此時要承擔權威的媒介角色,對謠言進行主動出擊和及時正言,化解網絡傳播中虛假信息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突出,貧富差距加大,政府腐敗成為頑疾,人們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利益傾向、金錢至上的思想有抬頭的趨勢。“強拆事件”、“小悅悅事件”、“毒膠囊”、“毒酸奶”、“地溝油”都是這一時期極端的表現。媒體面對社會的陰暗面,依然恪守媒體的守望角色,發出自己的批判之聲,敢於揭露尖銳的社會問題。
可見,在新時期電視新聞媒介的角色更加多元。一方面,面臨來勢洶涌的網絡輿論,要及時、快速、全面的傳播權威信息,報道來自黨和政府的聲音,另一方面,要平衡各階層的利益,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既要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更要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傳播媒體和社會的人文關懷精神。[ 王青:《風險社會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媒介角色審視——以中國之聲對山西王家嶺礦3.28透水事故報道為例》,《新聞界》,2011第2期。]央視從2011年開始實行走基層報道,關注普通百姓,傾聽百姓聲音,為社會中下層開辟更多的話語權。
三、電視新聞媒介角色發展的動因
媒介角色是媒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多重影響,綜合表現出的媒體意識和媒體責任。按照結構主義的觀點,新聞理念、媒介功能、媒體形態是促成新聞實踐活動的三個基本元素。[ 陳作平:《結構主義方法與新聞理論體系的構建》,《現代傳播》,2005年第6期。]這三大元素對媒介的角色意識和由此促使的新聞實踐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者既相互影響,在一定時期又會相互博弈。
從我國電視新聞媒介的發展歷程來看,早期的建設初期和文革時期,是媒介功能中的政治斗爭功能佔主導地位。中期的知識傳授者、輿論監督者和信息傳播者是在新聞專業注意從業理念的引領下,媒體功能中的傳承文化、大眾信息消費功能和監督社會運行功能的統一。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新媒體輿論的介入,電視新聞媒介本身,更多的是媒體形態的變化,包括新聞運行的流程、內部整體管理和外部社會控制的主要體現。這一時期由於社會深刻的變革,電視新聞媒介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既要保持新聞專業主義的守望者角色,為國家的發展諫言踐行,又要關注來自社會底層的聲音,傳達人民的心聲,從而平衡多元的聲音,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施拉姆曾說過“大眾媒介的責任問題乃是媒體、政府和受眾三種力量之間的微妙關系,媒介必須承擔一個中心責任,恪盡應付的使命”。
新聞是歷史的第一次草稿。就像歷史的書寫者一樣,電視新聞從業者要拿好手中的“筆”,用影像和一片丹心書寫正在發生的歷史,用自己的良知和責任面對並引領社會的發展。電視新聞媒介角色的履行和自覺任重道遠。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 |